一只鳥課文閱讀題及答案解讀
一只鳥閱讀原文 |
一只鳥閱讀題目 |
一只鳥閱讀答案解析 |
閱讀的方法 |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 |
一只鳥閱讀原文:
有一天,他終于有點按捺不住了,對盲眼老頭說:“你開個價,把這只鳥賣給我吧。”他的話說得很誠懇,可盲眼老頭聽了,先是吃了一驚,繼而搖了搖頭:“這只鳥兒,怎么我也不會賣的!”
“我會給你掏大價的,”他有些急了,“萬兒八千,你說多少,我掏多少。”
“你若真的喜歡這種鳥的話,我可以托人幫你買一只。”盲眼老頭也極其誠懇地說。
“我只要你這只!”
不管他好說歹說,盲眼老頭自然是不賣。此后又交談了幾次,老頭仍然是那句話:“不賣!”一次次的失望,使他感覺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塊什么東西似的,便病倒了。他心里明白是因為什么。
幾天以后,盲眼老頭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是因為這只鳥兒。他雖然對鳥兒是那樣戀戀不舍,還是咬了咬牙提了鳥籠拄著拐杖來到他家中。
“老弟,既然你喜歡這只鳥,我就將它送給你吧。”
聽了這話,他激動得差點掉下淚來,從床上忽的坐起來,一把握住老頭拄著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
“老弟,其實它不過是一只極普通的鳥。我買的時候才花了十多元錢。不過,這多年……”
“老兄,你別說了。我想要這只鳥,并沒有將它看成是什么名貴的鳥。”
幾天后,盲眼老頭又拄著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鳥。可是進屋時,卻沒有聽到鳥的叫聲。盲眼老頭忍不住了,問:“鳥兒呢?阿捷呢?”
許久許久,他才說:“我把鳥放了。”他沒敢正眼去看盲眼老頭。可他能想像得出盲眼老頭聽了這話時那種滿臉詫異的樣子。
“什么?把鳥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頭說話的聲音變得異常激動。
“是的,老兄。我把鳥放了。你不知道,我這一生判了幾十年的案子,每個案子不論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達官貴人,我都覺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問心無愧。可是我卻判錯了一個案子。當我發現了事實真相后,未來得及重判,他就病死在牢獄里了。我現在不在崗位了,這事也沒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見了你提的鳥籠和籠中那只叫阿捷的鳥兒后,我的心就再也不能安寧了。老兄,我錯判的那個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說著說著淚水撲面而下。淚眼朦朧中他發現,聽了這話盲眼老頭竟變得木木呆呆,慢慢用手去擦拭那雙凹陷下去的眼睛淌出的淚水,但始終沒有說一句話。
幾年后,盲眼老頭先他而去了。他親手為其操辦后事。就在為盲眼老頭整理遺物時,從盲眼老頭的一個筆記本里發現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后生。他看著看著,不禁心頭一震:這不就是那個被錯判的阿捷嗎……
返回目錄
一只鳥閱讀題目:
1.仿照示例填寫情節內容,并據此說明情節的特點及其作用。(4分)
情節:(示例)不愛養鳥,卻想得到這只鳥 → → → 。
特點及作用:
2.“一只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請作簡要說明。(3分)
3.試對小說中的“退休法官”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現實意義談談你的看法。(3分)
4.小說在情節上多設伏筆與照應,試舉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分)
5.本文多處運用細節描寫,任選一處并加以賞析。(3分)
返回目錄
一只鳥閱讀答案解析:
1.答案:情節示例:買鳥遭拒絕而病倒,卻意外獲得贈送;得到了鳥卻又將其放走;操辦后事卻有意外發現。特點及作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層層鋪墊,推動情節發展,引人入勝。
評分:答對一個情節得1分,共2分,答對其中兩條即可;特點及作用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
2.答案:①線索作用,鳥多次出現,起到了貫穿情節、連接人物的作用;②暗示作用,這只鳥名叫“阿捷”,暗示錯判的年輕人可能是盲眼老人的兒子;③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更加鮮明、突出。
評分: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3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
3.答案示例:特征,退休法官秉公執法,恪盡職守;勇于悔過,心存良知;具有真誠、善良的人性。現實意義,他是一面鏡子,讓人反省自己的職業操守;他寶貴的社會良知,給那些麻木、冷漠的人們以警醒;他身上閃爍的人性光輝,是對現實中假惡丑的有力鞭撻。
評分:特征2分,現實意義1分,共3分。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①伏筆:示例,盲眼老人喊鳥名字時,“他的心就像發生了強烈地震一般,令他躑躅不安”。照應:示例,退休老人說明放鳥原因及確認盲眼老頭的兒子就是判錯的阿捷。②作用:前后照應,使內容形成有機整體,并在設懸和解疑中增強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評分:舉出例子1分,答對作用2分,共3分。
5.答案示例:如“從床上忽的坐起來,一把握住老頭拄著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賞析,描寫動作細節,形象地表現出了“他”無比激動、感動的心情。
返回目錄
閱讀的方法
第一種是信息式閱讀法。這類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了解情況。我們閱讀報紙、廣告、說明書等屬于這種閱讀方法。對于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舍棄無關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時了解當前形勢或者研究某一段歷史,速讀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斷、精讀或停頓下來稍加思考,視所讀的材料而定。
第二種是文學作品閱讀法。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律上的意義。因此閱讀時應該非常緩慢,自己能聽到其中每一個詞的聲音,嘴唇沒動,是因為偷懶。例如讀“壓力”這個詞時,喉部肌肉應同時運動。閱讀詩詞更要注意聽到聲音,即使是一行詩中漏掉了一個音節,照樣也能聽得出來。閱讀散文要注意它的韻律,聆聽詞句前后的聲音,還需要從隱喻或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中獲取自己的感知。文學家的作品,唯有充分運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們的聰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寫作技巧。這種依賴耳聽—一通過眼睛接受文字信號,將它們轉譯成聲音,到達喉嚨,然后加以理解的閱讀方法,最終同我們的臆想能力相關。
第三種是經典著作閱讀法,這種方法用來閱讀哲學、經濟、軍事和古典著作。閱讀這些著作要象讀文學作品一樣的慢,但讀者的眼睛經常離開書本,對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細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奧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經典著作閱讀法閱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學作品的特色,以 使讀者自己鉆進所謂文學觀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返回目錄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
1、做高中語文閱讀題首先找要素。
閱讀敘事性散文,必須掌握記敘的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變性質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對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對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準。
2、其次做高中語文閱讀題要理順序。
敘事散文以敘述和描寫為基本表達方式,閱讀時,應注意研究記敘的順序(順敘、插敘、倒敘),研究文章怎樣過渡和照應,如何開頭和結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線索。
線索是情節發展的脈絡,線索的作用在于聯系事件和場面,貫串情節。一篇文章以什么為線索,是由文章的中心決定的。根據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總之,凡能貫串繁多材料,體現材料間內在聯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動的,都可以作為文章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線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內容、結構以及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讀起來整體感更強。
4、品情感。
抒情散文著重表現的生活感受,喜怒哀樂都包含在字里行間。抒情散文常常抒寫的感情歷程,表達心靈之聲,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時首先要把握住的感情脈搏。即使是敘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寫的人物大多是所接觸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關、患難與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寫、事件的記敘中融注深切而獨特的情感。
5、析哲理。
高中語文閱讀散文的抒情,總是在敘事、詠物的基礎上進行,常說的見物思情就是這個道理。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是對生活的高度認識,即思想的升華。它傳達著的心聲,給人以啟迪,仔細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閱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過關鍵詞句(段)去體味所寄寓的道理。在抒情的語文閱讀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隱含在以下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結束語;
③神話、傳說、典故的類比
④象征
⑤“物”的形象
散文的閱讀方法其實是很多的,只要適合自己的,就一定是好的。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