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如何高效學習 高中生高效學習技巧
高中高效學習
第一類問題是會的卻做錯了的題。分明會做,反而做錯了的;心知肚明是很有把握的題,卻沒做對;還有明明會又非常簡單的題,卻是落筆就錯;確實會,答案就在嘴邊盤旋,卻在考場上怎么也回憶不起來了。有時一走出考場立即就想起來了;有時試卷發下來一看,都不太相信是自己答的,當時在考場上怎么會做成這個樣子等等。
第二類問題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問題。就是第一遍做對了,一改反而改錯了,或第一遍做錯了,后來又改對了,或回答不嚴密﹑不完整的等等。這類問題是記憶的不準確,理解的不夠透徹,應用的不夠自如的問題。
第三類問題是不會的題。由于不會,因而答錯了或蒙的。這是沒記住﹑不理解,更談不上應用。
策略安排是:有人重點攻第三類問題;輕視第二類問題;忽略第一類問題。這套方案對于個別同學可能有效果,但對于絕大多數同學收效甚微,經常是事倍功半,不可取。還有一些同學是按科目找問題來解決問題。按科目找問題沒錯,重要的是將各科的問題集中到一起分類。就差這一步,效果就相去甚遠。將問題分好類后,首先要消滅第一類問題。
消滅第一類問題
許多人將第一類問題歸結為“馬虎”,基于這種認識,所以屢錯屢犯總也根除不掉。有人認為“馬虎”不是什么大問題,稍一留意即可鏟除。但事實上這類問題的反復發生率很高。其根源在“馬虎”的說法是一種定性的認定,沒有定量。既是定性,則范圍不清,形狀不定,很模糊。消滅沒消滅不很清楚。這次消滅了,下次可能又冒出來了。所以,我的辦法共有六點:
1、必須明確﹑具體地找出錯誤原因所在。
如有的題做錯了,是由于審題出現失誤,看錯數字等造成的,那就定義為“審題錯誤”;有的題做錯了是由于計算出現差錯造成的,那就定義為“計算錯誤”;有些錯誤是在草紙上做對了,往試卷上一抄就寫錯﹑漏掉了,那就定義為“抄寫錯誤”;有些錯誤是字﹑詞或字母﹑符號等寫顛倒了,那就定義為“筆誤錯誤”;等等。總之,一定要定義準確﹑清晰﹑具體。
2、一定要定量。
就是將這次考試的全部科目放在一起分析,查出每種錯誤共有幾處。各科老師已經對試卷進行了分析﹑講評,這非常重要,同學們一定要記住老師講的。但是老師多半側重對解題思路﹑解析過程﹑解題方法等的分析。數學老師不太可能分析英語的試卷,語文老師也不太可能分析化學的試卷。學生自己一定要將全部科目放在一起,定量地找出每種錯誤究竟有幾處。比如這次“審題錯誤”共七處;“計算錯誤”共五處;“涂改錯誤”共八處……
3、定目標。
將定量找出的每一種錯誤,設定一個經過幾次要將其減少到趨近于零的目標值。如“審題錯誤”,我的目標是七處→五處→三處→零;“計算錯誤”,我的目標是五處→兩處→零等。
4、將確定的目標用白紙黑字寫出來。
對于自己的低級錯誤,僅僅是認識到,找出來,定了目標還不夠,必須用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發揮潛意識的能量。可以寫在發下的試卷上,也可以單獨寫在紙上﹑本上,如能專門準備個“備忘錄”則是最好的辦法。至此,說明該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總結的方法,具備了人生的一項重要能力──總結能力。總結并訂出目標,這只是解決了問題的2/5,更重要的,大量的工作是后3/5、
5、改進方法。
這里介紹一種簡便易行的通用方法──慢審題,快解題。這即是有人所說“袖手在前,疾書在后”的應試答題快慢觀。再如“計算錯誤”是否由于草紙用得太亂。在考試時,草紙上的演算不能太亂。亂不亂的分界是當回頭查找時,你能否找到看清。又如“抄寫錯誤”、“筆誤錯誤”,可以用檢查程序予以解決。總之,你的改進方法針對性強否?實用性突出否?有效性明顯否?如能滿足這些要求,對你就是好方法。
6、驗證。
第一類問題是會的做錯了,掌握的丟分了,這是低級的錯誤。這是每次考試后最后悔的事情。但第一類問題沒有必要反復念叨它,加強它。而是定好目標,選好改進方法。再考試時腦袋里想的不是分數﹑名次,也不要定分數﹑名次的目標,更不要在心中鎖定某某同學,一定要超過他等等。而一定要按著自己的既定方針目標實施。考前可看一下備忘錄,考后驗證只要是按計劃減少了自己的第一類問題,這次考試就可以認定為考成功了。
攻克第二類問題
經考試證明,第二類問題是自己記憶不牢﹑理解不深﹑運用不活的內容。怎么辦?一定要突出重點,一定要全力以赴,集中兵力攻克它。學習策略也可以簡言之為統觀全局,突出重點。但每個人對重點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將課本﹑參考數據上列出的學習﹑復習和考查的重點視為重點;有人將自己存在的難點視為重點;有人將薄弱科視為重點等。
我認為不同學習階段有不同的重點,重點是動態變化的,進入高三復習階段,一定要突出地將第二類問題視為重點。首先要搞清楚它是屬于哪章?哪節?哪個或哪幾個知識點的問題等。其次要在搞懂弄通上下功夫。考試出題的一個原則是“以綱為綱,以本為本”。因此不要一味的做卷做卷再做卷。有時需要靜下心來,首先翻翻書,找到那個知識點,認真讀一讀,深入思考,細細回味……
經過這個過程還搞不懂,就要請教老師了。即使你自認為搞懂了,最好也要請教老師,印證一下你的思路是否清晰?你的分析是否全面?你的解答是否完整等。接下來就是找類型題演練,沒有一定題量的積累是達不到舉一反三﹑運用自如的水平的,當然也不必搞題海戰術,這就因人而異了。
而且各科的學習方法也不應雷同。每做完一道題最好要停下來思考思考,不但要有邏輯思維能力,還要有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化歸能力等的訓練。各科老師都會講許許多多學好本門功課的方法,都會有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老師講的都非常重要,一定要聽老師的。
暫放第三類問題
第三類問題是自己不會的,考試時可能是蒙的,或是怎么也沒做對的,或者根本就是束手無策的等。在高中,這類問題普遍存在的,有些高中生可能還較多,但為了突出重點集中兵力攻下第二類問題,一定要具有戰略家的膽識和魄力,敢于暫時放棄,不去想它。暫時放棄不是不解決,而是要分批分期分時段的解決。
當經過考試驗證第二類問題已經攻克,就可以向第三類問題進攻了。若你有充分把握第二類問題已經解決,也沒有必要等待下一次考試的驗證,完全可以著手解決第三類問題了。如果你平時沒有精力和時間予以解決,可以利用假期集中精力解決。當然如果在時間安排上已經不可能,那就不是暫放了,那就要放棄。
不可能人人都考取北大﹑清華,不可能都進重點大學。一定要認清形勢,一定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實際的定位,只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成為勝利者。有得必有失,無失便無得。因此,聰明的孩子,理智的學生,決不會落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一定會挺胸昂頭地走路,充滿信心的有棄有攻。
課堂變速跟隨
就是每堂課45分鐘的時間里時緊時慢地跟老師。一堂課中一刻不溜號是不容易的。全神貫注一點兒不溜號幾乎無人能做到。若真有誰能做到,幾天下來也會垮下來的。任何一名當過學生的人都清楚,溜號是正常的,是正常人的表現。關鍵不在溜不溜號,關鍵是能不能動態地﹑有預見地把握自己。
緊緊地跟著老師走是勻速運動,時緊時慢地跟著老師走則是變速運動。那么,如何變速跟隨老師呢?就是當老師講的問題,如果屬于你存在的第一類問題時要注意聽,這是你犯的低級錯誤。看老師是如何講授的,一定要記住,理解更深透些,運用更自如些。
高中生高效學習技巧
1、先復習后做作業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復習是鞏固、消化和深化學習內容的重要環節,回家后應把當天學的知識認真復習一遍,該記的記下來,該理解的理解透了,然后再做作業。做作業時,第一不要看書,第二不要問別人,第三要有時間限制,只有這樣,作業才有實際價值。假如每次作業都是先復習,然后像考試一樣對待,那就等于一天一次考試,就不會出現作業100分、考試答不上來的情況了。
2、先調整心態后參加考試
考試的心態(正常)非常重要,同樣水平的孩子,以不同的心態走入考場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心態良好、斗志昂揚就會促進思維,臨場發揮就好;心態不好、緊張焦慮就會抑制思維,臨場發揮就不佳,所以考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
3、先獨立思考后請教別人
沒有獨立思考是學不好知識的。思考可以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可以使所學的東西更扎實,可以使大腦變得更靈活。所謂學問,就是要又學又問。問是讀書的鑰匙,是思考的中介,是深鉆的體現。當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幫助)時,應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求得別人幫助,但最好不要只問答案,而要共同探討,以求開拓思路。
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師都說,那些經常問問題的同學,他們的能力要優于他人。平時,他們看起來似乎領悟得較慢,但在測驗或考試的時候,他們卻考得非常好。反之,那些平時似乎什么都懂了的同學,到了考試的時候卻往往發傻了,考不出很好的成績。
4、先打好基礎后靈活思維
學習必須先打好基礎,就是把書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牢牢掌握,尤其是基本概念。如果概念不清楚,即使死記硬背了一些知識,那怕是很用功也是不中用的。所以每當出現一個新概念時,必須搞清楚它的內涵和外延,還要注意它同其他概念的區別,切不可概念還沒掌握就急于去做題,以至陷入題海而不能自拔,那等于拿鈍刀砍柴,既費時又費力,事倍功半。
當然,光打好基礎還不行,還要靈活思維。要把書本上的知識經過自己的理解變成有血有肉的知識,能發揮,能運用,能創造。
5、先計劃后學習
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淺入深、由少到多、逐步深入的過程。只有訂好計劃再學習(幫助),學習才是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才能克服學習中的盲目性、忙亂性。
6、先預習后聽講
有的同學認為,反正老師要講,課前預習是多余的;有些則認為,反正有些內容看不懂,預習等于“瞎子點燈白費蠟”。這些看法往往是造成學習成績(提高)下降的原因之一。關教授說,首先,預習是課前“偵察”,可打有準備之仗;其次,預習可使新舊知識聯系,有利于掌握新知識;再次,預習可以克服聽課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最后,預習可使聽課更專心,與老師配合更默契,從而提高自學能力。此外,預習的科目以自己學習上有困難的基礎學科為主,每天預習所花的時間,要服從整體計劃。
看過“高中生高效學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