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知識點必備
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氣勢恢弘。
二、科技:
①天文:漢武帝時,“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首;公元前28年,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②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③醫學: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張仲景和華佗是東漢末年最著名的兩位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書)是后世中醫的重要經典,為中醫臨床的辨癥施治奠定了基礎,后人稱張仲景為“醫圣”。東漢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麻醉藥,適用于外科手術。這一發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發明“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6世紀起,造紙術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并經阿拉伯傳到非洲與歐洲,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哲學:
1、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①董仲舒新儒學特點是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②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③董仲舒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文獻中。④是唯心主義思想,在當時對鞏固政權和國家統一安定其積極作用,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②東漢家王充的《論衡》對神學開展了深刻的批判。
2、王充及其《論衡》:①東漢前期,我國古代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②王充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衡》一書中。③王充反對天人感應說,反對有鬼論,反對厚葬,提倡薄葬。
四、宗教:
1、佛教的傳入:①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②漢明帝派專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陽白馬寺,佛教在中國傳布開來。
2、道教的形成:①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由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與黃老學說的某些成分相結合,形成了道教。②道教的主要經典是《太平經》,它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③東漢末年,道教派別有張角傳授的太平道,張陵、張魯祖孫傳布的五斗米道。
五、史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東漢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六文學:賦是興起流行于兩漢時期的一種新型的體裁。其特點是辭藻華麗,筆法鋪張,缺乏充實的生活內容;代表作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及班固的《兩都賦》;樂府詩是漢代詩歌的主要形式,《十五從軍征》等是樂府詩的名篇。
七、藝術:秦始皇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珍品;成都說唱俑、洛陽雜技俑;秦漢大量的磚瓦、瓦當;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色帛畫是帛畫的稀世之寶。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經濟
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特點: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一、農業:
1、江南農業的開發
表現:江南農業的開發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嶺南和閩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農田水利興修較多,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各地發展還很不平衡,三吳地區最發達,此外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產糧區。⑵、
原因:①北方農民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②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③社會相對安定;④一些統治者推行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條件較好。
影響: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2、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①新農具和新技術推廣:馬鈞改進了翻車;水碓、水磨廣泛應用;西北嘉峪關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②興修水利。③開發了邊疆:河西走廊和遼東的開發取得了可喜成就。
二、手工業:
(1)紡織業:①魏紡織業中心設有專門織造機構;②蜀錦行銷吳魏;③吳培育出八輩之蠶。
(2)礦冶業:①北魏相州以制造軍刀著稱;②魏晉時發明百煉鋼技術和灌鋼法;③人們開始利用天然氣和石油。
(3)制瓷業:南方盛產青瓷,北方創制白瓷。
(4)造紙:①技術進步,紙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②洛陽、長安、建業和揚州是造紙中心。
三、商業和對外貿易:①北方商業一度萎縮,商品經濟發較慢;②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活躍。
四、均田制
⑴實施:485年,北魏統治者在不觸動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均田制。
⑵內容:①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應受田。②土地不得買賣。③管理在任時可按級別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④受田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丁男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⑶評價:該制度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完備的一種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受田農民的土地占有權和使用權,改變了賦稅征收的混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1、科技:
(1)數學:劉徽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祖沖之精確到圓周率后七位數,比外國早近一千年;著有《綴術》。
(2)農學: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農書。
(3)地理:裴秀繪制《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原則;酈道元著《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2、宗教哲學:
(1)、道教:東漢時在民間興起;①東晉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揚采藥煉丹、長生不老,道教變成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宗教。②蕭梁時,道教經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2)、佛教與反佛的斗爭——①佛教盛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教義為窮苦百姓找到了一條精神解脫的道路,也適合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傳播。②佛教的危害:第一,統治者利用佛教教義,使人民甘心忍受剝削和壓迫,安于現狀;第二,統治者廣修寺塔,施舍錢財,浪費了人民的大量血汗;第三,寺院經濟過度發展,廣占田宅,侵奪百姓,與官府爭奪勞動人手和稅收,農民負擔加重。③反佛與滅佛:范縝在《神滅論》一文中,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形體是統一的,形體存在,精神就存在;形體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滅論》的反佛思想,是對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重大發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兩次滅佛。
3、文學:
(1)詩歌——“建安文學”:以曹操父子為代表。作品內容充實,風格蒼涼而又富有生氣。②田園詩:陶淵明《桃花源詩》及《桃花源記》;③民歌:《采桑度》、《敕勒歌》、《木蘭辭》。
4、藝術:
(1)書法:①東漢末年書法成為藝術、蔡邕(yong)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②曹魏鐘繇把隸書轉化為楷書;③東晉:王羲之稱為“書圣”,代表作有《蘭亭序》。
(2)繪畫:①宗教畫興起,三國時的曹不興是我國佛教畫的始祖;②東晉顧愷之擅長人物畫,《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3)雕刻:①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②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提高歷史成績的方法
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每一本歷史書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編排的。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準確把握歷 史發展的線索,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或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注重整理筆記,抄錄書里。我沒有單獨的歷史筆記本,因為我覺得把筆記記到書里是最好的,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我把幾本參考資料的延伸知識或者精辟見解 都抄錄在書中,翻閱課本時也會一起復習。這樣在考試中你的歷史語言表達會更加完善和專業,切涉略面和跨度也更廣,進而得分更高。
高中歷史學習小技巧
一、如何閱讀教材
1、以把握歷史知識結構基本要素特征為支點。
原因可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背景與條件;各個側面原因。
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個人、政黨、階級)、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點、意義一般包括性質、功績、經驗教訓。
性質一般從目的、人物、內容、結果等方面思考。
2、閱讀與辨證思維結合。也就是說,閱讀與理解和思考結合,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有思考地讀。
二、如何記憶歷史知識
有人不是說"歷史不就是靠死記硬背嗎?",有一點道理,歷史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不記憶基礎知識可是大失誤。怎麼記呢?試試下面的方法:
1、機械記憶,就是死記硬背了,但是學死,不是死學,用死知識回答活問題。
2、理解記憶,對內容理解越深,記憶效果越明顯。記憶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3、直觀記憶,可以利用圖、表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記憶。
4、反復記憶,可不要忘光了再來。
三、如何理解歷史概念:歷史學科就是由歷史概念建立起的體系。怎麼掌握呢?分析歷史概念的構成要素,外延和內涵。
歷史概念一般分為:歷史人物類、歷史事件類、歷史現象類、歷史著作類、歷史結論類、理性型概念等。
例如歷史事件類中的"文藝復興",外延是時間、地點、代表人物、主要成果;內涵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復封建斗爭。
四、如何探究歷史結論:從歷史史實說明為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例如"鐵血宰相"俾斯麥,書中列舉了他的哪些活動,來表明他是一個鐵碗人物,從他的時代屬性來理解個人評價。
五、如何總結階段特征:歷史階段特征有橫向,也有縱向。總結橫向特征就是由史到論,在熟練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出事物發展的本質趨勢。例如綜合17、18世紀歐美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主要矛盾、革命性質的變化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既建立資本主義正常統治秩序時期。
高中歷史復習方法是什么
杜絕盲目地背誦
高中歷史課外書看得太多太雜容易記不住,甚至混亂你原本已經記住額高中歷史知識,這個現象在我們當時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覺特別嚴重,這是個誤區。
調動各種感官
實踐告訴我們,記憶時若只有一種感官單通道地記憶,效果遠不如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好。高中歷史復習有效復習所以在記憶高中歷史知識時,除了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外,還應多動口、多動手,以增強記憶效果。
理解是高中歷史復習記憶的前提,而有效復習方法則提高記憶效率的保障。
學生在記憶歷史知識時,經常運用多種方法的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偶爾用一兩種方法不到一半,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學生在記憶歷史知識時,幾乎從不講究方法。“我腦子聰明,不需要方法”甚至成為個別優等生的口頭禪,自豪感溢于言表。事實上,高中歷史復習即使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而教師不注重引導學生從外部環境選擇、高中歷史復習記憶主體變通、記憶對象重組和記憶手段創新等方面去因地制宜地掌握恰當的技巧,要想銘記歷史,也只能是一廂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