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謝讓傳閱讀練習及答案
元史·謝讓傳閱讀原文
元史·謝讓傳閱讀題目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時京倉主計吏/以倉廩多罅漏/惟久雨米壞/請覆糠粃/其上因揉諸米中/以給內外工人及宿衛者/讓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B.時京倉主計吏/以倉廩多罅漏/惟久雨米壞/請覆糠粃其上/因揉諸米中/以給內外工人及宿衛者/讓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C.時京倉主計吏/以倉廩多罅漏/惟久雨米壞/請覆糠粃其上/因揉諸米中/以給內外工人/及宿衛者讓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D.時京倉主計吏/以倉廩多罅漏/惟久雨米壞/請覆糠粃/其上因揉諸米中/以給內外工人/及宿衛者讓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答案:B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員外郎”簡稱外郎或員外。唐宋時,與郎中通稱郎官,皆為中央官吏中的要職。直至明清,各部仍設有郎中、員外郎、主事。
B.“律學”于此處是指中國古代研究、注釋法律的學問。始于西漢,原為經學的一個分支。因古代法律多稱“律”而得名。
C.“銓選”是唐宋至清選用官吏的制度。吏部主管官員的任免、升降、調動。各級職官均由吏部按照規定銓選舉官。
D.“刑曹”是指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屬官。“曹”有等輩、群類之義,后引申成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門,比如兵曹、功曹等。
答案:C(并非各級職官均由吏部銓選,如六部最高級職官就由皇帝任命)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謝讓一身正氣。擔任南臺御史時,皇帝讓他與被他審理過的江浙省臣一同入朝,眾人為此擔憂,他卻能儀態安閑,如若無事。
B.謝讓正直敢言。鄭阿爾思蘭遭遇冤屈被誅殺抄家,尚書省罷免了權臣,卻無人敢為鄭伸冤,謝讓明正其冤,把抄沒的家產歸還他家。
C.謝讓深受皇帝信任。他的建議多為皇帝采納,皇帝甚至下令六部凡有疑而不決的事情都要讓他參與商議,再上報朝廷。
D.謝讓寬厚待人。下屬官員私自模仿謝讓筆跡簽署的事情被發現后,他認為對事情沒有影響且擔心該官員被免職,便說是自己簽的字。
答案:B(原文“尚書省罷”是尚書省被撤銷之意)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讓設法立禁,閉糴者有罪,三州之民賴以全活者甚眾。
(2)堂堂圣朝,詎可無法以準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
元史·謝讓傳閱讀答案解析
(1)謝讓為此設立了法禁,規定禁止從鄰郡買糧食者有罪,這使三州的很多人民因此而得以保全生命。(“糴”、“賴”、補足謂語“規定”譯對各1分,大意2分)
(2)堂堂圣朝,怎么能沒有法律來作為治理的準則,使官吏任其性情,人民遭受他們的毒害!(“詎”、“ 任”、“ 罹”譯對各1分,大意2分)
元史·謝讓傳譯文
謝讓字仲和,潁昌人。謝讓自幼聰穎敏悟好學,及其成年,被推選為吏。謝讓被選拔為南臺御史。彈劾江浙省臣聽詔不恭以及違法之事,皇帝派遣使臣與他共同審理此案。所彈劾之人服認其罪以后,又詔令謝讓與省臣一同入朝,眾人都為他感到擔心,而謝讓儀態安閑,仿佛什么事也沒有。御史臺紀綱因此更加振興。
大德年間,詔令設立陜西行御史臺,以謝讓為都事,凡御史奏章及公文,其可否全由謝讓決定。又召入朝為中書省右司都事,升任戶部員外郎。當時東勝、云、豐等州的百姓饑荒,乞求在鄰郡買入糧食。憲司擔心這樣會造成販賣牟利的結局,禁止買賣。將此事上報給朝廷后,謝讓為此設立了法禁,規定禁止從鄰郡買糧食者有罪,這使三州的很多人民因此而得以保全生命。至大元年,改任戶部侍郎。當時京倉的主吏,因為倉廩多有漏洞,思慮久雨則米壞,請其上覆蓋糠秕,因而把糠秕混雜入米中,供給內外工匠及宿衛者。謝讓察知其中有奸詐,以藁秸代替糠秕,奸弊全被革除。
仁宗即位,謝讓進級為正議大夫。起先,尚書省權臣編造罪狀誅殺留守鄭阿爾思蘭,抄沒了其家資,朝內外都認為是冤枉;尚書省被撤銷之后,沒有人出面平反他的冤屈;謝讓明正其冤,把所抄沒的資產歸還其家。有旨:凡是六部之中有疑而不決之事,必須與謝讓共同商議,然后再上報。刑部有一案件,謝讓還未簽署,就因疏忽先蓋上了印,吏驚恐,于是私自模仿謝讓筆跡簽署。此事被發覺以后,他考慮到對事情并沒有損害,并且憐惜此吏會因此而被廢黜,于是察看說:這是我簽署的。他為人寬厚大多類此。謝讓上奏章說:古今統治天下者,皆有法律輔助治理。堂堂圣朝,怎么能沒有法律來作為治理的準則,使官吏任其性情,人民遭受他們的毒害!皇帝贊賞地接受了他的意見。于是命中書省纂集典章,因為謝讓精通法律之學,就委派他任校正官,賞賜給他青鼠裘衣一套,侍宴服六套?;蕬c二年,因為有許多官吏辦事遲誤,朝廷責令各部清查不如期辦完的案件。
命令下達后,謝讓說: “刑獄之事,不是錢谷、考核選舉之事可比,雖寬限時間,尚且擔心其中會有失實之處豈能用一般的常法來要求呢!于是他入見宰相告知此意,宰相說:“尚書所言是正確的。因此唯獨刑部能夠不責查遲誤。”四年(1317)十月,死在任上,終年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