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
申論范文:建設“藍領”大國
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和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在全球范圍內爭奪人才。我國也成為其攫取、“收割”人才的重要戰場。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并呈現出“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特點。為在新世紀的激烈競爭中搶占制高點,黨中央高瞻遠矚,及時作出實施人才戰略,走人才強國之路的重大決策。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以新的觀念和廣闊的視野來審視、確立人才工作的整體思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即放棄偏見,尊重并加大力度培養藍領人才。
目前,舊的觀念依然影響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我們要努力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要充分認識人才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人才資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最為寶貴的戰略資源,充分認識人才資源開發在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方面的巨大作用。
人才培養的投入是最具有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的生產性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我們要不斷擴大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千方百計擴大人才隊伍的總體規模,盡快培養一大批急需的高層次藍領人才,為我們的事業提供充足、堅實的人才保證。
要從制度和機制入手,深化改革,盡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有利于藍領人才公平競爭、脫穎而出、發揮作用、充滿活力的人才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人才競爭機制,建立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迫切需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藍領人才隊伍。讓我們用偉大的事業來凝聚人才,用崇高的精神來鼓勵人才,用真摯的感情來關心人才,用適當的物質待遇來吸引藍領人才,營造出尊重特點、鼓勵創新、信任理解的寬松氛圍和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把人口大國建設成為人才大國、人才強國。
申論范文:集三維之力,建美麗鄉村
廣大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農民的參與,并且農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因此各地政府應讓美麗鄉村建設提上日程,對農村環境“洗臉”、農民素質“洗禮”、農業產業“洗牌”,促進鄉村文明程度的提高,讓農民切身感受到了美麗鄉村建設所帶來的實惠,當好美麗鄉村的踐行者和建設成果的維護者。
注重融入機制建設,實施農村環境“洗臉”,打造宜居鄉村。干凈整潔的衛生條件是美麗鄉村必備條件,以硬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五化”為重點,開展鄉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整治三堆和衛生死角,治理亂堆亂搭亂建等影響村容村貌行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如果沒有一個長效的機制,必然陷入“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建設美麗鄉村必然要求村莊環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軌道。為此,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確保每個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環保設施,提高農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莊環境衛生巡查和評比制度,加強工作督查和通報并嚴格獎懲,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并為村級保潔員提供工資保障,建立健全村級保潔員各項規章制度。
注重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文化內涵建設,實施素質“洗禮”,打造美德鄉村。美麗鄉村建設,追求的不僅是農村居住環境的優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靈,建設農民精神家園。應將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貫穿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條紅線,教育宣傳引導農民理解、接受核心價值觀,并不斷轉化成為自覺追求和行動。善于發現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大力實施“四德工程”,突出典型引領,廣泛開展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評選活動。層層開展四德典型評選,善行義舉四德榜建設,實現了村居和學校全覆蓋,營造了“學好人、做好人”的良好風尚,加強“新農村新生活”培訓,向善向美的強大正能量,讓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麗鄉村不要千人一面,還要通過內涵建設來體現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結合各鄉村地理區位、民風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進行個性化塑造,保留了傳統民俗活動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們的情操,使美麗鄉村真正讓人流連忘返。
注重融入鄉村特色產業建設,實施農業產業“洗牌”,打造生態鄉村。美麗鄉村建設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發展上,經濟指數要有循序漸進的變化,這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多渠道推動農民增收,消化轉移農村剩余勞力。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果品深加工企業,發展旅游服務業提高農民的從業人數。果品業、加工業、旅游服務業等鄉村特色產業的興起,既培育了農民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又為美麗鄉村建設積累了豐厚資金,注入可持續發展的血液。
建設美麗鄉村承載著很多人的夢想,特別是對那些保留美好鄉村記憶的人更是有著不同尋常的寄托,為讓夢想早一步照進現實,應整合資源和力量,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民創建,開展“美麗鄉村”幫扶共建工作,全力打造“最美鄉村”,讓更多農民真正養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過上美的生活,用無數的美麗鄉村共筑美麗中國。
申論范文: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
“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在蘭考班子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蘭考教育實踐活動的階段成效,深刻剖析了改進作風的形勢任務,明確指出了作風建設的方向路徑。我們要對作風建設經常抓、深入抓、持久抓,把活動推向深入、將作風改到深處。
機關里花架子少了,干實事多了;干部離特權遠了,離群眾近了;奢侈浪費少了,勤儉節約多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們選準目標、集中火力,深入解決“四風”問題,通過抓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努力營造廉潔從政的政治生態,取得了明顯成效。“共產黨有能力在變革中達到自我更新”,廣大干部群眾的高度支持和擁護充分說明,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抓作風建設,我們抓準了、抓對了、抓及時了。
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抓一抓就會好轉,松一松就會反彈,有的還會變本加厲。公款報銷“化整為零”,送禮收禮花樣翻新,“嘴上腐敗”改換門庭……“四風”問題的一些變異反彈再次警示我們,克服不良作風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優良作風不可能一勞永逸。只有乘勝前進、乘勢而上,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持之以恒地抓作風建設,才能把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深化下去、把群眾期盼的良好作風變成常態。
加強作風建設、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把作風建設作為自己的生命線,始終與人民群眾同生共死、同甘共苦,以“‘延安作風’打敗了蔣介石的‘西安作風’”。長期執政之后,脫離群眾的危險時刻考驗著我們,對作風滑坡的警惕,一刻也不能放松。“作風問題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執政基礎”,“共產黨的領導夠不夠格,決定于我們黨的思想和作風”。過硬的作風過去是、今天是、將來仍將是我們黨凝聚人心、匯集力量的關鍵所在,是社會主義中國長治久安、繁榮興旺的堅實根基。
實踐在發展,形勢在變化,黨的作風建設需與時俱進、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確保作風建設力度不減、溫度不降、常抓不懈,就要按照的要求,在講認真上下功夫,以嚴格的尺度來衡量,用堅定的決心來糾正;在抓常、抓細、抓長上下功夫,讓作風建設已經采取的措施行之有效,讓逐步形成的機制扎根落地;在立破并舉、扶正祛邪上下功夫,形成清正嚴明的大氣候,讓歪風邪氣無處藏身。努力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原則性和戰斗性,形成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我們就能做到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改進作風,貴在堅持,難在堅持,成效出在堅持。只有長期堅持、真正落實,才能把好作風內化為信念、外化為習慣、固化為制度,以優良的黨風取信于民,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