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公務員申論范文
申論范文:讓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光輝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住有所居”是民眾最基本的生存權益,保障性住房建設正是國家為保障困難群體的生存權益而實施的惠民工程,是雪中送炭的“解困房”,它的實施讓低收入群體得以體面的生活,真正的圓上了“安居的夢”!
然而,由于分配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讓“渾水摸魚”者有了可乘之機,不該保障的搭了“便車”,真正需要的人卻被擋在外,使國家的“惠民”舉措蒙上“投機”的陰影,也讓政府“惠民生、促公平”的初衷在半路“走空”,進入了“保障房”不“保障”的管理窘境,引發了民眾質疑,也損害了政府形象。有鑒于此,我們必須嚴守“公平分配”的生命線,確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
嚴守“公平分配”生命線,確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全程公開是前提。“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限價房”之所以能不經入住就流入租賃市場,高端車能堂而皇之地挺進保障房小區……諸如此類的荒誕之舉能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保障房的分配管理存有漏洞,把關不嚴,申請流程和分配結果不能做到公開透明,給了 “有心者”取巧投機的機會,因之,要加強保障房的建設,就必須做到從申請到分配的全程公開,多級審核,多層把關,接受社會的監督,確保將名額留給最需要的人。
嚴守“公平分配”生命線,確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嚴格執行是關鍵。(分論點2)“渾水摸魚”者利用制度的紕漏為自己謀求不當利益,惡意侵占緊缺而寶貴的公共資源,落空了中低收入群體“安居”的夢,令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也讓國家擔上了不公不正的“惡名”,加劇了社會的不公,也激化社會矛盾。因此,加強保障房的建設,我們還亟需加大執法力度,要嚴格執行保障房的相關制度規定,對違規和虛假申請等惡意侵占公共資源的人群給予一定的處罰和懲戒,將其納入誠信檔案,嚴重者追究其刑事責任,通過增加其惡意侵占成本,減少“投機”行為。
嚴守“公平分配”生命線,確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健全機制是保障。 “保障房”不“保障”,除了“有心人”惡意的取巧投機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保障房管理制度本身并不完善,缺乏健全的“退出機制”。“退出機制”的不健全使得一部分收入已經提升,生活已經改善,不再符合保障房保障對象要求的家庭不能及時退出,延遲了其他困難家庭受惠安居的時間。因此,要加強保障房的建設,使保障房能惠及最需要的人,我們還需要建立健全保障房的動態管理機制,通過定期入戶調查等形式,隨時掌握住房保障家庭的收入變化情況,將不再符合條件的家庭及時納入退出管理程序,將“蛋糕”留給最需要的人。
“從來治國者,寧不忘漁樵”,“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 保障房作為政府惠民利民,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公平正義,提升民眾幸福指數的一項重要舉措,即關乎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也與政府形象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息息相關,我們唯有嚴守“公平分配”生命線, 通過全程公開、健全機制和嚴格執行落實,確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方能讓困難群眾的“安居夢”不再像看不見摸不著的“海市蜃樓”真正的落地生根。
申論范文:技術與道德需并駕齊驅
指南針的出現為人類拉開浩浩蕩蕩的海上征程指引了方向;電話機的問世為人類遠距離的情感交流加設了橋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信息航海時代的到來創造了可能。技術的革新毋庸置疑的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然而,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由于技術的便利也為投機取巧、違法操作提供了可能,由此,各類失德行為頻現,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和群眾生活。如何處理好科技發展與社會道德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技術的革新與道德的建設是互相促進、相互統一的。一味追求技術的進步,而忽視道德建設,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就會如脫韁的野馬,難以駕馭;如若因片面執著道德要求而因噎廢食,不求進步,也不利于社會文明的前行。因此,在推動技術革新的同時,要加強道德建設,讓兩者并駕齊驅,愈行愈遠。
技術的騰飛需要道德的保駕護航。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事的準則和規范,它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遵守道德規范就要求人們要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技術作為社會變革的先驅,直接應用于社會生活。無論是網絡給人類創造的虛擬世界,還是電子商務給人們提供的便捷生活,都與人這一社會主體息息相關。縱觀技術發展歷程,在給人們生活提供便利,獲得贊譽的同時,卻始終因其被不當利用而廣受詬病。而道德的規范正好能彌補技術發展中這一短板,約束人們的操作行為,規范人們價值取向,從而能讓技術更好的發揮其正面促進作用,更好的為人類造福。
道德的進步需要技術的正向推動。道德的步伐是追隨社會進步的腳步不斷前行的,當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自然而然會渴求符合社會需求的道德的出現,回首茹毛飲血的原始年代,人類生活的重心只在生存。而后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爭、獨裁、暴力統治后,慢慢朝文明、和諧的方向前行,道德的約束力量也愈發凸顯。可見,道德觀念的進步程度依托于社會進步的程度。而科學技術正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科技的發展為社會的進步奠定了根基,激發了人們的道德渴求,從而產生自覺規范自己言行的理念,為社會道德的進步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此外,一系列網絡技術的應用,也加大了非道德行為的成本,側面鞭策了社會道德的前行。
要實現二者的并進,我們首先要建立科學的道德規章機制,對于失德的行為進行嚴厲懲處,規范科技環境下的道德體系。同時,應提升自律意識,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為科技進步營造良好氛圍。再次,積極推動技術革新,為道德的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識在使人明智的同時,也會衍生出美德。因此,技術的進步與道德的建設相是互統一,齊頭并進的。我們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積極發揮道德的作用,讓技術與道德并駕齊驅,為人類的幸福生活鑄就輝煌。
申論范文:建設宜居新城
立交橋、地鐵、機場等,這是城市交通發達的見證;寫字樓、工廠、購物中心等,是城市商業發展的標志;城市發展進步了,然而市民的幸福感受卻沒有隨之提高。房價虛高、交通擁堵、垃圾圍城、城市看海,這些“城市病”成為困擾城市中人們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當下的城市建設應該是升級版的,這考驗的不僅是城市經濟實力,更是政府建設規劃大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僅僅停留于高樓大廈、也不應止于GDP數字的增長上。所有發展都應該是為人來服務的,城市建設同樣應考慮到人的需求。所謂城市宜居性,指的便是城市應該適宜人居住。“宜居”包含內容很多,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的要求。
宜居城市首先應該是人文的城市。人文城市概念的提出,強調的是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講到南京,我們會想到六朝古都的往事和秦淮河畔的吳儂軟語;講到杭州,我們會想到蘇白二堤的典故和詠誦西湖的千古名篇;再如巴黎的時尚、紐約的前衛、倫敦的古典;每個城市正是因為不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核,才有著不同的特色,擁有自己的個性。城市的個性,恰恰是某座城市居民之所以為該座城市居民的標志,市民的歸屬感由此而生。因此,建設宜居城市需要在人文內涵上下功夫,從而增強市民歸屬感。一方面,需要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更需要城市管理者在建設過程中,把“文化”納入城市規劃,真正凸顯城市人文內涵,不盲目跟風一味追求“高大全”。
宜居城市還應該是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電子技術和知識創新支持下,通過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以及社交網絡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實現互聯、融合的新型城市形態。它是數字化城市的“2.0版”。智慧城市建設將帶動衛星導航、物聯網、智能生活、軟件服務等多種相關行業帶來發展新契機,從而挖掘出地方經濟新增長點。同時越來越發達的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工作中,帶來的會是更便捷、更有效率、更豐富多彩的未來。此外,現今,很多城市面臨著環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緊缺、住房不足、失業、疾病等問題的挑戰,“智慧城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條可行道路。智慧城市是宜居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建設過程應致力于提升城市的網格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讓城市生活更便利。
宜居城市更應該是綠色的城市。綠色城市是生態型的城市,它意味著污染全部控制、資源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調查顯示,當前城市生活的舒適度越來越高,身體疾病卻也越來越多,發病率呈增長趨勢。與此同時,各種心理疾病也日益被人關注。我們身心健康與生活工作環境有著直接關系。霧霾會造成呼吸系統疾病;垃圾處理不當會滋生蚊蠅;傳播傳染病毒;水質變差影響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等等,不一而足。城市環境問題,隨著城市發展的提速成倍涌現。一個見不到藍天白云、聽不見鳥語、聞不見花香的城市,怎么能算得上是適宜居住呢?所以,促進城市生態保護,完善城市綠化體系,改善環境污染問題,以綠色、生態、環保為指標,推進綠色宜居城市建設正當其時。
有位學者曾經說過:“所有的城市都是瘋狂的,然而是華麗的瘋狂”。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建設宜居新城市,是由“為生計建城”向“為生活建城”的華麗轉身。“生計”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生活”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管理、文化內涵以及生態環境等同步提升。“如何讓城市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糟糕”,其答案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