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申論時事熱點
廣東公務員申論時事熱點:微信“朋友圈”非法營銷
對“朋友圈”頻繁出現涉嫌虛假宣傳、欺詐、內容涉黃的廣告,以及防不勝防的第三方平臺和外部鏈接,微信雖有苦衷,但作為用戶數已經突破6.5億的社交平臺,微信管理團隊應主動扛起凈化“朋友圈”的責任。
今年4月,微信方面曾發布過《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范》,但目前管理外部鏈接主要還是依據用戶舉報,這遠遠不夠。移動互聯時代對技術監控手段和自查自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微信平臺的監管能力應與其產品研發、推廣等齊頭并進,保證“朋友圈”的生態環境,真正對用戶負責。相關職能部門也應繼續完善監測體系,加強監管,做到全覆蓋、無縫隙、無死角。對虛假欺騙內容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縱容姑息,還“朋友圈”一方“凈土”。
廣東公務員申論時事熱點:農村環保多用鄉村智慧
“會爛”和“不會爛”,這樣接地氣兒的分類方式,讓垃圾分類工作在浙江4500個村莊得到扎實推進——“會爛”的發酵堆肥,“不會爛”的再看能不能換錢。如此,運往垃圾處理廠的垃圾越來越少,村子卻越來越干凈,“鄉村智慧”的效果立現。
近年來,國家每年都有大批資金投入農村環保工程,有些地區在建造農村污水處理站時,沒有結合當地實際,幾百人的村子建個處理能力遠超實際需求的污水處理站,建成后往往運行不暢甚至成為擺設,污水站旁邊污水橫流,反而容易引發農民反感。
相比于城市而言,農村生態環境脆弱、環保設施基礎較差,“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狀況在不少地方存在。農村垃圾治理,是改善農村環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盡管具有完備的垃圾運輸、分揀和處理系統,但城市垃圾分類試點十多年來進展并不順利。而浙江農村的垃圾分類能開展得有聲有色,就在于采用了適合農村的方式。
如果從一開始,當地就按照城市思維來操作,弄上一堆農民看不懂也不明白的設備和理念,動輒就要改造、重塑村民的生活習性,恐怕不僅難以為繼,還會引來村民的抵觸和反感。對于農民來說,城市里五顏六色、有著各種高大上稱呼的垃圾分類桶,也許只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場景。相比那些看不懂的垃圾桶,“會爛”和“不會爛”這樣的區分法,雖然算不上科學嚴謹,但老人孩子都明白,簡單方便易推廣。
目前,我國已有不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環保項目,但大規模推廣還需要一個過程,還存在不少現實困難。讓農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用他們可以理解、能夠接受、便于實施的“鄉村智慧”去推進,否則,就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
廣東公務員申論時事熱點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