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申論范文
廣東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古語有云:“內外兼修,方得風清器正”,言外之意就是讓中國制造轉型升級需要內外兼修。當前我國的中國制造水平不高、產品低端、質量較差。無論是德國車沖擊國產車市場,還是日本小商品引發國人搶購,亦或是瑞士表搶占了國內市場,都使得當前中國制造步履維艱。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必須內外兼修;要實現“中國智造”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必須內外合力。
發展制造業要注重品牌建設。目前制造業發展困境莫過于企業品牌建設問題。當下企業品牌建設問題頗多。知名品牌數量較少、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重點培育地方企業讓地方品牌缺乏競爭力,這讓品牌建設困難重重;品牌形象較低、存在質低價廉現象、國外品牌打壓嚴重、國內同行競價血拼、產品競爭非常殘酷,這讓品牌建設陷入困境;企業品牌意識低下、單純依靠規模效應、存在同質化競爭、盲目抄襲模仿嚴重、缺乏品牌運作人才、品牌管理過于簡單,這更讓品牌建設無從談起。因此必須注重品牌建設。應該從打造優勢品牌、淘汰落后產品、突出產品特色開始。
發展制造業要強化企業精神。具體來說,強化企業精神需要“精字當頭、專字為本、聚字為要”。首先,“精”字當頭即重視產品質量、追求工藝極致、追求精益求精、鼓勵技術提升、增加設備投入、注重自主研發、提高客戶滿意率;其次,“專”字為本即術業有專攻;再次,“聚”字為要即成立研發中心、引進高校人才。由此可見,強化企業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的精神努力為之。
發展制造業要提倡工匠精神。不止一次地說過:“當下制造業轉型的突破口在于工匠精神”,對于目前我國的制造業亂象簡單言之即工匠精神缺失的問題,因為工匠精神缺失所以不重產品工藝、不求產品品質、無視產品口碑、忽略用戶需求、割裂市場反饋......也正是因為這些難題讓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普遍不高、故而要提高制造業水平、實現產業轉型、摘掉“中國制造”的山寨帽子,必須從“工匠精神”開始。
有鑒于此,發展中國制造必須扎扎實實干、步步為營干、循序漸進干。只有注重品牌建設、強化企業精神、倡導工匠精神、注重國際合作才能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制造”實現“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全新景象。才能讓“中國制造”“今勝于昨,明復勝于今”,才能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偉大目標。
廣東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誠以養德 信以修身
誠,言成,出言必成;信,人言,人言為信。誠信作為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凝聚著我們華夏五千年的民族智慧,承載著一個社會對和諧的美好希冀,更彰顯著一個的文明高度。在當前虛假廣告、劣質商品等失信現象不斷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信用危機”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重塑誠信,方能重塑道德,重現中華民族的和諧與魅力。
誠信乃立人之本。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世之本,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一諾千金”的季布因為誠信,不僅贏得了友誼,更在關鍵時刻贏得了生命;而失信的濟陽富翁遭遇困難,卻只能坐以待斃。“守信”與“失信”,于己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若無誠信,怎能立身、處世?因此,真正的智者必須學會“取信他人”。古語曰“日行一善”,我們也要做到“日行一誠”。于家人、于朋友、于陌生人,坦誠守信,不僅為自己贏得聲譽,更能享受“得道多助”的特權,豈不兩全其美?
誠信乃經商之魂。“人無信不立”,對于一個行業來說,同樣只有守信用,方能從根本上做好行業品牌、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海爾如何由一個瀕臨破產的小廠入圍世界百強?“不是別的,是誠信創寫的歷史佳紀”。一把大錘不僅砸毀了不合格的冰箱,更砸出了“誠信”品牌。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顧客就是上帝”,市場是鐵面無私的審判官。企業如果背叛上帝,不誠實經營,其結果必然是被市場所淘汰。因此,誠信是塑造企業形象和贏得企業信譽的基石,是競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砝碼,更是現代企業的命脈。
誠信乃為政之法。誠信為政,方可取信于民,從而政通人和。中國古代政治倫理所強調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無不強調取信于民之于為政的重要性。古有商鞅立木樹信的佳話,亦有不講誠信而自食惡果的烽火戲諸侯,這無疑是對“取信于民”與“失信于民”的例證。因此,“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堅持“以德治國”,以誠信作為為政之要,方能得民心、得天下。
誠信對于個人是一種美德,對于企業是一種責任,對于更是一種力量。“不信不立,不誠不行”,堅守誠信,于人、于商、于政,都將是成功的必行之道;對于挽救信任危機,重塑社會道德,更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廣東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培好政策沃土 涵養公民理性德性
古語有云,“天下之之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以民為本制定政策是現代政府必須的職責。然而,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不能僅僅以民眾意愿的滿足為一切準則,好的政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僅僅是對公民意愿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政策就如同土壤,肥沃之土可以滋養萬木,貧瘠之地則寸草不生。因而,政府應培好政策沃土,涵養公民理性德性。
國家政策的制定不僅擔負滿足民眾需求、解決民生問題之責,更應承擔引領未來發展、涵養民眾理性德性之任。1977恢復高考的重大政策,重新喚醒深藏的求知渴望,奏響了中華民族復興前奏曲;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引發健身熱潮,不僅提高了民眾身體素質,而且讓“好身體”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動我國向體育強國邁進;2013年各地政府大力推進綠色自行車工程,不僅切實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客觀上減少了私家車使用,更逐漸培育群眾綠色環保的理念,形成良好社會環保氛圍;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遍地開花,不僅實現了中國家庭生兒育女的美好愿望,而且將慢慢改變目前不合理的人口格局,更會逐漸破除獨生子女性格弊端提升人口素養......好的政策已經很多,但是如何更好地培育政策沃土來促進公民理性思考、提升公民自我修養還需要繼續探索。
培好政策沃土,涵養公民理性德性,政府需要聽民意。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不能察民之疾苦,如何能讓政策為民理解,又如何保障落實到位,更何談涵養公民德性?某市政府自2014年起斥巨資修建地上輕軌,2015年方竣工,耗資巨大、耗時頗長,完工后發現根本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用途,只是形象好看而已,惹得民意沸騰,而真正關乎民眾需求的相關領域卻無人問津:圈地一年工程無人開展,地面凹凸不平無人管轄,連基本的交通擁堵地方政府都毫無辦法......長此以往,公民只有怨聲載道,何來德性的涵養?問計于民聽民意,問需于民保民生。政府應充分體察民情、聽取民意,大小政策都應以民為本,方能得到民眾支持,獲得真正的效果。
培好政策沃土,涵養公民理性德性,政府需要勤修正。任何政策的出臺到落實到出成果都是個漫長的過程,即便制定之初經過全面考證、科學設計以及精確推行,過程中也難免會旁逸斜出,因而,要使得政策合乎時代發展、合乎民眾需求,政府不能抱著一勞永逸的心態,要努力加強與民眾溝通,聽取民眾反饋,勤于修正方能獲得真正成功。2015年國家真正全面放開二孩,此項政策便是由雙獨二孩、單獨二孩等政策逐漸演化而來,從最初的設計到實踐過程中問題的暴露與解決,到真正最終符合民眾需求,真正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盡管歷史久遠但效果極佳,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也促進了民眾的理性思考,民眾了解政府的良苦用心,也能夠切身參與理性的傳揚,讓人贊嘆。
但愿蒼生俱保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政策制定從來不易,好的政策的出臺離不開篳路藍縷的艱辛,更離不開聽民意的為政之道和勤修正的勤勉之態。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用好心,培好政策的每一方沃土,真正涵養公民德性時不我待。
看過“廣東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