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
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的意識,都與工匠精神有著密切聯系。回顧歷史,從古代的魯班、庖丁,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八級工,我國一直不缺乏對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傳的一句歇后語“八級工拜師——精益求精”,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對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來,“速度為王”成為一些地方和企業的時髦用語,工匠精神逐漸被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如果說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水平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則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軟件”。缺少“軟件”支撐的“硬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建設制造強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的工匠精神。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將產品的每個細節盡可能做到極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設制造強國的進程中,現代產業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具有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不僅是現代化大生產中的“螺絲釘”,更是具有“匠心”的工業藝術品大師,是現代制造業的棟梁。
當今世界,凡擁有發達制造業的國家,無不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國人素以嚴謹的工作態度著稱。德國的現代化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條技術興國、制造強國的道路;從內涵看,支撐這條道路的則是工匠精神。當歐盟其他國家經濟處于衰退中時,德國經濟卻能一枝獨秀、表現搶眼,這與德國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認為制作出一件優良的產品是自己的榮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導致產品缺陷,即是恥辱。這種“榮譽法則”推動很多日本企業數十年如一日專攻一種產品、一門技藝,使其工業制造能力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完善激勵制度。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應具備“四個崇尚”,即崇尚勞動,尊重生產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崇尚技能,讓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較高收入、有發展前途;崇尚創造,真正的工匠應富有強烈的創新和創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劍”的理念,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時,合理的激勵制度能夠促使產業工人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最終形成體現工匠精神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為此,應圍繞產業工人的培訓、獎勵、社會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轉變“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逐漸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讓政府采購曬在陽光下
本應為“陽光交易”的政府采購,如今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在其規模逐漸擴大、程序日益規范、效益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也看到陽光下的陰影:高價采購、暗箱操作、服務滯后、腐敗滋生等問題。這不僅讓一項理應“陽光”的政務蒙上了陰影,而且極大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淪為“陽光下的腐敗”。
“陽光采購”之所以名不副實,其原因主要在于監管不到位。官員重權,商人逐利,在權與利產生交集的地方,沒有陽光監管,權與利則肆意勾結。供、需、管三方彼此沆瀣一氣,處在封閉的籠子里辦事,內部監管形同虛設,外部監督無從介入,又何談“陽光交易”?因此,只有加強監管,透明采購,讓政府采購真正實現“陽光運行”,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豪華采購”“天價采購”。
做到真正“陽光采購”,需“內外發力”。內,即內部監管體系;外,即外部監督力量。毋庸置疑,規范政府采購,離不開內部制度的有效監督。只有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政府采購管理模式,實行部門聯動監督,財政部門負責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監管,審計部門注重采購資金的使用,紀檢監察部門從工作人員執行相關工作紀律、供應商有無行賄犯罪等方面開展監督,才能形成監督合力,使政府采購有序進行。另一方面,“人民知道真相,這個國家才能安全”。政府采購亦然,只有民眾了解政府采購的“賬本”,才能更好地監督,防止各種暗箱操作。只有內外共同發力,政府采購才能走出封閉“籠子”,置身于陽光監督之中。
做到真正“陽光采購”,還需促使信息透明化。曾有中國社科院專家申請政府采購信息公開,卻遭遇重重阻力:在向24家地方政府財政部門提交申請后,有13家明確拒絕答復,其中10家竟稱不掌握相關信息。政府采購信息不透明現象之嚴重令民眾心生質疑。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采購競標,比的不是價格、質量,而是關系。采購前提前透露標底給“自己人”,合伙商量“圍標”“陪標”等早已不是秘密,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從而衍生出各種“腐敗采購”。透明消費是最好的防腐劑。以當前社會上出現的“網上競價”等電子化采購模式為例,就是以公開、透明為前提,大家站在同一個平臺中,以“物美價廉”者取勝。如此,政府采購才能真正實現陽光交易。
現階段,政府采購涉及數額越來越大,成為“香餑餑”,如果沒有透明的程序和有效的監管,“公款報銷,共同贏利”將成為政府采購的“暗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政府采購,不單單是政府一己之事,所花費的乃是納稅人的錢,一厘一毫都關乎民情、民心。只有陽光透明,精打細算,才能取信于民,真正贏得公信力。
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擁有不忘憂慮 未雨即要綢繆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流行很廣泛,說是將青蛙投入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逃生,而當把青蛙放入冷水再逐漸加熱,青蛙反倒因為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從而失去逃生機會。這個實驗驗證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古訓,也讓人聯想到了擁有與憂慮的辯證關系。
擁有、具備、占有,是一種天賜或是后天努力而獲得的已有狀態;而憂慮、憂患,是一種不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清醒,是一種不測的防備與應對,是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表面看來,擁有與憂慮似乎并沒有什么聯系,但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規律看,憂慮卻是擁有的保障,擁有則是憂慮的保持與擴充。不管是個人的穩健發展,還是一個企業或組織的成長,抑或是一個國家或政黨的建設,都不能忽視擁有與憂慮。
一個人現在的擁有,都有一個擁有的緣由或成因,并不是完全個人的獨有本事。懂得擁有與憂慮關系的人,總是奮發進取,不忘本來,開創未來,現在的擁有會變得不斷充實和完善;不明了憂慮與擁有關系的人,要么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妄自尊大,要么消極悲觀、灰心喪氣,妄自菲薄,其結果不是好景不長,就是每況愈下。
成功的企業或組織都很重視憂慮與擁有關系的處理。微軟之所以全球稱雄,重要的一點就是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的一句名言就是“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90天”。華為集團掌門人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憂心忡忡地說:“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正是華為的危機感與責任感,創造出了華為舉世矚目的成績。
一個政黨的強盛,更是要擁有中有憂慮、以憂慮保擁有、以憂慮增擁有。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軾“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從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發出的“進京趕考”和保持“兩個務必”的警醒,到今天中央向全黨警示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和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我們黨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可謂一以貫之。
沒有危機是最大的危機,沒有憂患是最大的憂患。有憂,方可常擁有;無憂,擁有也會變沒有。擁有而不忘憂慮,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實際上是生存和發展的智慧,是推動進步的催化劑和動力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始終常存危機感,始終保持“今天是起點”和“從零開始”的奮發意識,是我們最終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
看過“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