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
云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一
其一,存在“等靠要”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效發展,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群眾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變化,勤勞致富成為共識。但在有些貧困地區,“要”的思想十分突出。以前,扶貧往往是發錢、發物,有些貧困地區的群眾對此似乎習慣了。針對本輪脫貧攻堅,少數已經脫貧的人認為又要開始發錢了,便千方百計“裝窮”,有的從城里的樓房搬回到鄉下的土房子,有的把汽車等財產賣掉,有的甚至不惜上演苦肉計扮作殘疾人,以便列入扶貧名單。
其二,宗族觀念的干擾。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有著較濃厚的宗族觀念,偏遠貧困地區尤甚。家族團結互相幫忙是好事,但也存在優親厚友、不講原則的情況。一些已經脫貧的人為了進入扶貧名單,族人互作偽證,為精準識別增添了障礙。在一些地方,一個村子成百上千人都是一個家族,調查識別相當困難。
其三,“村霸”興風作浪。在一些貧困村,個別人一貫恃強凌弱,把持村務,成為事實上的“村霸”。這些人本已脫貧,有的甚至是有相當資產的老板,為了能使自己進入扶貧名單,極少數人設法干擾精準識別工作。
其四,有些村干部不給力。村干部對農村情況最了解,是精準識別需須依靠的力量。然而,由于待遇較低等原因,有些村干部工作不積極,個別人甚至徇私舞弊,影響了精準識別工作。
精準識別的復雜性,影響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進展。“搶著當窮人”,從表面看是利益驅使,實際折射出貧困地區道德觀念與法制意識的淡漠,這無疑會降低脫貧攻堅效率,增加脫貧攻堅成本。存在此類現象的地方,應該深刻認識到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和艱巨性,一方面要做好相關宣傳工作,引導干部群眾正確認識脫貧攻堅工作;另一方面還要按照法律法規來規范扶貧工作,有序高效地加以推進。
云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二
城鄉一體化是解除“三農”難題的金鑰匙
曾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農耕幸福,“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耕快樂,“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的農耕趣味,繪就了一幅幅優美的華夏農耕文明畫卷。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進步的一大難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須固本強基,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要大力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當前,資源環境制約愈發突出,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加大,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到了不轉變方式就難以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關口。六盤水市鐘山區圍繞“立足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業結構調整,立足農民、跳出農民抓農民增收致富,立足農村、跳出農村抓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確保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了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可見,唯有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方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中,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大多行政村基本上都有了公共服務中心。東陳鎮石池村從農民的現代生產生活需須方便、快捷、優質的需求出發,圍繞“五個一”搞活了村公共服務中心,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然而,有些服務中心活動不夠正常,甚至出現了設備閑置的現象。可見,把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好,增強其多重功能與價值,對于加強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既是一項富民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堅強領導,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合力支持,需要充分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唯有此,才能真正把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成為農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務需通盤籌劃、綜合考慮。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城鄉差別不僅影響了農業和農村問題,也對農民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平衡,實現城鄉一體化,既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解除“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之中進行通盤籌劃,綜合考慮切實打破城鄉界線,優化資源配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優先位置,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食為政先,農為邦本。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只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強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切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黨的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會早日實現。
云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三
圍繞新的發展目標深化關鍵領域的改革
改革緊扣發展用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形成的重要經驗,也是推進改革需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當前,要圍繞建立健全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實現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發展目標,著力推進三個關鍵領域的改革。
推進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礎性體制改革。基礎不正,其余皆偏。相對于原有經濟發展狀態而言,經濟發展新常態有著革命性的變化。適應、引領新常態,需須著力推進一些基礎性體制改革,統籌把握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近期與長遠、經濟與政治等重大關系,在框架思路設計上應有利于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激發區域和市場的潛力,有利于應對各種復雜風險考驗,有利于維護社會規則和市場秩序。具體而言,要深化四個方面的改革:一是通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健全法律法規等,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等的關系,推動形成自主、能動、自律的微觀主體。二是放開與規范雙管齊下,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通過制度建設和強力監督,全面消除各種形式的市場壁壘;建立健全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促使各類市場主體依法依規經營。 三是著眼于增強規范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靈敏、科學的政府管理與調控體系。區分領域、環境、階段等,依法科學界定各級政府職責,并確立正常狀態下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運營和市場調節的原則;探索建立主要通過發展戰略和規劃等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管理體制,建立統一部署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的經濟調節機制;轉變工作重心,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轉到為社會排憂解難和對市場嚴格監管上來。四是按照公正和可持續的原則,建立普惠、適度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統籌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基本社會保障服務機會與水平均等化;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統籌的層次,完善社會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機制;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這四個方面的體制理順了,有利于引領新常態的體制框架就建立起來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就有了基本遵循和方 向上的指導。
推進化解突出發展問題的重點體制環節改革。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一些是長期積累的,一些是新形勢新環境下產生的。改革為發展服務,就是要運用改革的辦法有針對性、有重點地解決這些問題。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選拔任用機制,真正把政治強、專業精、善管理、敢擔當、作風正的干 部選拔到領導崗位和關鍵崗位上,有效解決主要領導干部崗位轉換過頻、任期過短的問題,促進長遠謀劃、持續發展和高水平建設;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促進主要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重視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深化財政與投資體制改革。科學界定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領域,依法劃分中央與地 方事權,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的制度;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在防控風險的同時緩解政府公共支出的壓力;改善投資管理,把政府投資集中到社會公益服務、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維護國家安全等領域;推進政府投資性項目建設從量力而行轉變為分步推進,提高投資效率和項目建設質量。三是深化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和人民群眾共享水平;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促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 體,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四是深化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體制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推進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使價格充分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強化能源資源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 度,強化對生態環境危害行為的經濟處罰和法律懲治。
推進有利于形成新發展方式的探索試驗性體制改革。發展方式轉變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改革要為這種轉變服務,運用適宜載體或平臺,如自由貿易試驗區、與國外境外合作的試驗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超前進行相關體制探索試驗,為新的發展方式奠定體制基礎。在方向上,探索試驗可以 集中在這樣三個方面:一是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事項。對那些在許多國家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普遍采用或得到認同而在我國還沒有實施的管理體制、規則與制度,可以依據具體需要在相關領域先行先試。這不僅有利于探索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運行效率的路徑,也有利于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兩種資源。二是遵循發展規律的事項。對那些體現事物之間內在需然聯系、有利于解決當前發展困難與問題的改革,要大膽開展創新試驗。這有利于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規避經濟運行風險。三是體現前進方向的事項。對那些以先進生產力為基礎、以先進技術工具等為支撐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方式,要積極利用適宜平臺開展試驗。 這有利于推進結構調整優化,引領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試驗是為了測試風險、尋找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經驗,也是為了提供示范、形成帶動,促進面上的工作順利有序展開。
看過“云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