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蘇公務員申論范文
2017年江蘇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管理”的概念,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體制”的說法,足見國家對于社會治理的重視。加強社會治理能夠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建設平安中國、維護國家社會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維護社會安定有序。重要若此,加強社會治理需須謹記習教誨,核心是人,重點在基層,關鍵在創新。
社會治理要以人為本。社會治理的基本單位是個體,把個體這一小單位解決好了,社會這一大范圍也就治理好了。古語有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意思在于人是國家社會之本,以人為本,社會就會穩固。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也要求以人為本,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才有希望。城市管理者的暴力執法正是由于沒有人本意識造成對于民眾的意外傷害;政府管理者的吃拿卡要正是由于為人民服務意識的淡薄造成辦事成本虛高;企事業單位正是脫離了服務群眾的主旨造成了醫患矛盾頻發、民工維權時有發生。2014年10月8日富士康重慶廠區大量工人,在不堪忍受公司變相降低勞動報酬的情況下,開始打出標語、進行罷工,造成社會治安出現混亂、生產秩序受到影響、社會輿論產生熱議。從中不難發現企業的人本思維缺失對于企業秩序而言是損失、對社會治理而言也是損失。簡言之,社會治理離開以人為本就會虛無縹緲。
社會治理要以基層為重點。“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這就是當前基層實際寫照,社會治理包括農村治理、城市治理、網絡治理。但是顯而易見的是農村治理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因此,基層是社會治理需須抓好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黨員干部需須“四下基層”,要經常洗洗澡、治治病、照照鏡子、正衣冠,這些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基層治理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當下我國在基層治理方面也做出了重大人員安排,比如各省選調優秀應屆畢業生到基層擔任領導干部,比如選聘生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再比如三支一扶項目為基層治理注入活力。由此可見,基層治理對于社會治理是非常重要也是需要的。
社會治理要以創新為關鍵。商鞅變法革新了秦國利益分配體系,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新一輪社會治理結構形成;明治維新打擊了日本舊的社會階層體系,引發了社會群體間上升流動,進一步優化了日本社會治理體系;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改革開放摒棄了陳舊的經濟體制、激發了市場經濟活力,繼而帶來社會的全面變革,上述事例足以證明創新對社會治理所帶來的震動。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決定全面深化改革,國企改革讓一部分工人下崗為市場經濟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主導企業改革浪潮,進而促進了社會治理變革;事業單位改革砍掉了基層辦事人員相關福利,提高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進而影響政府治理、引發社會治理變革;公務員聘任制改革動搖了公務員終生制,激發社會治理人群熱情,進而影響社會治理。因此,創新是社會治理優化的引擎。
完善社會治理需要以人為核心、以基層為重點、以創新為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實現“人治”到“法治”的進步,做到由“管理”到“治理”的升華,達到“小政府”、“大社會”的目標。有鑒于此,完善社會治理需要政府簡政放權、需要公民保持理性、需要社會營造氛圍。
2017年江蘇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用法治的力量守護水生態文明
隨著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建筑用砂需求激增,砂石價格持續走高,普通的砂石資源變成了讓人眼熱的“軟黃金”。大量非法采砂船涌入長江干支流,一時間,過度開采、亂挖濫采江砂盛行。鐵鏟過處,留給河道的是千瘡百孔的傷痕。報告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需須依靠制度,需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保護河道安全,需須重視法治,要善于運用法治的力量守護水生態文明。
科學立法,加強制度保護,夯實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在暴利的驅動下,河道非法采砂活動屢禁不止,不僅給河道及防洪安全造成威脅,也給水生態文明建設造成一定的危害。建設水生態文明,需須實現最嚴格的制度,用制度保護環境。亞里士多德曾說,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以長江非法采砂為例,行政處罰產生的震懾力遠遠不夠,違法成本過低,是非法采砂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為了維護正常的水事秩序,保證河道防洪等方面的安全,需須嚴格科學立法,通過追究河道非法采砂者刑事責任,加強制度保護,守護水生態安全。
嚴格執法,加大打擊力度,筑牢水生態文明建設防線。目前長江河道管理管理上尚缺乏銜接,在執法過程中,支流、湖泊往往成為違法采砂船躲避干流上高壓嚴打的避風港,一些河流濫采亂挖現象依然十分突出。要達到依法、科學、有序的采砂管理目標,需要加強部門管理合作,加強日常巡查監督,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有效維護河道安全。我們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創新執法方式,加大執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需依、執法需嚴、違法需究,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秩序,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
水生態文明是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如何用法治的剛性力量守護好水生態文明,是一個亟待解除的問題。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標本兼治,以法治守護水生態文明,確保人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2017年江蘇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提升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從文化視角看,也存在追求浮華、模仿西方、刻意標新等誤區,需要加以改進和規避,進一步提升我國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
糾正追求浮華的偏向。一些城市建設盲目追求“世界第一”“亞洲之最”,這種追求浮華的做法是錯誤的。表面華麗氣派但缺乏人文含量的城市,顯露出來的往往是單調、淺薄與浮躁。相反,像倫敦街頭隨處可見新舊磚塊拼接而成的路面,卻絲毫沒有影響其作為國際知名都市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城市建設除了要在城市功能完善和優化上下足功夫,還要在挖掘城市文化底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做文章。應堅持精約簡省原則,在就地取材上多動腦筋,在因勢利導上多想辦法,學會“花小錢辦大事”;杜絕花里胡哨的做法,積極踐行簡潔洗練、辭約意豐的城市建筑理念和風格。當然,精約簡省不等于簡單粗放,宏觀構想要科學、微觀設計要到位是其基本要求。
糾正模仿西方的偏向。有些城市熱衷于模仿西方做法,過度重視引進國際元素,企望借此邁向國際都市。這也是不對的。在城市建設中適當吸取西方先進理念和文化精華并沒有錯,但唯洋是舉容易食洋不化。實際上,越是想贏得國際注意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就越是要珍視和展現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東施效顰只能落得個貽笑大方。同時應看到,城市建設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策略,而且是擔當,我們有責任把每座城市都建成展現中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鮮活載體和平臺。還應注意,城市建設需要立足本土特色。如果城市規劃建設只知“攤大餅”,修建政務大樓只選“寶塔官帽”造型,改造廣場只懂布設音樂噴泉,那么這座城市需將淹沒在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一座城市只有充分挖掘人無我有的地方文化,積極嘗試從歷史傳統、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飲食文化、風土人情等入手,表達和展現地方文化與城市特色,才會脫穎而出。
糾正刻意標新的偏向。近年來,人們保護歷史建筑和古跡的意識明顯增強,但依然存在未將歷史建筑和古跡納入城市建設考慮范疇、為提高任期政績而無視保護工作以及不懂得如何保護等問題。有些城市為標新立異而大拆大建,甚至“拆真古跡、建假古董”“復制古城、搞濫經典”,毀壞了大批歷史建筑和古跡等城市文化元素。世界各國實踐經驗表明,保護歷史建筑和古跡與推動城市設施更新、功能完善并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其解決方案是踐行“立新而不破舊”原則:為滿足現實需要而適當做加法,為保護文物需要而盡量不做減法。這樣就能確保歷史文脈以建筑和古跡等形式被保護起來、延續下去,實現“記得住鄉愁”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千年古屋才是保護對象,也不只是名人故居才應得到保護,不同時段、不同類型的歷史建筑和古跡都應納入保護范圍。這是因為,過去是現在的歷史,現在是未來的歷史,而多樣性和豐富性正是城市文化完整圖景的真實底色。
看過“2017年江蘇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