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
寧夏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一
溫家寶同志曾說:“一個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人的生命安全。”環境問題事關人類生存,加強環境的治理和預防,政府要起到關鍵性作用,履行好政府職責,這是由環境問題的廣泛性、公共性和長期性特征決定的。廣泛性意味著環境保護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任何人無論高低貧富都享受著平等的公共環境服務;公共性則是指環境資源是公眾一起享有的,倘若遭到破壞,損失的亦是公眾、國家乃至國際的社會公共利益;而環境保護也要立足于長遠,其長期性決定了需要政府加強環境公共管理,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對于政府來說,治理環境問題要采取“兩手抓”的原則與方法。就國內而言,政府要做好三個層面的工作。第一,必須健全相關法律機制,整合、完善現行生態環境法律法規,讓環境管理在立法與執法方面得到保證;第二,要加強環保部門的監管力度,提高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科技、宣教和綜合評估的能力,同時其獨立執法能力和執法效率也要有所突破和發展;第三,要做好充分的環境保護宣傳工作,利用網絡、媒體、雜志等平臺的豐富性和大眾性,向公民普及環保知識,宣傳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公眾積極參與這一公益行動,使其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支持、踐行環保。
環境問題無國界,在做好國內工作的同時,環境保護也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參與,因此政府要處理好對外事宜。要加強各國間的交流與協作,達成環保共識,以求共同行動;要參與定期召開的國際環境會議,分享先進的環保經驗與技術,在公平原則基礎上擔起本國應盡的責任;要積極促進國際環保規則的制定,并依據各國實際情況使之盡快落實;各國之間要互幫互助,共同努力解決環境危機這一問題。
環境問題無小事,它關系著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乃至人類的生死存亡。各級政府應深刻反思,積極轉變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做好本職工作,緩解環境危機,保護好僅存的資源,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寧夏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二
把握好宏觀調控的“虛實辯證法”
讓干實業的不輸給炒房子的,關鍵就要讓“實”與“虛”的結構再調整、再平衡,把這一比例維持在風險紅線以內。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在肯定今年以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成績來之不易的基礎上,會議指出宏觀調控仍然“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范經濟金融風險。對各地各部門來說,尤其要注意進一步深化、細化、具體化政策組合,把握好宏觀調控的“虛實辯證法”.
6.7%的GDP同比增速,6.3%的居民收入增長,1067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企穩向好的企業利潤與民間投資增速,前三季度“超預期”的成績單大大緩解了人們關于“斷崖式下跌”“環境惡化”的擔憂。然而,越是在“超預期”的時候,越是要保持平常心,堅持既定的調控軌道,穩步前行。同時,調控的注意力也要多往短板上看,往易爆的風險點上盯。
比如,當前實體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部分信貸資金“脫實向虛”的趨勢,以及可能的銀行金融機構信貸風險,雖然總體上處于可控區間,但也要做好預警與政策儲備,防止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因為市場經濟的競爭與逐利機制,極易讓資金涌向高回報率的行業、企業,造成人為的高負債、高杠桿,甚至讓一些人醉心于“錢生錢”的資本游戲。
世界金融史告訴我們:過度虛擬化的經濟注定亂象叢生,輕則釀成市場的異常波動、大起大落,重則掏空老百姓的錢袋子。所以,讓干實業的不輸給炒房子的,關鍵就要讓“實”與“虛”的結構再調整、再平衡,把這一比例維持在風險紅線以內。
針對部分“脫實向虛”的信貸資金,宏觀調控的政策選擇與執行便不能單純盯著供需平衡,還要注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比例結構,細分資金的投向,激活沉淀的資產,確保貨幣供應量的增速與各類企業的動能相匹配。近期,局部地區對信貸投放的主動調節,正是為了能更多支持創新創業。接下來還要繼續加強資金的投向監管,打擊換個馬甲的“首付貸”,整治存在亂象的“P2P平臺”.
“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措施是一個辯證統一體。目前需要注意的是“去杠桿”與“去庫存”“去產能”的關系。一定意義上說,去杠桿是對實體經濟的去泡沫化、去空心化,通過理性的疏導令信貸資金“離虛返實”,才能讓實體企業“吃得飽”,讓勞動者的工資收入“跟得上”,讓人們的奮斗收獲到應有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從而實現國民經濟良性的循環與升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需要從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的高度認識“實體”與“虛擬”的辯證關系,因勢利導促進金融資本為實體企業所用,讓兩者相得益彰。繼續深化“放管服”的改革、優化企業的營商環境、降低投資的門檻與成本,提高“輸血”的精度與準頭,我們定能打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漂亮仗,讓群眾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寧夏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三
禮之所存,立世之所需
春秋戰國,克己復禮,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西漢武帝,三綱五常,建立封建君主禮儀之制;北宋南宋,天理天道,強化東方帝國倫理道德之位……歷史的洪流從不曾停息,大國的傳統禮儀源遠流長。孔孟等思想大家宣揚的立身行事之本即為“禮”:孝德之心曰禮、仁愛之心曰禮、規矩之心曰禮……禮之所存,立世之所需。
禮之所存,人立世之所需。每個個體都是社會中的一員,脫離于社會之外既不能生存,而個體利于社會之必備條件即為個人的禮儀文明。“瓜子男鳳爪女”類的新聞常見諸報端:某某在地鐵上嗑瓜子,瓜子皮隨意丟放引人白眼,某某在公交上啃鳳爪,散落在地的骨頭絆倒老人……縱觀這些事件總能引發罵聲一片,觀眾們抨擊這種公共意識缺失的行為、諷刺這些沒有禮儀的路人。而立于社會之必需即為被社會需求,與其他個體形成和諧互助關系。由此可見,不學禮之人則與之相悖,所以,安身立命、行身立世之本在于每一個國民都能學習禮儀、踐行禮儀、倡導禮儀。
禮之所存,文立世之所需。中華民族的禮儀傳統自古就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系民族獨特性之保障。隨著新大陸的發現,世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國的改革開放在迎來國外資金、技術的同時,西方的文化價值隨之涌入,半睡半醒的民族接受它,當代年輕人喜愛它,傳統孝德、傳統仁愛等禮儀與此同時收到實用、利益等資本思想的腐蝕,這些沖擊了我國文化的獨特性,消解著民族文化的鮮明性。所以,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亦為學禮之所需。
禮之所存,國立世之所需。國家這個實體自產生就是由每個國民共同構成,所以一個國家的風評就取決于國民禮儀文明之體現,每一個國民在內體現國民素質,在外體現大國風范。在21世紀激烈的世界競爭中,比拼的不僅是一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更有一個國家的文明素質,試想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只注重燒殺掠奪,那么只能如一戰二戰中的侵略者一樣會被世界人民所痛恨、被歷史所懲罰。以史為鑒,在新一輪的世界競爭中,注重國民禮儀意識、提升民族文明素質從而樹立文明禮儀大國之形象勢在必行。
《論語》有云:“不學禮,無以禮。”流傳至今,則演繹出禮儀乃立人、立文、立國之所需。有鑒于此,當前國家應大力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禮儀風尚;學校、家庭教育都應將禮納入教育過程、言傳身教;每一個國民也應樹立正確的恥辱觀、努力提升自身禮儀文明底蘊。借此良機,讓文明社會的建設搭乘學禮之風,讓風范國家的樹立借助學禮之帆!
看過“寧夏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