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一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加快戶改是前提。截止到2013年,雖然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53.7%,但戶籍城鎮化水平僅為36.7%左右。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農業轉移人口長期定居在城市,卻并不具備城市的戶籍。正是由于這尷尬的處境,使得這一部分流動人口無法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淪為城市邊緣化的群體。正因為此,高屋建瓴地指出,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差別化的落戶政策,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化居民共享城市現代文明。只有以戶籍為保障,才能真正讓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地生根。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保障就業是關鍵。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只有充分保障城鎮居民的充分就業,才能確保他們的生活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進而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為此,政府一方面要穩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提高農民工的職業素養,使農民工掌握一技之長;另一方面,要加大勞動法的貫徹落實力度,用法律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權,讓廣大農民工工作得放心,工作得順心。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完善公共服務是保障。福建晉江市是一座100多萬外來人口的大城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公共服務建設不足,群眾科技、文化、醫療、衛生、交通等基本公共需求得不到滿足,使得一些優秀的科技和企業管理人才、技術工人棄晉江而去。由此可見,公共服務水平是群眾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業宜居宜家的基本標準之一,是檢驗城鎮化是否做到以人為本的一塊試金石。故此,政府要提高重視程度,把公共服務水平做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與此同時,全面規劃,加大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公共事業,滿足廣大居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體現以人為本。
千條萬條,不落實就白條;千難萬難,善抓落實就不難。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要堅持落實落實再落實。一方面,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就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解決城鎮居民的生存和發展之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提升城鎮化建設水平。
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二
讓端午喚醒文化記憶
粽香濃、雄黃烈;龍舟競逐、吟詩折柳;插艾條、菖蒲辟邪,帶銅錢、肚兜祈福……端午臨近,這一中國節,再次激活歷史傳統、喚起文化記憶,塑造著一個民族共同的心靈認同。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端午節內涵豐富,從其各種別名中可見一斑。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端陽節、詩人節……顧名可思義,歲時節點、人神祭祀、祈福納祥、家庭人倫,是構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對詩人屈原的紀念,更讓這個節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有人極而言之,“沒有端午,何以中國”,正是因為端午富含中華文化基因,既是中國人文化身份的表達,更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
不過,就像很多傳統節日一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端午也曾在“古今”和“中西”之間,一度失落。
自“古今”而觀之,高樓大廈的生活,遠離了田野山林,難以采摘艾草、菖蒲;流動時代的人們,雖能買到粽子,卻少了一大家子包粽煮粽食粽的其樂融融。自“中西”而觀之,圣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成了“闖入者”,其商業化、娛樂化、趣味性,對中國傳統節日生態造成不少沖擊。這樣的“古今之變” “中西之惑”背后,是中國社會三千年未有之大轉型,也是人類文明亙古未有之大交融。置身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大潮之中,基于農耕文明而形成的端午節俗,該如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場景?如若讓端午傳統持續失落,無疑會有損文化認同感、消散文化向心力。
然而,中華文化卻也正是在“古今”“中西”之間,獲得了更大張力。文化恰似長河,既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也有奔騰澎湃匯入的支脈,因而不舍晝夜、源遠流長。外在環境越是變化,文化傳統越需堅守,只有這樣,傳統方為傳統——這是考驗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維度。但傳統也不是死水、不是靜物,主動適應變化,創新表現方式,注入時代氣質,傳統方有生機也更具價值——這是考驗文化應變創新能力的重要維度。
端午文化,應該更可以在傳承中別開生面。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正可為端午提供新的載體、創制新的手段、賦予新的內涵。比如,立足對屈原的紀念,發掘“詩人節”傳統,讀詩誦詩賽詩,重塑“詩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鑒電商營銷模式,網上摘粽葉、自助配香包,實現“數字化”的端午;比如,順應全球化大趨勢,推動東亞國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這些方面,政府、企業、媒體、社會都可大有作為。端午如是,整個中國的文化建設又何嘗不是這樣?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覺,關鍵是文化創新。傳統節日,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描繪著一種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創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從這個角度看,弘揚端午文化,正是為了塑造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三
端午節日文化的當代價值
不知不覺中,又是一年端午節。
端午節,人們大都會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舟,以多種方式歡慶這個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我國少有的專門紀念一個人的節日。至于這個節日紀念誰,有好幾種說法,屈原、伍子胥、曹娥,其中以關于屈原的說法最為典型。
中國人大都知道屈原,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是一位忠直之臣。面對楚國貴族勢力、楚懷王、張儀等人,屈原不知變通,不被理解。奸佞小人當道,屈原成了一位貶謫之客。一個憂國憂民的人,一個有著經天緯地抱負的人,最終不得不在汨羅江邊徘徊。因為高貴的出身,過人的才能,屈原是一位狂絹之士。與此同時,屈原更是文學之祖,他的《離騷》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也因此,端午節也被稱作“詩人節”。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楚國的樓閣軒榭早已灰飛煙滅,屈原的辭賦依然傳誦至今。他的辭賦是不朽的,是文學天空中璀璨的恒星。當年,楚國君王的權力比屈原大。但如今,人們只是在解讀屈原的時候才順道提到楚國的君王。貫穿于屈原詞賦的,是他的忠君愛國精神。盡管被流放在汨羅江邊,盡管已經靠邊站,但當楚國國都被攻陷的那一刻,屈原沒有作出到別國去發展這一在當時再正常不過的選擇,而是為了他摯愛的楚國殉葬。他縱身投入汨羅江中,讓后世的很多人慨嘆不已。這樣的決絕,體現的是忠君愛國的思想。今人余光中慨嘆,“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因為屈原,汨羅江不只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上的。這條江給后人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養分。
今天,我們紀念端午節,應當激活端午文化的當代價值。今天的我們,不應該忘了偉大的屈原,不應該忘了屈原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是封建時代的士大夫,他尚且能做到忠君愛國。今天的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的國家,熱愛我們的民族。“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的首要要求。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每個人都應該把個人夢想與國家發展聯系起來,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作為這個國家的一員,每個人都應該熱愛這個國家,都應該為了這個國家的發展、進步而嘔心瀝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堅持正義、追求真理,這種責任、擔當與勇氣,也是值得今人學習的。
屈原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端午節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甚至開枝散葉到韓國等國家。 2005年,江陵端午祭作為端午文化韓國化的代表,被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在江陵端午祭申遺的前后,有識之士大力呼吁相關方面加強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力度。今天的人們,更加重視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增加,不少地方興起了國學熱,都是明證。
歡度端午節,不只是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舟。今天,我們應當激活端午文化的當代價值,讓這個節日承載的愛國精神在新時期發揚光大!
看過“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