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務員申論熱點
江西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如此嚴陣以待,也是因為“炒信”正在走向職業化、專業化,而不再是簡單的找親戚朋友刷單。不僅內部分工明確,還有獨立的行規、準則,“炒信”的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也許有人還記得,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眾多網絡刷單的黑幕,多個電商平臺成為刷單重災區。由于生意火爆,不少刷單群換了個“馬甲”,照樣“風生水起”。這不僅誤導消費者,也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對行業的整體信譽損害極大。
“炒信”的興起,與電商行業自身特點有關。互聯網時代的平臺信用,本身有巨大的價值。但“炒信”得以延續并發展到愈演愈烈的趨勢,主要還是因為治理不夠堅決有力,助長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風氣。據報道,某電商平臺曾打掉過數千人的刷單團隊,但因為相關法規的缺失,除了行政處罰和網絡平臺的自律措施,很難追究刷單組織者和參與者的其他法律責任。有刷單者表示:“查到了不會死,不刷只能等死”。部分商家對同行“開外掛”也很無奈,映襯出當前治理遭遇的尷尬。
遏制“炒信”行為,首先要加大處罰力度,提升違法成本,防止它變成一種難以剔除的商業潛規則。此次由政府和企業共同組織行動聯盟,建立“黑名單”制度,把違規信息發布到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并對“炒信”主體進行查封或刪除社交媒體賬號,辭退并通報建議同業機構不予錄用,這些聯合懲戒的措施具體可行,無疑將對“炒信”者形成威懾力。
信用價值該怎么開發,不光是技術問題,也是需要主管部門、電商平臺、商家共同回答的戰略問題。信用不只是商家的招牌、商業的潤滑劑,更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在商業信用能帶來巨大經濟價值的時代,商業信用值得“被很好地理解和管理”,將其工具化絕對是一種嚴重的短視行為。一個企業的信用越高,可以提供的產品、服務范圍就越大,這在跨界競爭中是一個莫大的優勢。而使用欺詐手段炒作得來的“虛假信用”,一旦暴露,只會失去人心,毀掉口碑,甚至危及整個商業信用體系。拿出刮骨療傷的魄力,治理這個痼疾,才是正途。
守護信用文化,也是尊重一個社會基本的人際規則和價值觀。從這個層面講,打擊“炒信”行為,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我們要維護的,不只是消費者的利益,也不只是行業生態,更是整個社會的誠信。
江西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在信訪之初就把責任壓實
把信訪責任壓實在群眾信訪之初,并把壓力傳導到那些有權處理信訪問題的責任部門,才能不斷改進信訪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真正讓群眾滿意
黨政機關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本部門、本系統的信訪工作負總責,信訪工作考核結果作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評的重要參考,對信訪工作失職失責的問責“既要對事,也要對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信訪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首次對信訪工作各責任主體的責任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厘清了許多實踐中理解不一、難以界定或把握不準的問題。
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人民群眾通過信訪渠道反映問題、提出意見,也寄托著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期望。然而,毋庸諱言,信訪不順暢的現象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確有一些進京上訪、赴省會城市越級上訪和長年反復上訪的群眾,起初還向當地的基層信訪部門反映過問題、提出過訴求,可要么吃了“閉門羹”,要么遭遇“踢皮球”,導致大量矛盾沒能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被化解,小問題被拖成了大問題。
把信訪責任壓實在群眾信訪之初,是此次《辦法》要著力解決好的一個問題。畢竟,許多現實矛盾,最終還要回到基層來解決。基層部門一旦責任失守,問題就會積累,矛盾就會上行。如果很多信訪事件最后都需要到上級部門才能解決,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不找“上面”就不能解決問題的錯誤認識,甚至產生“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錯誤心態和不良現象。打破這種局面,需要從源頭開始厘清信訪責任。
強化源頭治理,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符合信訪工作的內在規律。造成越級上訪的問題,有些是本身比較復雜的,有些則是被“拖”成復雜的。從解決矛盾的角度講,做好最初接訪,無疑效率最高。群眾在信訪過程中能否順氣,一是取決于矛盾的解決程度,二是干部的態度如何。因此,一開始就分解好工作責任、疏通好信訪渠道,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快速轉型的階段,社會矛盾易發多發,這是正常現象。問題是,如何讓群眾反映問題時有一個暢通的渠道、表達訴求時有一個良好的秩序、處理問題時有一套規范的機制、維護權益時有一個正確的導向?這是需要高度重視和解決好的。事實上,隨著信訪渠道的拓寬,信訪程序的規范,近兩年絕大多數上訪者都能夠理解接受依法逐級走訪的規定,群眾走訪上行態勢得到扭轉,網上投訴數量和占信訪總量的比例明顯增加,信訪秩序也有明顯好轉。
當然,解決信訪問題光靠信訪部門一家是辦不好的,也是辦不了的。現實中,信訪部門往往是“小馬拉大車”.形成依法逐級走訪的良性格局,固然要強調信訪工作的源頭責任,還必須把壓力傳導到那些有權處理信訪問題的責任部門。只有構建好“有權必有責、權責相一致”的責任體系,“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的制度才能落到實處,從而形成基層屬地抓、責任單位辦、信訪部門督的工作合力,最終讓群眾關心的信訪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問責只是手段,下大氣力處理好信訪突出問題,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才是信訪工作的根本目的。盡管我國信訪工作制度在日漸完善,但人民群眾對解決矛盾的訴求也隨之提高,只有在建章立制的基礎上快馬加鞭地落實信訪工作責任,不斷改進信訪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才能真正做到讓群眾滿意、讓社會和諧。
江西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善待“老漂族”是一道社會治理課題
遠離故鄉求學,學成后獨自來到城市打拼,然后在城市成家立業,當小日子過得紅火之后,很多人都想把鄉下父母接到身邊來照顧。可是,老人來到城里,面臨著種種不適應,于是成為“老漂族”。近日,媒體走訪廣州不少“老漂族”家庭發現,這種生活方式存在諸多問題,但現實是“老漂族”這一群體依然在不斷壯大。而這一矛盾的背后,更多的是兒女們深深的無奈。
說其無奈,絕非夸大之詞。“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深刻理解其中的無奈與無力。
“可憐天下父母心”,永遠不要懷疑父母對子女的感情;“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也永遠不要懷疑子女對父母的感情。對于很多從鄉下出來的人來說,等到自己小日子安定下來,第一件事想到的就是把父母接到身邊好好盡一下孝心。可當父母真要來到身邊了,卻又面臨著融入難。
在社會大發展的今天,從本質上講,農村依然具有熟人社會的特征。對于很多農村老人來說,他們一輩子生活在鄉下,早已習慣了雞犬相聞的生活。一旦到了城里,等待的就是陌生的一切。老年人畢竟不是年輕人,很難在短時間適應城市生活,對一部分老年人來說甚至根本不可能融入城市生活。與子女在城市生活,對他們來說,雖然結束了“身體空巢”,卻進入了“精神空巢”。如果只是偶爾在城市生活,倒也有點新鮮感,可一旦定居下來,這種“精神空巢”感與日俱增。
千萬不要小看了“精神空巢”帶來的壓力與挑戰。對于很多老人來說,他們在城市生活,如同生活在一個人為隔絕的孤島上,雖然衣食無憂,但精神空虛,很多老人都有一種回到鄉下生活的沖動。如果說年輕人是因為物質的原因,想要逃離大城市,對于老年人來說,則是因為精神的問題想要逃離大城市。而這,不是經濟的問題,甚至也不是子女想解決所能解決的。在一檔央視節目中,京東劉強東也談到了鄉下父母來到北京的種種不適應。據劉強東介紹,他的父親甚至還偷偷趕到車站,要坐車回家。在左右權衡和博弈后,最終劉強東還是把父母送到鄉下老家養老。劉強東都如此,可以想象,其他家庭同樣存在這樣的煩惱。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溫暖的承諾。可在很多時候,子女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時時陪伴。而且老人需要的也不僅僅是子女陪伴,對于他們來說,也需要與同齡人的交流與娛樂。這種養老需求的存在,也是現在廣場舞流行的一個原因。當一種需求具有了群體特征時,就需要社會提供幫助。不妨假設一下,假如城市能夠給老年人提供交流與娛樂的場所,老年人在城市依然可以感受到熟人社會的好處,他們又何至于生出漂流感與疏離感?
由此不難看出,善待“老漂族”是道社會治理課題,表現為當前城市結構還不適應老年社會,特別是不適應鄉下老人進城養老的實際。面對這樣的現實格局,人們希望城市在功能設計上,能夠更加突出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比如,能夠以社區為單位為老年人提供娛樂場所,能夠通過組織活動讓老年人結交更多朋友。如果我們在陌生人社會構建起了熟人圈子,再加上年輕人更多關心老年人,那么“老漂族”的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
希望城市更加重視進城老人養老問題。由此實現的老有所樂,也能夠讓年輕人安心地在城市創業就業、創新創造。
看過“江西省公務員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