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
寧夏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一)
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是自主的,有獨立的社會經濟地位,有獨立的生活態度、獨立的思考能力。所謂真正的個體獨立,是指個體應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幫助或依賴于他人,個體對自己負有完全、無可回避的責任。
學習獨立的學習能力。當今有很多學生并不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事,經常要父母監督著、責備著來學習。有的人埋怨自己的父母不是大學生,自己比別人落后就覺得理所當然,但其實,學習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誠然,古今中外“將門虎子”屢見不鮮,居里夫人的女兒是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三蘇同是“唐宋八大家”……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使他們對某門學科產生興趣,這是他們成才原因之一。我國數學家張廣厚的父親是個目不識丁的礦工,家境貧寒,然而張廣厚在艱難中自強不息,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攻關,在數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見,他們的成功絕非靠父母遺傳,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父母、老師給我們指明方向,指出學習方法,他們也不可能一輩子伴隨著我們走,進一步地學習、鉆研就要靠自己了。
學習獨立的工作能力。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這句話,在現在的社會中已經不大適用了。當今社會需要競爭,需要真材實料,需要DIY人才,那些“走后門”的人已經沒有什么地位了。在工作上獨立,就要懂得自己找工作,靠自己的力量步步高升,善于在領導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華,不整天哀嘆懷才不遇,獨立自主地完成任務,獨立解決困難,勇于嘗試等等。要如雨果所說:“我寧愿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要相信“我就是我自身的主宰!”
記得拉美國家有一句諺語:“自力更生勝過上帝的手。”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撫養,社會的哺育,老師的教導。不過,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學會獨立才是關鍵。一個人在有利的條件下重視獨立能力、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邁向成功的彼岸!
寧夏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二)
守望鄉村
鄉村,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一份獨特記憶,支撐著萬里長征創造人類奇跡;鄉村,是沁入遠游子女心靈的一抹情感歸依,詮釋著每年春節中國人口的大遷移。鄉村,之于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發揮著其堅定而深遠的意義。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有了一份抹不去的創傷:環境污染加劇,曾經的天藍地綠了無蹤跡;文化衰落加劇,曾經的小橋流水已成記憶;貧困狀況加劇,曾經的悠然閑適隨風而去。如何讓鄉村回歸它應有之義?還需以“守望”為詞,為“鄉村未來”造句。
守住“鄉村”之根,讓未來有依托。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支持城市發展的政策引導下,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以致于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增多,面對農村繁重的體力勞動,老人、兒童不堪重負,不僅影響身體健康,更讓其生活郁郁寡歡。同時,鄉村文化的衰落,也引起諸多學者的擔憂和焦慮:以民間節日、宗教儀式、戲曲為中心的鄉村傳統生活方式正在消亡;純凈的大自然中勞作和以家庭、家族、鄰里和睦相處為特點的鄉村日常生活形態正在解體;鄉村本土文化資源在鄉村少年成長中正在淡化,這不僅讓農村社會風氣充斥暴力、金錢、賭博、攀比,更讓鄉村少年缺乏精神歸依、靈魂無處安放。因此,要讓鄉村的發展有人才依托、情感依托,還需守住“人文關懷”這一根基。
望清“鄉村”之路,讓未來有方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鏗鏘有力的誓言不是口號,是行動;不是目標,是要求。為踐行誓言,署網村雷雨如此說:基層干部最務實的事情就是讓農民致富。漫步在八都鎮署網村寬闊整潔的村道上,歡聲笑語不絕于耳,有游客的,更有當地村民的。為何笑得如此開懷?正是源于署網村各村干部的共同努力。為讓群眾致富,署網村通過興辦特色農家樂、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不僅增加村民收入,更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讓村民能享受現代、美好生活。署網村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鄉村發展的目標,在于讓人民生活幸福,而,讓人民生活幸福,關鍵在于立足鄉村資源特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這才是鄉村發展的正確方向。
“一個沒有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同樣,一個守不住根脈的鄉村,它的發展也是沒有出路的。實踐證明,只有守住鄉村的人才,才能讓鄉村發展煥發活力;只有守住鄉村的文化,才能讓鄉村發展綻放魅力,這才是“望清”鄉村的前路。守望鄉村,守望幸福;守望幸福,收獲美好藍圖!
寧夏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三)
新型職業的發展
當代中國,各種新職業大量涌現,既是社會發展變遷的生動寫照,也是人的自由發展的時代趨勢。今天在城市樓宇間穿梭的電商物流員,就是電子商務興起所伴生的新型職業,而類似的新職業已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出來了。各種新職業的出現,必定讓自主擇業、自由發展的職業星空更加燦爛。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深度改變著社會結構、人口結構和財富結構,與此同時,各種新職業也應運而生,這里既有社會需求,也有人的自身創造。一些過去聞所未聞的新職業出現在社會現實生活中,比如造價工程師、婚禮策劃師、營養搭配師、陪護師等等。更為重要的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大大沖擊著傳統職業形態,直接催生了各種新職業,比如游戲開發師、網絡工程師、數字視頻合成師等等。這些新職業領域積聚了大量的人才,噴涌出強大的創造力,深刻改變著職業體系,同時也撞擊著社會神經。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相對于已經噴涌而出的新職業,社會對此的共識以及制度供給,還遠遠沒有跟上。主要表現在:從思想上排斥新職業,在職業分類中忽視新職業的出現,社會職業制度體系不向新職業開放,忽視對新職業的調查研究等等。這些認識的偏見和制度的缺失,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視,將會大大影響新職業的發展與成熟,最終會阻礙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當務之急是要充分認識到新職業對于社會以及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意義。新職業的不斷增多,必然打破既有的職業形態,一方面會豐富已有的職業體系,對一些傳統職業進行嫁接和延伸,另一方面會誕生全新的職業崗位,但不管是嫁接、延伸,還是新生,新職業成長的背后是社會活力競相涌流的生動寫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對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新職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更大的空間以及前所未有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和環境。我們可以更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職業的不斷涌現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破除對新職業的偏見和歧視就顯得更加緊迫。相關部門要通過制度創新把新型職業納入到職業統計體系中,防止出現職業“黑戶”,此外還可以根據新型職業出現的領域和規模,制定新型職業扶持保障計劃,通過職業技能評定、職業體系規劃、職業能力鑒定等措施,力促新型職業健康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對在新型職業領域工作的各類人才要平等看待、公平保障,把新型職業人才納入社會人才建設體系中,甚至出臺政策優先培訓、扶持掌握新型職業技能的就業或創業人才,讓新型職業人才競相成長起來。
曾指出,要用改革的辦法形成良性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更多參與進來,共同辦好職業教育,增加就業,不斷釋放“人才紅利”。新職業是社會活力的載體和源泉,為了明天,為了美好的生活,為了每一個人的更自由的發展,必須讓職業的星空更加燦爛起來!
看過“寧夏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