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
廣東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一)
【背景銜接】
近日,公安部等12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改進和規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以后辦事辦證,對于有關部門可以核實解決的有些事項,就不用再去派出所了。
【標準表述】
民間流言“政府動動嘴,群眾跑斷腿”,曾經一度引起群眾熱議的“證明我媽是我媽”的奇葩證明事件,將某些政府部門的不作為推上了風口浪尖。而近日,公安部等12部門聯合出臺《意見》給群眾辦事帶來了福音,也是貫徹和落實中央精神、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努力解決群眾辦證難的具體體現。
近幾年,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服務型政府,但仍然還出現了各類奇葩證明,給群眾辦事設立門檻,增添了很多麻煩。一些審批人員秉持著“手中有權,心中不慌”的錯誤價值觀,對群眾上門推三阻四,對辦件辦證愛答不理,進而產生“不作為”、“慢作為”的情況,有的甚至是缺乏對業務的鉆研,缺乏對公安部門辦事流程的了解,以至于當真正需要為民服務時,要么就沒有規范可循,要么就是不熟悉、不了解規定程序,于是想當然地讓群眾去公安派出所開具一些“奇葩證明”,或者人為將審批作為增收的工具,出現“亂作為”的情況。政府工作人員的根本職責在于為人民服務。當前社會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現象,額外讓群眾多跑一趟派出所,關鍵就在于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權力觀在作祟。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公安部以人民為中心、以改革之精神,努力通過聯合出臺《意見》扭轉當前一些地方和領域的不良局面,整改其中存在的要求群眾到公安派出所開具證明過多過濫、缺乏統一規范等突出問題。也在盡最大可能讓群眾少跑冤枉路。簡單說,就是只要公安不怕麻煩自己,群眾就減少麻煩。
當然為了減少群眾辦事難得問題,僅僅靠公安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長期以來,很多部門內部辦理流程魚龍混雜,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壁壘,辦事群眾就不得不在各窗口、各部門之間反復跑路。所以,為了避免“事事都去派出所”的再次發生,我們要努力的還有很多方面:
一、要進一步做好各部門內部關于群眾辦事事項的清理,該撤銷的權限就撤銷;
二、要進一步做好部門之間的政策措施銜接,依法規范、簡化優化群眾辦事程序;
三、是要進一步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核查,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從源頭上減少辦事群眾開具證明的需求;
四、尤其要加強對辦事人員的思想教育,強化他們的服務意識。
廣東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二)
“家長監考”的本質是轉嫁教育責任
近日,南京二十九中有學生家長反映,該校實行高三年級學生家長輪流替代老師進行監考、自習課值班。這一做法引起很大爭議,但校務處一位工作人員解釋稱,由家長值早班、替監考、值晚自習等是由家委會研究決定的。問及具體情況,他表示自己沒有權限接受記者采訪,得由校領導返校后再行決定。
監考、值班,這些原本應由老師來承擔的事務性工作,結果由學生家長替代,并以制度的形式得到固化,顯然極不合理。從現實來看,時間上的沖突、制度化的管控,也使得家長們苦不堪言。尤其對于一些工作本就繁忙的家長來說,這種額外的責任就會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這個由家委會研究的做法,究竟是家校互動的良方,還是轉嫁責任的借口呢?
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家長增進對學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監督,增強學校工作的透明度。從初衷上講,這樣的制度設計并無問題。畢竟,好的教育離不開家校的互動,也需要家長全面參與。家委會的介入與參與,讓學校的辦學更開放、民主,同時也能發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由客體變主體,由被動變主動,從而為學校建設與發展獻計獻策。
不過,家長只是間接的參與者,不應該成為直接的管理者。這是基于其自身定位的需要,也是出于維持教育的秩序需要。術業有專攻,讓家長直接參與學校管理,并承擔大量事務性工作,比如值早班、替監考、值晚自習等,屬于明顯的責任轉嫁。這既與家委會設立的初衷背離,也與間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目的相違背。
家長當然可以參與學校的管理,并給出應有的建議,但絕不能實行角色替代,甚至異化為額外的負擔。在國外,家長也會熱衷于學校事務的管理,并扮演積極的輔助者角色。不過,這種角色與責任有一個邊界,不影響雙方的正常交流與溝通,也不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與煩惱。若是基于家委會的商討,而使管理或者輔助成為一種強制性義務,而無以獲得絕大多數家長的支持,那么只能說,家委會看似民主的決定,已形成了一種權力性的傷害。
眼下,在“家校互動”和“共同目的”的口號下,家長們承擔了太多的教育負擔,以至于“學生的作業成了家長的煩惱”。現在很多人不斷發出“家長不易”的感嘆:不僅要扮演好家長的角色,還得充當“編外老師”的角色。在所謂的“家校合作”的名義下,一些學校把一部分自身事務轉移給家長,比如除了監督孩子做作業,還要檢查其作業的對與錯并簽名,否則孩子就無法交差。與此同時,大量的“奇葩作業”表面上是布置給孩子的,結果卻是家長在背后策劃、制作。
從某種意義講,讓家長替老師監考和自習值班,表面上是家校互動的深化,實質上則是責任轉嫁的延續。然而對于此,很多家長卻并沒有反對,甚至認為“自愿參與”理應獲得支持。不找準家長學校互動的結合點,不厘清最基本的教育責任,當下教育的誤區就會越陷越深。
廣東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三)
有創造力的青年不該逃離北上廣?
10月17日,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現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現場演講中,被問及是否支持年輕人“逃離北上廣”時,他認為,真正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他們還是應該到這些大城市。李彥宏的一番言論在網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有人為他的“正能量”點贊,也有人批評這是已經功成名就的大咖“站著說話不腰疼”。
所謂“逃離北上廣”,本質上是青年是否選擇在大城市工作、發展和定居的問題。在我的記憶里,從輿論一致認為大學生就業難、大城市房價高的時候開始,這個問題就浮現了。多年來,盡管大家對此爭議不休,還是有很多年輕人選擇留在大城市,這恐怕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那么,既然多數人已經“用腳投票”了,為何李彥宏的話依然能引發爭議甚至批評呢?因為很多人看似心甘情愿地留在一線城市,但實屬無奈。一旦“逃離北上廣”,回到家鄉小城市,等待他們的也不一定是桃花源式的恬靜生活。
我有一位在北京靠寫作謀生的朋友,在圈子里已經小有名氣,他就來自中部省份一個貧窮的小縣城,他曾跟我講,自己并非不想回家過上安逸的日子,只是回家后會立刻失業,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曾打趣稱自己原先學的是計算機專業,若回到家鄉小城,只能去開網吧。
這般無奈并非只體現在這位朋友身上。不愿意回家鄉,主要還是因為小城市的就業機會稀少、發展前景渺茫,再加上“關系戶”眾多,想靠個人奮斗來實現理想,可謂難上加難。正如馮軍旗博士在《中縣干部》中所講,“政治家族”在當地相當普遍,很多占據了各部門的重要職位。這一困難不僅是仕途上的,在基層生態的多個方面,也有圈子化、板結化的問題。至于青年憑個人之力來創業,更缺乏良好的土壤和環境。
按照李彥宏的說法,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在大城市能夠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產業趨勢和技術上的革新,以及一些理念方面的東西。我不否認這種看法的合理性,但也應看到,青年群體并非鐵板一塊,是否選擇留在大城市,歸根結底還是由自己的性格、專業、興趣、職業目標甚至家庭因素決定的,簡單地將其分類、模式化,進而評頭論足,沒有太大意義。
但是,在個人選擇之外,在“走”還是“留”的問題上,社會也應該為之提供自由而穩定的環境。就以李彥宏口中的創業者為例,當他們回到小城市后,地方政府應出臺有效的政策幫助他們。但在目前,有創業者表示,在有些地方的政策中,針對某項政策具體負責落實的部門也不明晰,“有關部門”的提法讓他們“迷茫”。除此之外,還有融資政策難落地、創業政策服務缺乏針對性、扶助創業“走過場”等問題,這都是年輕人回家鄉的“攔路虎”。
另一方面,小城市公權力被濫用、利益網盤根錯節的現實,也讓不少青年連連叫苦。從近年來的情況看,“逃離北上廣”后,在家鄉反而遭遇了更大的困難,只好“重返北上廣”,這樣的故事可謂層出不窮,其中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看過“廣東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