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
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一)
經過改革開放的艱苦奮斗, 中國人民在政治、經濟多方領域上不斷前進,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 在我們不斷取得成績的同時, 中華文化發展也逐漸曝露出種種問題:對傳統文化的不信奉, 片面化的“英語熱”, 不對等的文化輸出……面對日益凸顯的文化缺失, 驚人的文化傳播失衡, 我們不得不認清現狀:只有加強文化修煉, 推動文化傳播, 將文化修內功與走出去緊密結合, 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才能真正完成“大國崛起”之路。
弘揚中華文化, 加強文化修煉是第一步。眾所周知, ‘修內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中國文化的傳播發展離不開他的根源——輝煌燦爛的五千年華夏文明, 缺乏“故土”的文化是不可能走得遠的。只有從國內基礎文化建設開始, 建立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自信心, 不自慚形穢, 不崇洋媚外, 才能使本國文化精神不迷失發展的方向。也只有這樣的文化, 才能有吸引力, 影響力。
弘揚中華文化, 推動文化傳播是必由之路。一位文化官員無不感慨的說:“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發源地, 只出口電視機, 不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 也就是不出口中國的思想觀念, 就成了一個‘硬件加工廠’。”中華文化絕不能只是“硬件加工廠”!2004年, 標榜“非排他、非競爭、非暴力”的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揭牌, 隨著學院的不斷 發展, 孔子學院很快受到了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漢語熱”。設想, 如果能有千千萬萬座孔子學院向外傳播, 那國外友人對中國的印象就絕不會只停留在長城、故宮等少數文化古跡上, 中國特色的電影也不會僅僅只是一年出口幾十部的慘淡局面。走向世界的中華文化也必將受到更多的認同, 更深的理解, 更好的關注。
弘揚中華文化, 必須將“修內功”與“走出去”緊密結合。所謂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這正是修內功與走出去相互促進, 取長補短的優良典型。中華文化絕不能固步自封, 只有走出去, 接受多元化思想的洗禮與考驗, 才能茁壯成長。當然, 走出去也必須以中華文化為根基, 絕不能盲目崇洋媚外, 貶低自己, 迎合他人, 只有充滿自信, 不卑不亢, 才能獲得尊重, 取得進步。當然, 也只有兩者相互促進, 才能使中華文化更加強壯, 更富有生命力!
“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 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這不僅僅是一種期許, 更是一種預見!可以堅信, 只要我們努力修煉文化內功, 推動文化走向世界, 將加強文化修煉與推動文化傳播緊密結合, 相互促進, 中華文化定能再創輝煌, 中國的崛起, 定能登上新的高峰!
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二)
以社會平等之衣 暖流動人口之心
----強化公平機制 實現流動人口科學管理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流動人口管理工作,關乎民生,涉及穩定。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流動人口數量急劇增多,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也不容忽視,不容樂觀的社會保障現狀、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足、流動子女就學難等矛盾日益突顯,究其原因,根本上還是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社會發展不公。故此,需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保障機制,推進社會公平,實現流動人口科學管理。
健全社會服務機制,提高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水平。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方面都無法享有與本地市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城市流動人口,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完全有權益享有自己貢獻的成果。為此,政府應該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針對流動人口進行系統、全面、細致、科學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運用現有的醫保、養老和商業保險體系,承接對于流動人口的保障義務。同時要不斷研究流動人口變化的社會保障特點,適時出臺社會保障、救助政策,為廣大流動人口提供應有的保障。
深化戶籍改革,保障流動人口享有合法權益。我國流動人口主要是以農村為流出地以城市為流入地,除了在就業、住房、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上下功夫外,還應針對農村現代化與城鎮化做好相當的權益配套措施。在積極推進和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進程中,積極探索和逐步取消束縛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制結構”,放開戶籍限制,借鑒歐美日等國的成功經驗,采取社會保障卡或異地自動登記制度,使流動人口可以簡便、快速的融入流入地,與當地市民同享社會發展之成果。
營造公平社會氛圍,推進流動人口實現社會融合。由于城鄉有別,地區各異的社會福利和資源配置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多數流動人口,尤其是鄉城流動人口仍被排斥在流入地的社會建構之外。長期不能融入流入地的人口可能產生對整個社會的疏離感和責任匱乏心態,甚至形成對抗社會的心理,這對于整個社會的整合和穩定都是不利的,為此需要讓“外來人口”不再是“外人”.這不僅需要政府從制度層面著手,還需加強輿論宣傳,通過新聞媒介等手段來展示流動人口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積極貢獻。此外,應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市民認同感,消除歧視觀念,以期營造有利于社會融合的和諧氛圍。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強化社會公平,完善流動人口管理,須內外兼修,標本兼治。加強政策保障是前提,政策是解決流動人口管理問題的強大外力;營造良好社會融合氛圍是解決問題的內在根本。只有積極爭取人口流動的有利因素,妥善解決流動人口民生之憂,牢牢抓住當下人口大規模流動這一歷史機遇,才能不負時代使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再造奇跡。
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三)
讓和諧社會永沐公平正義的陽光
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和關鍵環節。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又是矛盾多發期,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還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現象,如收入差距過大、城鄉差距、就業歧視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和諧。因此,要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公平,歸根結底就是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民。“足寒傷心,民寒傷國。”公平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和原則,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社會權利關系的道義追求,它是圍繞尊重和實現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而形成的一個多維的社會范疇,主要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應著力構筑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公平正義具體體現在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起點、過程和結果之中,使全體社會成員公平地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果實,和諧社會方可實現。
實現社會公平,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公共財政制度。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健全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著力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逐步擴大國家財政投資規模,不斷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實現社會公平,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分配制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需要通過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避免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外,還應重視第三次分配,倡導先富幫后富,鼓勵發展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
實現社會公平,要完善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各項民生制度。制度具有長期性、規范性,因此,各項制度的公正合理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容絕不只是合理的財富分配,還包括切實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社會地位、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社會救助、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等。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文化、醫療、就業、福利、法律等各種制度。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要按照報告提出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如此,和諧社會的大好局面指日可待!
看過“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