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
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一)
日前,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糾‘四風’新招數”欄目刊發了幾篇文章,對近期各地區各部門糾“四風”的新舉措新探索進行了介紹:赴了不該赴的宴,一人 被調查,眾人“秘密”難隱瞞;吃了不該吃的飯,當“配角”也有風險;在紀律審查中,把政治紀律、組織紀律以及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四風”問題列為“兩 個首先必查”內容;對執紀審查中發現的“四風”問題線索,發現一起查一起;無論其他違紀行為有多嚴重,對“四風”問題決不放過;等等。
從這些新舉措中,可以看出盡管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已經三年多,但糾“四風”的力度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減弱,反而在各級紀檢部門推陳出新的新招下呈現出 “越往后越嚴”的態勢。回想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之際,恐怕誰也沒有想到,原先看似稀松平常、見怪不怪的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行為竟然能夠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成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的一項“重頭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絕非“小事”,一旦觸碰紅線、頂風違紀,就必然會 受到黨紀的嚴肅懲處。
“四風”問題絕非“小事”,首先體現在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認識到,僥幸心理萬萬不可有。有人起初以為,只要自己轉移到隱蔽場所、采取隱蔽手段搞大吃大喝、打高爾夫球等活動,就能神不知鬼不覺。殊不知,沒有不透風的墻,紙里包不住火。中央和各級紀檢機關開通的反“四 風”一鍵通,方便了群眾隨時隨地對“四風”問題進行舉報,很多時候違紀行為正在發生過程中,舉報線索已經被紀檢機關掌握,并在每個重大節日節點集中通報曝 光,起到了強烈的震懾作用。今年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對巡視、執紀審查中發現的“四風”問題線索,尤其是組織和參加大吃大喝、出入私人會所的,直接交黨 風政風監督室調查,參加吃喝的人一律查清約談,嚴重的堅決處理。這種新的處理方式告誡廣大黨員干部,切莫存在僥幸心理,以為自己在某些違紀場合只是個“配 角”就可以逃脫責罰,以為只要訂立攻守同盟就能瞞天過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四風”問題有新臉孔,反“四風”也必然會有新招數。
“四風”問題絕非“小事”,還體現在“四風”問題在巡視和執紀審查中都被當成“必查”內容,其所占的分量一點也不比其他違紀行為輕。中央紀委領導多次指出,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之后,特別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后,越往后頂風違紀的,越要加重處理。因為中 央的精神已經三令五申,如果還視若無睹,那就是典型的不講政治、不向中央看齊。因此,中央紀委強調,無論其他違紀行為有多嚴重,對“四風”問題決不放過, 在其公布的中管干部的雙開情況通報中,只要有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情況的,均予以列出,作為其所受紀律處分輕重的重要裁量依據之一。
“四風”問題絕非“小事”,不能持之以恒地遏住“四風”蔓延的勢頭,任由其卷土重來,就會使廣大人民群眾失去對黨的信任和期待,動搖黨的執政之基。據透露,幾乎所有因貪腐問題被執紀審查的中管干部均存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頂風違紀的情形,破法者無不從破紀開始。因此,必須從事關黨生死存亡的高度重視糾 “四風”工作,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一件也不放過,用嚴肅執紀的實際行動在廣大黨員干部心中筑起“四風”問題絕不能觸碰的“底線”意識。
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二)
以社會平等之衣 暖流動人口之心
----強化公平機制 實現流動人口科學管理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流動人口管理工作,關乎民生,涉及穩定。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流動人口數量急劇增多,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也不容忽視,不容樂觀的社會保障現狀、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足、流動子女就學難等矛盾日益突顯,究其原因,根本上還是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社會發展不公。故此,需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保障機制,推進社會公平,實現流動人口科學管理。
健全社會服務機制,提高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水平。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方面都無法享有與本地市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城市流動人口,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完全有權益享有自己貢獻的成果。為此,政府應該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針對流動人口進行系統、全面、細致、科學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運用現有的醫保、養老和商業保險體系,承接對于流動人口的保障義務。同時要不斷研究流動人口變化的社會保障特點,適時出臺社會保障、救助政策,為廣大流動人口提供應有的保障。
深化戶籍改革,保障流動人口享有合法權益。我國流動人口主要是以農村為流出地以城市為流入地,除了在就業、住房、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上下功夫外,還應針對農村現代化與城鎮化做好相當的權益配套措施。在積極推進和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進程中,積極探索和逐步取消束縛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制結構”,放開戶籍限制,借鑒歐美日等國的成功經驗,采取社會保障卡或異地自動登記制度,使流動人口可以簡便、快速的融入流入地,與當地市民同享社會發展之成果。
營造公平社會氛圍,推進流動人口實現社會融合。由于城鄉有別,地區各異的社會福利和資源配置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多數流動人口,尤其是鄉城流動人口仍被排斥在流入地的社會建構之外。長期不能融入流入地的人口可能產生對整個社會的疏離感和責任匱乏心態,甚至形成對抗社會的心理,這對于整個社會的整合和穩定都是不利的,為此需要讓“外來人口”不再是“外人”。這不僅需要政府從制度層面著手,還需加強輿論宣傳,通過新聞媒介等手段來展示流動人口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積極貢獻。此外,應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市民認同感,消除歧視觀念,以期營造有利于社會融合的和諧氛圍。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強化社會公平,完善流動人口管理,須內外兼修,標本兼治。加強政策保障是前提,政策是解決流動人口管理問題的強大外力;營造良好社會融合氛圍是解決問題的內在根本。只有積極爭取人口流動的有利因素,妥善解決流動人口民生之憂,牢牢抓住當下人口大規模流動這一歷史機遇,才能不負時代使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再造奇跡。
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三)
文化自信
從海昏侯的馬蹄金到故宮的石渠寶笈,博物館一票難求,人們在與文物的對話中感受歷史;從《大圣歸來》到《大魚海棠》,電影院人頭攢動,一年440億元票房堪稱奇跡……
這只是當代中國文化場景的兩個“特寫鏡頭”。近年來,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為公眾拓展了心靈空間、構筑起精神家園。“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與文化的 互動生長,正是一個最好的注腳,印證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的判斷——“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以自信?有三個比喻,值得沉思。
文化,可喻之為河。有源頭活水,有支流匯入,一路奔騰向海,會穿行峽谷掀起巨浪,也會途經平原靜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養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機。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勢、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賡續文化的基因。對于我們,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孕育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百年來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深層精神追求的結晶,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涵養我們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暢、源遠流長,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礎。
文化,可喻之為山。壁立萬仞,挺拔巍峨,為地之鎖鑰,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樹參天,也有溪流邊野花爛漫,可曲徑通幽,更可登臨遠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遠之處、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間樹立文化的坐標。對于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劃定時代的價值航標,是人生奮斗的夢想之舵、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流淌于歷史與現實的精神潛流。奇偉瑰麗、高邁超絕,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文化,也可喻之為海。萬川涌入,涓流匯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豐富而成其廣。可載大舟,亦可浮一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發展文化,就需要發展其多元、多樣,其寬容、寬廣,才能在兼容并蓄時更新文化的血脈。對于中國,歷史之船已經駛入“世界歷史”的廣闊海洋,“文化的對話”成為必然和必須。一方面,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也要以中國文化豐富人類文明的基因庫。不拒眾流、揚帆出海,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應然”境界,“實然”卻常遇尷尬。或是矮化、僵化傳統文化,解構、消減革命文化,截斷了河流的脈絡;或是抱殘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進來”也不“走出去”,封閉了海洋的疆界。復興之路上,增強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遠。
看過“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