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
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一)
“物有甘苦,嘗只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發展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攻堅克難,經濟實力迅猛增強;五年穩扎穩打,民生福祉大幅提升;五年革故鼎新,改革邁出有力步伐;五年勇擔責任,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五年從嚴治黨,黨風政風與日俱新。在歷史長河中,五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是在接下來大有作為的下一個五年——“十三五”期間,我們每一個普通青年都要有責任、有擔當、有作為,投身三農成就不一樣的自己。
一提到農村、農業和農民,不少人腦海中浮現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場景。其實這只是傳統農業的“標準像”,而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用科學的理念來管理農業形態。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可謂“脫胎換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加呼喚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投身三農。
投身三農事業,要拿出“不斬樓蘭誓不還”的韌勁。與車水馬龍、高樓鱗次櫛比的城市相比,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物質文化生活上都落后于城市,我國依舊處于城鄉二元結構的時期,不少青年是生于城與城市的土生土長“城市人”,對于農村缺乏認識和了解,甚至投身三農后,因為條件艱苦而中途放棄。因此,投身三農憑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激情,更需要長久的堅持與付出。
投身三農事業,要拿出打造“兩個文明兩手硬”的干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車諾的總括和結晶。縱觀古今、放眼中外,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漢唐盛世、康乾盛世,還是時間文明史上的古埃及、古巴比倫,都曾創造了強盛的物質文明,也創造了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神文明。而我們在改造農村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農民人均收入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然而我們卻面臨農村文化“失根”這樣的窘境,受城市文化的沖擊、空心村的影響,傳統農村文化在凋敝。習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文化的建設。
作為投身三農的青年中堅力量,在大有作為的廣大農村地區,我們不僅要推廣科學種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更不能忽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如:在村落建立“農家書屋”鼓勵大家農閑用閱讀來充實自己,逢傳統佳節,組織節慶活動,讓農村文化“活”起來等方法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農村生活,一直令人向往;若在其中加入書香的飄逸、節慶的歡騰則更會增添現代化農村的魅力。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這是國家意志,作為一名有理想的青年,我們更應該響應國家號召,用自己熱情似火的青春年華駐守農村,用自己揮汗如雨的實干精神助推農業現代化,用自己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帶動農民思想進步!
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二)
發展公益事業 打造幸福鄉村
伴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正在中華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如今的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經濟建設可謂朝氣蓬勃、十分紅火。然而相比之下,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在經濟建設面前卻顯得相形見絀,農村教育水平低、醫療衛生發展滯后,殘破不堪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猶如人體的雙腿,任何一方面出現了問題,社會都難以在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滯后的農村公益事業,不僅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健康道路背道而馳,也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社會安寧和諧之夢想更是難以實現。因此,必須立足農村實際,發展壯大公益事業,才能為打造幸福鄉村添磚加瓦。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經費困難,是大多數農村在創辦公益事業方面的最大“絆腳石”。就拿農村教育來說,盡管國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這并不足以掩蓋農村教育資金缺口的尷尬問題。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差,師資力量欠缺,就連“普九”這種理所當然的任務也變得踉踉蹌蹌,農村教育的發展簡直步履維艱。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的財政投入比重,統籌城鄉發展,完善農村公益事業的硬件設施建設,并增加鄉村教師等鄉村工作者的學習鍛煉機會,提高福利待遇。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光陰荏苒,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干部在基層奉獻了青春,用一顆熱忱之心投身于農村的建設中。無論是普普通通的“原則書記”季宛沖,還是曾經解甲歸田的“書記”甘祖昌,無不告訴人們,農村事業的興旺同樣離不開優秀的基層干部。基層領導人的思想的高度、作為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必須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基層干部,將更多、更強的人才投入其中,引領農村公益事業的快速前進。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推行科學管理機制。當下在聯產承包的大環境下,輕裝上陣的農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實現了騰飛,而這卻給集體性質的公益事業帶來了難處,事難議、議難決等現象凸顯。而農村公益事業涉及醫療、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民生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其發展也必然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因此,要想推進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的管理機制作為有力保障,可建立“一事一議”管理機制,充分結合民意,并且增強議事透明度,依法議事,真正做到科學決策。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始終是黨和國家奮斗的目標,而農村落后的公益事業顯然不能滿足百姓的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大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關系到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是農村事業中的重要一環。只有竭盡全力將資金投入、人才建設和管理機制都做到位,才能實現幸福鄉村的美好愿景。
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三)
注重網絡劇的精神引領
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電子商務模式的建立,近兩年網絡劇異軍突起,使得文藝生態的面貌與格局為之一新。但是,由于準入門檻低,趨之若鶩者眾,為了博取資本方的關注,不少網絡劇匆匆上線,給人一種有數量、缺質量,有熱度、缺尺度,有市場、缺氣場的印象。
作為新近興起的藝術形式,網絡劇目前可謂處于“井噴”階段,既有蓬勃的活力,也有不成熟、不規范的階段特點。表現之一是不少網絡劇創作者和網絡播出平臺缺乏底線意識,為追求刺激、“極致”的收視效果,在題材、尺度和價值觀上同現有法律法規“打擦邊球”。比如少數網絡劇中頻頻出現粗口、宣揚暴力、宣揚封建迷信等內容,并由此形成了“破窗效應”,容易造成誰膽大、誰更“重口味”,誰就越能獲得觀眾關注的不良示范,這對營造健康的文化氛圍以及成熟的產業環境都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尤需重視的是,網絡劇的觀眾以青少年為主,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穩定,一些過分消極、負面的信息將會侵蝕他們的精神世界,對他們的人格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守住內容底線,無論對網絡劇產業健康發展還是產生積極社會效應來說,都是現階段網絡劇行業的必要堅守。也只有守住底線,網絡劇才能獲得更加良性的成長基礎與生存空間。
對網絡劇的行政監管是一種必要的底線管理,而建設健康有序的網絡劇精神家園,最終要靠網絡劇主創群體的內生動力。如果網絡劇生產者僅僅將視線停留在“守住底線”“不踩紅線”上,那么說明我們離健康積極的網絡劇生態環境還相去甚遠。我們要善于激發網絡劇生態的新陳代謝功能,使其良性成長。其中,在完善網絡劇準入規則的前提下,至少應該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以評獎等方式為網絡劇指明前行方向,鼓勵良性有序的市場競爭,鼓勵精品脫穎而出。二是將以往成功的文藝成果創建機制輻射到網絡劇領域,在尊重新媒體屬性的前提下,催生出多樣式、多體例、符合文藝規律的優質網絡劇內容。三是鼓勵文藝名家積極參與網絡劇創作和評論,豐富網絡劇的文化構成。通過這三方面的結構性調整,優化現有網絡劇生產環境,推動優秀作品的大量產生。
數字化技術媒介開啟了多介質轉化、跨時空表達、多媒體互動的新格局,新穎的交互性傳媒體驗使舊有的傳播語匯被打破。然而,無論信息的承載介質如何不凡,喧囂退去時,焦點終將凝聚在文藝內容的審美價值上。就目前而言,網絡劇尚處在媒介屬性開發的初級階段,互聯網行業乃至內容生產者仍關注于技術與形式層面的“震驚”效果,焦點尚未集中在內容品質的提升上,網絡劇行業所特有的技術優勢還沒有完全轉化為藝術價值優勢。如果能主動縮短網絡劇的發展瓶頸期,將網絡劇發展聚焦在內容品質提升上,將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產業進步。
看過“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