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重慶市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一)
錢學森在論述科學發展規律時說:“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峰。”錢老的話深刻揭示了一個道理:創新需要有包容的制度、文化和環境作保障。創新,需要寬容失敗。
通俗地講,創新就是要跟過去不一樣,想前人所未想,創前人所未創。創新,意味著對傳統的突破、對慣例的改變、對條條框框的打破,否則就不是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是要冒風險的,而有風險,就可能面臨失敗,甚至是很多的失敗。事實上,古今中外已有無數事例證明,科學發現、發明、發展的規律,是失敗多于成功;失敗,是創新道路上不可少的臺階。卓越的科學家,無一不是經歷無數的失敗,才摘取成功的花環。愛迪生發明白熾燈,失敗了幾千次后才成功;諾貝爾研制炸藥,不但屢遭失敗,為此還失去了親人。所以說,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充滿艱難和風險,創新需要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寬容失敗。寬容失敗,能給人安慰,并給人以信心;寬容失敗,才能鼓勵探索,激勵成功,才會形成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寬容失敗,是對創新最重要的激勵和支持。為失敗者壯膽,寬容是良藥。它如雪中送炭,使人冷中覺暖,如黑暗里的明燈,給人以信心,從而氣更昂、膽更壯,讓人能正視失敗,戰勝失敗。現實生活中,一些單位和個人,在許多事情上諱言失敗,不愿寬容失敗,要么“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要么“不成功就成仁”。苛求成功,等于給創新者戴上了緊箍,綁上了大沙袋,束縛了手腳,使他們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從而錯失了良機,喪失了機遇。應該說,在創新問題上,誰也不愿意失敗,但誰也避免不了失敗。寬容失敗,才能激勵人腳踏實地,跌倒了再爬起,朝著目標再努力、再拼搏。倘若一遇到失敗,就氣急敗壞、橫加指責甚至打擊,只會令人心灰意冷,讓人因循守舊,裹足不前,甚至于不擇手段投機取巧。允許失敗,寬容失敗,才能在全社會倡導一種銳意創新、勇擔風險的風氣,才能提供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才能營造一種擯棄浮躁、踏實創新的氛圍。據報道,美國的硅谷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那里的失敗者不僅不會受到歧視,而且會得到善待,從而有機會重新開始,走向成功。
當然,寬容失敗并非無原則縱容失敗,更不是鼓勵隨隨便便失敗。失敗背后的創新,應該是遵循客觀規律,付出了艱苦勞動,留下了經驗教訓,而不是不負責任,無目標的行為,更不是信馬由韁,盲目蠻干,草率行事。寬容失敗,就是要激發人們的挑戰精神和戰勝各種困難的勇氣,把失敗變作鋪路石,永葆創新的激情,向科學高峰不懈攀登,最終走向成功。
重慶市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二)
逼捐,逼不出慈善未來
最近,網曝“蘭坪縣政府發文給各單位人員下捐款指標,僅臨時工可自愿”,盡管該縣作出解釋,然而利用政府發文敦促職工捐款,未免有變相攤派之嫌。這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慈善的法治澆灌還任重道遠。 將于9月1日起施行的慈善法規定:“開展募捐活動,不得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妨礙公共秩序、企業生產經營和居民生活。”這意味著,行政索捐、文件派捐等各種“逼捐”行為被法律劃出了紅線。
法律禁止募捐攤派,實質也是對自愿慈善的倡導。就捐款行善而言,是內心的道德選擇,不應迫于權力,不該礙于壓力,不需看誰的面子,而應植根于自愿自覺的土壤。相信不少人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地鐵上遇到乞討者,本不想捐錢,害怕聽到“這人怎么一點愛心也沒有”的議論,就乖乖掏了錢。雖然終是行善,但總有“強扭的瓜不甜”的感覺。
不過,當這種“強扭”的善行放在富人身上,不少人的角色便發生轉換。比如,馬云曾被“逼捐”,有的人聲稱“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汶川地震之后,主張“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的王石,因捐得少被斥為“有理性、無人性”。前一段時間,扎克伯格“裸捐”引發國內一些人的“逼捐”心理,數落中國企業家、富人們缺乏慈善精神云云。“逼捐”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慈善又豈是“逼”出來的?
一些人的“逼捐”,比較流行的邏輯有二:一是社會責任邏輯,“達則兼濟天下,你那么有錢就該捐”;二是比較責任邏輯,“沒多少錢的人都捐得爽快,你更應該捐”。應當說,這種邏輯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基礎,甚至能形成相當的輿論壓力。比如,當年“王石風波”之后,萬科承諾捐出1億元參與災后重建。這貌似是公眾施壓的“勝利”,但也使富人陷入被索捐的糾纏,以致有企業家說,“捐幾回就再不敢出頭了。”可以說,“逼捐”的勝利不等于慈善的勝利。
其實,對于企業家來說,履行社會責任不止慈善一個途徑。慈善固然很重要,卻不是全部。企業家更基本的責任,是把企業經營好,讓員工活得更好,對產業上下游負責,在此基礎上才能讓更廣大的社會獲得回饋。即便是企業家個人的財富,首先也應尊重其處置權。一方面企業家需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懂得如何讓自己的財富更好地造福社會、回饋社會;另一方面企業家在慈善的方式、途徑、時間上,都有個人的旨趣與考量,比如有的企業家關注特殊人群的病痛,有的關注教育、環境等等,不能要求企業家必須捐款或每次必捐。
“世路之蓁蕪當剔,人心之茅塞須開。”有慈善抱負的富人,不要因機制不順而善行止步,用自己的努力去破局就好;更不要埋怨公眾的挑刺,用行動與溝通去消除誤解、贏得支持就好。真正富豪慈善的境界,會將自己的財富視為社會財富“神圣的信托”,把自己當成社會的經紀人,用自己卓越的頭腦、精明的管理讓每一筆錢都能最大限度、最持久地服務社會。
強迫玫瑰栽種在沙漠中,芬芳必不會持久;逼迫富豪捐贈,也逼不出慈善的未來。慈善的土壤是大愛生發的自覺,自覺的培養基來自感化后的自愿。“災區的人比我更困難!”曾經一位乞討老人在捐款時說的話,久久在人們心中激蕩,超越了捐贈數字的多少,召喚著人們盡己所能去奉獻。慈善的明天,必是將陽光打在他人的臉上,把溫暖留在我們的心里。
重慶市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三)
用法治的力量守護水生態文明
隨著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建筑用砂需求激增,砂石價格持續走高,普通的砂石資源變成了讓人眼熱的“軟黃金”。大量非法采砂船涌入長江干支流,一時間,過度開采、亂挖濫采江砂盛行。鐵鏟過處,留給河道的是千瘡百孔的傷痕。報告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保護河道安全,必須重視法治,要善于運用法治的力量守護水生態文明。
科學立法,加強制度保護,夯實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在暴利的驅動下,河道非法采砂活動屢禁不止,不僅給河道及防洪安全造成威脅,也給水生態文明建設造成一定的危害。建設水生態文明,必須實現最嚴格的制度,用制度保護環境。亞里士多德曾說,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以長江非法采砂為例,行政處罰產生的震懾力遠遠不夠,違法成本過低,是非法采砂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為了維護正常的水事秩序,保證河道防洪等方面的安全,必須嚴格科學立法,通過追究河道非法采砂者刑事責任,加強制度保護,守護水生態安全。
嚴格執法,加大打擊力度,筑牢水生態文明建設防線。目前長江河道管理管理上尚缺乏銜接,在執法過程中,支流、湖泊往往成為違法采砂船躲避干流上高壓嚴打的避風港,一些河流濫采亂挖現象依然十分突出。要達到依法、科學、有序的采砂管理目標,需要加強部門管理合作,加強日常巡查監督,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有效維護河道安全。我們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創新執法方式,加大執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秩序,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
水生態文明是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如何用法治的剛性力量守護好水生態文明,是一個亟待解除的問題。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標本兼治,以法治守護水生態文明,確保人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看過“重慶市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