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浙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一)
給農民工吃下定“薪”丸
又到歲末年根,辛苦了一整年的農民工兄弟或許心中隱隱擔憂:工資這道坎兒,能順順當當邁過去不?
心里不踏實,還是因為欠薪的舊病沒治好。農民工的工資每年都說要保障,可欠薪的事兒仍舊不時發生。有那么一兩個個案,媒體報道一下,政府推動一下,或許能得到解決。但這種“樣板間”式的治療法覆蓋面畢竟窄了點。既然“頭疼治頭腳疼治腳”收效不大,就該踏踏實實找準病灶,對癥下藥。
日前國辦專門針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出臺治理意見,就是沖著病根兒去的。
工程建設領域是欠薪高發區,原因就在于一個項目往往層層轉包,建設單位與農民工之間有一條很長的債務鏈。就算前者按時足額支付了錢款,仍需要過大小承包商的手,只要有一個轉包環節攜款跑路,工人薪水就會變成泡影。你去找建設方討要,他說已經付過了;你去找政府解決,財政能力畢竟有限,不可能每次都兜底。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難處,討薪容易變成踢皮球。
與其事后扯皮耗費大量成本,不如事先就把農民工的血汗錢裝進“保險箱”,具體說有三保險。
這第一道保險,保資金到賬。建設方支付款項,不能跟先前一樣工程款、工資款不分,而是要將工資單獨打進總承包商開設的銀行專戶上,誰也別想挪用,可謂釜底抽“薪”。
這第二道保險,保責任到位。錢進了賬戶,發錢的事兒得有人管。過去怎么支付工資基本上是包工頭說了算。國辦意見明確,總承包商必須負總責,嚴格監管分包商的用工和支付行為,派專人實時掌握工資支付情況,甚至可以直接代發工資。
這第三道保險,保支付到人。在具體的支付方式上,可以嘗試引入第三方,比如推行銀行代發工資。農民工實行實名制管理,按人頭辦理銀行工資專戶,定期由總承包商委托銀行將工資直接打到銀行卡里,避免層層過手,增加欠薪風險。
有了這三道保險,農民工工資就有了較充分的制度保障。下一步,勞動監察等部門要認真履責,嚴格監督,確保每一項制度都能在企業落實到位,真正給農民工吃下定心丸。
浙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二)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以來,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開始了創新發展之路,即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因此,要想實現田園城市的夢想,我們的城鎮化需要創新發展思路,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過去,我們認為城鎮化只要讓農民進城就可以了,殊不知失地農民進城后面臨心理、身份、戶籍、住房、教育等問題,農民在城市中生活舉步維艱;我們在以往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攤大餅式”地擴張,建成了一些變味了“空城”,不僅沒能發展好城鎮化,反而損害了人民的利益,此外,我們總把城鎮化等同于工業化,大搞工業,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這些教訓都警示著我們,新型城鎮化道路勢在必行。
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的城鎮化”為基礎。不重視人的城鎮化,必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法前進一分一毫。因此,我們不僅要在思想上重視進城農民在心理、行為上的適應問題,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和幫助,也要創新管理,多開展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豐富他們的城市生活,并且解決農民工的工作問題,讓他們的子女可以共享教育資源,讓他們能住上經濟適用房,真正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新型城鎮化,要以“新城建設”為依托。土地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是人類活動的空間和場所。我國近年來搞的“古城復建”和“新城建設”往往成為開發商和政府分羹的盛宴,嚴重損害了老城居民的利益,因此,以后的新城建設,不能以經濟為導向,而要以人民利益為先導,本著“有機更新”的原則,在保留古城風貌的同時又加入現代元素,遵循城鎮化自發生長的內涵,做好規劃,造真正利福百姓的新城。
新型城鎮化,要以發展“旅游業”為導向。工業化依托下的城鎮化被證明是違背生態文明理念的,我國萬萬不可再走這條老路。反觀我國地大物博,旅游資源豐富,居民消費中旅游休閑的比例逐年提升,我們有條件開辟以旅游業為先導的城鎮化道路,這樣不僅可以拉動內需,帶動產業聚集式的復合型消費,而且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兼而保留鄉村民俗,促進城鄉融合,可謂一舉多得。
田園城市,這個設想多么美好,詩意棲居,泥土芬芳,人人都為之神往,我國只要創新發展思路,重視人的城鎮化,打造科學內涵的新城,再輔之以旅游業的導向作用,新型城鎮化將呼之欲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夢想也將不日成為現實!
浙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三)
科學和人文不可偏廢
無論是科學還是人文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科學的利劍讓人類改變了世界,促進了現代化,不僅為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論指導,還給人們創造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人文的指針則保證了人類發展的正確途徑與導向,只有科學和人文相得益彰,才能共同促進人類的發展。
科學和人文不可偏廢,但忽視科學或者人文從來沒有停止過,有學者偏執地認為“人文是精彩的,科學是呆板的”,很顯然,這一厚此薄彼的觀點過于狹隘,因為它只看到了科學和人文的表面特點,沒有注意到兩者的內在聯系。其實,科學和人文二者都是人類前進的燈塔,缺一不可,科學讓人類改變了世界,而人文則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向導,如果不尊重科學,不以人為本,社會就不能取得進步,國家就不能繁榮昌盛。
科學是規范的、嚴謹的而非呆板。在某些人看來,科學一板一眼,究其原因在于其未深刻理解到科學內容的豐富性、多樣性、開放性。比如,對于絕大多數文科生而言,物理可能就是一些呆板的力學、電學、光學、電磁理論、彈性理論等,但是對于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伽利略、法拉第等偉大的物理學家而言,物理學科不僅能夠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帶來極大的便利,造福于人類,而且對于整個自然學科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更為重要的是,學習物理還能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極具趣味性。此外,傳統知識分子所占領的媒體一直控制著輿論方向,使得一部分人誤以為科學是呆板的。殊不知,科學是規范的、嚴謹的,因為它講究的是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偽。
科學必須與人文相互融合才能更加精彩。科學和人文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科學的精神需要為其注入人文的色彩,科學的發展需要人文的護佑。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重視人、尊重人和關心人,始終要謹記科學是為人類服務的,可以說,任何背離了人文精神的群體、社會或者國家都無法長久保持正確的道路和前進的動力。因此,科學應該注入人文精神的內涵,讓科學“活起來”,讓科學更人性化,不僅能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改善提供便利,還要賦予科學新的意義,從而為人類精神做貢獻。只有讓科學和人文相得益彰,相互融合,科學和人文才能更加精彩。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不得不說,科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是上帝賜予的利劍,我們要用內心的人文精神決定怎么用更好,人文精神是人類崇高的信仰和理念,我們要借助手中的劍去實現夢想。只有正確處理好科學和人文的關系,讓二者并駕齊驅、相輔相成,才能確保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
看過“浙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