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北京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一)
“共享經濟”,一個看似遙遠而高深的詞匯正悄然間走進我們每時每刻的日常生活中。當你忙碌了一個上午的工作之后終于可以坐下來享受一餐由家庭廚房APP送來的可口飯菜時,當你外出游玩旅行打開手機預訂方便快捷的網約車時,當你在“咸魚”APP不在合身的漂亮義務出售轉讓時,你已經在不知不覺時收獲了“共享”的便捷,體驗了“分享”的樂趣。在當下這個時代,“共享經濟”不僅僅是一種嶄新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更深深的烙印在了時代特征之中。
個人的分享精神是共享經濟時代的內在驅動。共享經濟的起點就是每個經濟社會的參與者都是具有樂于分享、將分享創造出價值的分享精神。分享精神是共享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的源泉與動力。只有網約車車主愿意將閑置的車輛和時間用于服務乘客、創造價值,用約車市場才能發展得如此迅速。只有家庭廚房的阿姨享受分享分享家的味道帶來的喜悅,家庭廚房APP才有發展的潛能。因此,在共享經濟時代中,每個社會經濟的參與者培育分享精神至關重要。分享精神符合當前社會節能、低碳的發展理念、合乎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
政府的引導監管是共享經濟時代的有力支撐。任何一種經濟模式如果完全陷于無序、自由的發展,必將引發一系列問題,難以長久。當共享經濟這種創新的商業模式日益成為社會的新寵之時,國家相關部門的合理引導與監管就越顯得重要。政府在共享經濟中的職責不僅僅是監督和規范行業標準,更加為共享經濟的資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幫助與支撐。只有在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的共同作用下,共享經濟才能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捷。
共享經濟時代中,共享體現在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的有效引導與監管下,人民的積極配合與自律下,才能讓共享經濟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共享經濟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生活作用廣泛,我們每個中國人也都共享著偉大祖國經濟騰飛與民族復興的紅利與機遇,共享與祖國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
北京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二)
把改善生態環境落到實處
湖北省黃石市因礦建廠、因廠建市,豐富的礦產資源曾給這座城市帶來輝煌,但也留下“光灰”城市的印記和巨大的生態赤字。近年來,黃石市深入學習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實現“三大轉變”,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為改善生態環境,黃石市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提出了5年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5至10年創建國家生態市的目標。為此,我們強調嚴控生態資源消耗總量,走出對采礦經濟的依賴,積極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變革,努力實現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轉變。我們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補短板、去產能、提效率、強保障,著力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加減乘除”。通過做加法做大經濟總量,強力推進產業鏈“建鏈、強鏈、補鏈”工程,著力打造特鋼、銅產品精深加工兩個千億元產業集群;通過做減法淘汰落后產能,依法關閉和整治全市348家“五小”企業和438家重點污染企業;通過做乘法做優傳統產業,重點支持特鋼、銅材、建材和裝備制造類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促使傳統產業提升效能、煥發新活力;通過做除法推動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旅游業、現代農業等生態產業,提高生態產業比重,在做大經濟總量“分母”的同時,做大綠色經濟“分子”。
從損害生態環境向保護生態環境轉變。堅持統籌兼顧、通盤考慮,編制全域生態資源規劃,劃定生態資源保護紅線,突出生態資源示范區建設,努力做到加快經濟發展既不欠生態資源環境的新賬,又多還生態資源環境損害的舊賬,實現從損害生態環境向保護生態環境的轉變。為此,我們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按照“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賠償”原則,建立生態資源環境補償與激勵機制,健全礦山治理備用金制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激發廣大群眾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生態資源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領導干部生態資源環境離任審計、生態資源環境建設實績公示等制度;嚴格執行生態資源環境執法監督制度,整合環境執法力量,讓破壞生態資源環境的行為得到及時遏制和查處。同時,大力推進水污染綜合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工礦廢棄地復墾、地質災害和重金屬污染治理等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并探索運用市場化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資源環境治理修復。
從單純依靠政府向全社會齊心協辦轉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政府責無旁貸,但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各行各業、千家萬戶,需要充分發揮公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力培育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讓保護生態、愛護環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動。為此,我們大力開展生態縣(市)、生態鄉鎮(街道)、生態村(社區)三級聯創和評選最美鄉村活動,扎實推進森林城區、衛生城區創建;堅持典型引路,推廣新冶鋼等企業建設花園式工廠的經驗;鼓勵全市各企事業單位植樹種綠,深入開展市民參與林木綠地認養活動;推進生態文明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村鎮、進企業,實現生態文明教育全民化、全域化。這些舉措為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社會風尚起到了有力促進作用。
北京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三)
多措并舉發展我國慈善事業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對于落實共享發展理念、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新形勢下,促進慈善事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創造良好環境,培育慈善文化,引導更多人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
積極轉變政府角色。發展慈善事業,政府應積極轉變角色,將自身定位為引導者、管理者和監督者,努力保護好慈善組織、捐贈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為慈善事業發展保駕護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是我國第一部規范慈善事業發展的法律,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在發展慈善事業中的職責。政府履行好自身職責,一方面要做好減法,簡化程序、做好服務;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加強對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的監督管理。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與慈善組織實現良性互動,就能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慈善組織能力。作為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慈善組織能力如何直接關系慈善事業發展水平。慈善組織在運營管理中應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做到嚴于律己、樂于助人。在人員構成上,慈善組織不僅要遴選有愛心、熱心于慈善事業的人士,還要注重提高工作人員的文化素養。慈善組織要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傳統思維模式,汲取先進慈善理念,不斷提高開展慈善活動的能力。同時,慈善組織還要定期公開財務、人事等信息,進一步提升慈善活動的透明度,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和社會的監督,讓慈善事業在陽光下健康發展。
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的積極參與對于發展慈善事業具有重要意義。衡量企業的價值不能僅僅看其創造了多少利潤,還要看其在發展過程中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作為國家的法人公民,企業理應熱心公益,注重履行社會責任。企業應將慈善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之中,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慈善文化,使企業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慈心為人,善舉濟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慈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許多優秀思想都是當下培育慈善文化、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寶貴文化資源。例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從人的自我完善意義上講,具有個人安身立命之本的意義;就其更大的目標而言,可以引領社會風氣、助推慈善事業發展。新形勢下,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慈善、助人之心,幫助人們樹立慈善理念、參與慈善活動。
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慈善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慈善組織的大力倡導,離不開名人的示范、公眾的參與,也離不開媒體的大力宣傳和積極提倡。只有多措并舉、形成合力,才能營造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比如,我國慈善領域最權威、參與度最高的獎項“中華慈善獎”,對于表彰社會各界奉獻愛心、回報社會的慈心善舉,弘揚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越來越大,應在新形勢下進一步用好。此外,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多樣化,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積極報道慈善人士與慈善活動,傳播慈善正能量。
看過“北京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