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
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一)
陽光讓政治更透明
政治透明是一個政府、一個國家現代化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一個透明的政治體系,可以使民眾更好地了解和參與其中,保證社會更好地運行,經濟更快地發展,人民更幸福地生活。我國雖然一直在致力于推行政治透明,但仍有公開內容難理解、思想觀念難轉變、群眾媒體難監督的情況出現。這既會侵害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也無法保證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為此,我們應努力改進,建設透明政治體系,將政治置于陽光下,使其不再神秘。
完善行政公開的內容,從源頭上保證政治的透明度。我國在實行行政公開的過程中,由于制定公開的內容不科學,導致從源頭上無法保證政治的透明度。如我國預算體系中屢屢發生編制粗糙、信息缺乏、科目編制不科學、一些敏感信息不公開的問題,直接影響了預算的監督和檢查。人民雖然“看得到”,但是卻“看不懂”,這樣直接違背了預算公開的初衷,公眾的參與監督更無從談起。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行政公開,保障人民參與監督,我們應該在源頭上做好工作。無論是預算公開、政務公開還是財政公開,乃至是官員的財產公開,我們都應努力做到信息細致、科學、準確,流程成熟,體系完整。
加快干部思想觀念的轉變,縮小行政公開的內部阻力。在我國政府中,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公開的力度還是不夠大。很多時候行政公開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決心問題。透明的政治,徹底的公開會使官員個人利益受損,無法保持政治的“神秘感”,甚至有些腐敗問題也會因此而暴露。因此,許多官員沒有勇氣,甚至不敢全面公開。作為人民公仆,政府官員要把群眾的利益看得重些,重些,再重些;把個人的得失看得輕些,輕些,再輕些。我們應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思想教育,以此促使他們轉變觀念,同時,對于主動公開個人財產的政府官員予以表彰,以此為政府行政公開掃清道路,讓政治成長在陽光下。
加大群眾及媒體的監督作用,從外部保證民主政治的順利開展。鄧小平針對群眾監督說過:“要有群眾監督制度,如果黨和政府不受監督,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媒體以及民眾由于渠道不順暢,看不懂公開的內容等問題,導致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度不夠,監督力度也不足。有些地方政務公開,卻招致冷漠的反饋,發揮不了其應有的作用。我們應該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利用好媒體這個媒介,將要公開的內容用民眾易懂的方式發布在人口聚集的地方。這樣,人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了解,也就能夠有機會積極參與。同時,人民也可以利用好媒體這個渠道將信息反饋回去,充分發揮好媒體的橋梁作用。
指出,政府要向群眾“說真話、交實底”,政府陽光運行的地方多了,腐敗也就少了藏身之地。陽光讓政治更透明,只有共同參與,不斷監督,才能有效地遏制腐敗,不斷增加行政的透明度。使行政透明具備了現代政治文明的意義,才能切實讓人民當家作主,成為政治透明的受益者。
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二)
讓和諧社會永沐公平正義的陽光
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和關鍵環節。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又是矛盾多發期,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還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現象,如收入差距過大、城鄉差距、就業歧視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和諧。因此,要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公平,歸根結底就是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民。“足寒傷心,民寒傷國。”公平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和原則,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社會權利關系的道義追求,它是圍繞尊重和實現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而形成的一個多維的社會范疇,主要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應著力構筑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公平正義具體體現在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起點、過程和結果之中,使全體社會成員公平地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果實,和諧社會方可實現。
實現社會公平,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公共財政制度。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健全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著力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逐步擴大國家財政投資規模,不斷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實現社會公平,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分配制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需要通過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避免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外,還應重視第三次分配,倡導先富幫后富,鼓勵發展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
實現社會公平,要完善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各項民生制度。制度具有長期性、規范性,因此,各項制度的公正合理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容絕不只是合理的財富分配,還包括切實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社會地位、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社會救助、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等。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文化、醫療、就業、福利、法律等各種制度。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要按照報告提出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如此,和諧社會的大好局面指日可待!
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三)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
古語有云:“內外兼修,方得風清器正”,言外之意就是讓中國制造轉型升級需要內外兼修。當前我國的中國制造水平不高、產品低端、質量較差。無論是德國車沖擊國產車市場,還是日本小商品引發國人搶購,亦或是瑞士表搶占了國內市場,都使得當前中國制造步履維艱。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必須內外兼修;要實現“中國智造”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必須內外合力。
發展制造業要注重品牌建設。目前制造業發展困境莫過于企業品牌建設問題。當下企業品牌建設問題頗多。知名品牌數量較少、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重點培育地方企業讓地方品牌缺乏競爭力,這讓品牌建設困難重重;品牌形象較低、存在質低價廉現象、國外品牌打壓嚴重、國內同行競價血拼、產品競爭非常殘酷,這讓品牌建設陷入困境;企業品牌意識低下、單純依靠規模效應、存在同質化競爭、盲目抄襲模仿嚴重、缺乏品牌運作人才、品牌管理過于簡單,這更讓品牌建設無從談起。因此必須注重品牌建設。應該從打造優勢品牌、淘汰落后產品、突出產品特色開始。
發展制造業要強化企業精神。具體來說,強化企業精神需要“精字當頭、專字為本、聚字為要”.首先,“精”字當頭即重視產品質量、追求工藝極致、追求精益求精、鼓勵技術提升、增加設備投入、注重自主研發、提高客戶滿意率;其次,“專”字為本即術業有專攻;再次,“聚”字為要即成立研發中心、引進高校人才。由此可見,強化企業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的精神努力為之。
發展制造業要提倡工匠精神。不止一次地說過:“當下制造業轉型的突破口在于工匠精神”,對于目前我國的制造業亂象簡單言之即工匠精神缺失的問題,因為工匠精神缺失所以不重產品工藝、不求產品品質、無視產品口碑、忽略用戶需求、割裂市場反饋……也正是因為這些難題讓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普遍不高、故而要提高制造業水平、實現產業轉型、摘掉“中國制造”的山寨帽子,必須從“工匠精神”開始。
有鑒于此,發展中國制造必須扎扎實實干、步步為營干、循序漸進干。只有注重品牌建設、強化企業精神、倡導工匠精神、注重國際合作才能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制造”實現“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全新景象。才能讓“中國制造”“今勝于昨,明復勝于今”,才能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偉大目標。
看過“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