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
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一)
改革征地制度應以民本為重
由于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各地政府在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中高歌猛進,強行拆遷征地,粗暴執法;被征地者中頻現“釘子戶”,甚至以死阻攔;推土機的輪帶下,碾碎了多少農民的血汗之本;更有不少失地農民陷入“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保障無份”的境地。一直以來,“中國式征地”導致官民沖突不斷,血案、冤案等悲劇也是輪番上演。現行的土地制度已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征地制度已成必然。在征地制度改革中,核心是利益分配。農民的利益能不能維護好,關系著民主法制、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實現。保證民本利益,是改革征地制度的首要前提。
保障民本利益,政府需轉換執政理念。在不少強拆事件中,總能找到政府強權的身影。在宜黃強拆事件中,有官員大放厥詞:沒有強拆就沒有中國的城市化。這種執政思維無視生命的尊嚴,也無視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官員錯誤的“政績觀”在作祟。城市化本身沒有錯,可是,當貧困縣的“新城”建設最終成為“爛尾樓”,當強拆引發的“人民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當良田被轟隆隆的推土機鏟平,當無家可歸、無業可做的農民在城市化浪潮中艱難生存,當醫療、教育、養老等問題讓農民愁眉不展,有關部門應捫心自問,自己的職責在哪兒?政府應“為民謀利”,而不是“與民爭地”,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在征地過程中,不要越權、強權,更不要違法操作。
保障民本利益,政府還需保障農民長遠生計。征地改革中,不僅要合理提高農民的土地補償,還要建立農民生活長期保障機制,否則征地就變成“砸農民的飯碗”,使失地農民被農村和城市雙雙邊緣化。相比城市居民,無論是在知識技能方面還是在社會保障方面,農民都是弱者。在激烈的求職競爭方面,失地農民沒學歷、缺技能,很難實現長久就業;在社會保障方面,失地農民欠缺相應的醫療、養老等保障,卻面臨城市生活的巨大壓力。這就需要一方面改革補償制度,大幅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證其初始利益;另一方面還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失地農民在就業、醫療、養老、住房、教育等領域同享城市待遇,從根本上保障失地農民利益。
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普遍出現“以城吃鄉”現象,由于現行征地制度的各種弊端,農民無法公平分享土地資本化后的升值收益,從而引發大量的社會矛盾沖突,影響社會和諧。報告明確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為保護農民利益指出了改革方向,也為改革征地制度拉開了帷幕。
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二)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
— —以好政策滋養公民修養
無論是“全面二孩”政策定音實現的安享天倫之愿,還是“八項規定”正黨風政策緊鑼密鼓出臺樹立的正確行為標桿,都彰顯了“好政策”在滿足群眾需求的同時亦能激濁揚清、懲惡揚善的價值導向作用。黨國“政策好”是“社會好”的標桿和準繩,是“生活好”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證,只要把黨國“好政策”貫徹好、執行好,生活就會更加幸福,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故而,積極出臺針對各個領域具體有彰的“好政策”既是民心所向,更是民生之需。
好政策需解民之憂,滿足公民生活需求/利益訴求。強調:“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一項政策能否滿足大多數公民的意愿和需求是衡量一個政策好壞的重要標準。回顧歷史,無論是“耕者有其田”政策所滿足的擁有基本生產資料的愿望,抑或是“恢復高考”政策所滿足的追求知識的愿景,這些廣受肯定的政策,都是以民生福祉為出發點,以群眾訴求為指揮棒。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有“以人為本”意識,讓政策能解民憂、遂民愿。
好政策需開化民智,培養公民理性思維。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非理性行為隨處可見,從網絡世界里的“人肉”搜索和“鍵盤俠”群體的惡意抨擊帶來的心悸,到現實社會中的群體性打砸行為及“路怒”現象留下的警示,處處都充斥著轉型期的浮躁。而好的政策會促進公民養成理性精神、規范其行事方式,如“酒駕入刑”及一系列交通規章制度的出臺,促使公民在駕駛過程中主動約束自身行為,培育其養成不妨礙和危害他人的理性觀念。
好政策需滋養德性,提升公民道德修養。“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政策作為黨國執政的直接意志體現,關乎民風、社風,好的政策能激發人性中至美至善的部分,推動社風向上、向善。因此,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應以崇德向善理念為指引,鼓勵社會善念、善行,懲治社會惡念、惡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廣泛弘揚,讓“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理念真正融入公民精神血脈。
當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政策的好壞不僅關系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更關系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政策制定既要有公共利益立場,也要有文明素養理想,如此定能讓“好政策”福照公民的同時涵養出中華民族的正氣精魂。
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三)
保障農民權益 鞏固糧食安全
“糧穩則天下安”,而“糧穩”要建立在穩定的農業生產能力之上,建立在中國九億農民穩定的種糧積極性之上。轉型中的中國農村正在經歷空心化和老齡化的進程,農業對青壯年的吸引力不斷弱化,再加上近年來糧價持續走低,出現“谷賤傷農”的情況,第一產業可能產生的動蕩可想而知。因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終要靠農民,要切實保障農民權益,解除糧食安全問題,鞏固農業之基地位。
2015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糧食價格卻出現了持續走低,糧食增產和農民減收構成了中國農業發展的復雜景觀。一畝水稻,能打多少干糧;一斤玉米,能賣幾塊錢;一個農民家庭,能否在秋收后盤算出明年開春的種子、化肥、租地、農機錢,這些細瑣的田間事兒,一筆一畫地寫出了“糧食安全”四個大字。而目前,不管是關于糧食收儲資金的保障還是硬件設施的提升,都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之策。但保障農民的核心利益,要讓種田變成一個富裕、體面、有穩定預期的職業,還要靠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大農業。
促進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傳統耕種模式極易受到糧價波動的影響,幾乎是糧價下跌最大的受損者,完全沒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而成規模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卻因為種植結構的多樣、經營方向的多元或者高端有機食品的生產,能較好地消化市場風險,自我止損。以現代公司制度組織規模化和合作化的經營,是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農民增產增收的長遠之道。因此,要積極加快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進程,由傳統模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構建農業經營體系。
延長糧食生產的產業鏈、價值鏈,建立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當前,農民收入單純靠售賣原糧或初級產品,因此造成糧食的附加值極低,收入與原糧收購價格之間的黏附性極大,農民增收困難。只有形成糧食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的鏈條,引入管理、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打造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農業的價值鏈才能延伸到第二產業甚至第三產業,讓農民家庭不會再因為一次原糧價格下跌就被拋入生活的谷底。因此現階段增加糧食附加值,延長糧食生產產業鏈,成為助推農民增收、保障農民權益的當務之急。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穩定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土地經營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是實現糧食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因此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最核心的權利所在,經營權的流轉在任何地方都是必須嚴格依法進行。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最充分地保障每一位農民的權利。
中央一號文件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明確要求,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只有切實保障其權益,激發其生產積極性,才能順利解除糧食安全困境。從這個角度講,必須要切實促進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實現糧食生產的深加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看過“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