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
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一)
最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像水一樣無形,但又無處不在,而人應像大地一樣以寬廣深厚的胸懷,好的道德品行來承載萬物,造福萬物。“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滄州好人”用最淳樸的行動證明,美好的道德依舊存在,讓我們心中升騰起了一股暖流,看到了希望。道德既是國家發展的巨大動力,又是民族文明的鮮明體現。因此,大力要加強道德建設,為經濟保駕護航,共建國人的精神家園。
加強道德建設離不開先進道德典型的引導。社會主義精神陣地需要堅持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社會正氣。在這個快速轉型的時代,人們習慣了以物質利益去作為追求目標,忽視了道德的力量,造成道德的滑坡。社會的健康發展呼喚著大量的道德模范作為民族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樹立更多的道德典型,用先進的事跡和感人的故事去教化人們的心靈,使得道德的感召力更強,將道德力量傳給每一個平凡的人,喚起更多的道德義舉。因此,要在群眾的精神領域樹立大量的道德模范典型,推動全社會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
道德實踐活動也是當前進行道德建設的必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也是真知的來源。道德建設不是空喊口號,空談精神,還必須針對社會發展多反映的道德問題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倡導人們參與道德建設,提供身體力行社會主義道德的成功經驗。因此,要緊緊圍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質,在全國深入開展道德城市、道德行業、文明單位、道德家庭等各類道德創建活動,從細微處入手,從一言一行做起,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感受道德的美好,在單位做個好建設者、在家庭做個好成員。
泱泱華夏五千年。道德的積淀培養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強大生命力,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民族精神,使得中華民族成為世界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大量宣揚道德模范典型,并開展廣泛的道德實踐活動,形成富有我國特色的精神家園,是我國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環顧浩浩寰宇,面對動而不靜的世界,具有如此美德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再一次在世界崛起,光芒照耀朗朗乾坤。
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二)
社區養老須形成多方參與格局
未富先老成為而我們當前非常嚴峻的現實問題。國家社會各個層面熱議養老服務,對于厘清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方式的關鍵問題有很大助益。比較多種養老方式,由于成本高、缺乏鄰里氛圍等因素,大型養老院模式已不再受到青睞。而社區照顧由于提供了就近護理、日托、全托以及居家照顧等多功能服務,更受老年人歡迎,成為未來社會化養老的主流。
當前,中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為缺乏統籌規劃,體系建設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社區養老服務和養老機構床位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設施簡陋、功能單一,難以提供照料護理、等多方面服務等。因此,“社區能養老嗎”成為人們普遍的疑慮。
這些疑慮恰恰反映了目前我們對社區照顧的認識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例如,談論老年照顧,只強調機構養老的床位數和公共財政負擔的一面,而看不到搞好社區照顧是擴大內需的機遇,看不到照顧需求所蘊含的市場和就業潛力。這一認識的滯后,也反映了社會工作、管理學、經濟學和信息技術等學科在老齡問題研究上介入不足。
基于以上原因,搞好社區養老要有頂層設計的視野,在協調福利資源和市場資源的同時,形成政府、社區和企業多方參與的格局。
就政府而言,高質量的公共政策離不開高水平的老齡研究,應當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一批老年研究中心,在多學科研究和老齡產業開發的結合上下功夫。要重視養老政策之間的協調問題,在推進護理保險制度的同時,加大對社區照顧相關從業者的政策優惠,例如對日間照料和托養的服務實施補貼制度等。
就社區而言,中國社區的居委會建制已為整合養老福利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社區養老需要在政府和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進行制度創新,搞好養老服務項目的準入、評估和監督,將社區福利資源的利用和老齡產業的開發集合起來。
只有大力營造全社會敬老養老助老風氣,社區養老的道路才能更寬廣,真正在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此方能徹底解決我國的養老問題。
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三)
關注百姓需求 改善民生服務
“天下順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靜在于民樂,天下興行在于民趨于正。”古往今來,從文景之治到貞觀盛世,再到康乾偉業,歷朝歷代,王朝更替,都反映一個真理:唯有讓百姓安居樂業、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依,才能政權穩固,國泰民安。
反觀當下,君不見時下教育,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導致貧富差距日益凸顯;君不見當下醫療,醫患矛盾突出、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層出不窮,令百姓苦不堪言;君不見當前住房,天價房屋令百姓望“房”興嘆,諸多民生問題已愈演愈烈,已觸動國家安定之底線、已威脅政權穩固之根基,已動搖百姓幸福之根本。因此,關注百姓需求,解決民生問題已是民心所向。
改善民生服務需要完善公共基礎設施。隨著電影下鄉、基層休閑大廣場的新建、村村通道路的通行,都說明國家加大重視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然而,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從基層影院匱乏,造成群眾生活枯燥,到基層文化活動凋零,導致群眾難以提升修養,再到交通擁堵問題在城市中時有發生。為了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需要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以發達國家為例,重視發展立體化交通,構建地鐵、輕軌、公交為一體的交通體系,規定幾百米內必須能夠換乘,實行一票制,降低出行成本,減輕出行壓力。因此,我國實現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必須學習西方經驗,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改善民生服務需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老人曾構建的“大同社會”就是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的民生目標。然而,反觀當下,養老方式單一,實行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難以適應421家庭結構的養老需求;醫療資源匱乏,醫療資源地區分配不均,加劇醫療資源的爭奪,引起地區之間矛盾;社會福利難以發揮調解貧富差距的作用,導致兩極分化日益凸顯。由此,解決民生問題需要極力完善公共服務,學習英國做法,實行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針對不同群體、針對不同階層、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制定與之相配套的保障制度,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改善民生服務需要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住房是民生之所,改善民生服務需要促進教育、就業、住房的發展。然而,當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南門難出貴子現象屢見不鮮,加劇了貧富差距;時下就業呈現結構性矛盾,知識人才數量遠遠高于現存知識崗位的供給;當前房價居高不下,雖實行限購,但仍難以滿足部門群體的安居要求。因此,推動民生發展,必須優化公共服務,以美國為例,為實現教育公平,實行教育投入公平分配,政府發行公債的方式,吸收社會資金,向貧校供給;將教育經費的增量去彌補貧校的資金不足。以此解決教育不公現象。為此,我國也需學習,大力發展公共服務。
從為政之道,民生為本,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再到善政之要,惟在養民。民生是維護群眾生活的基石,是維持社會穩定的良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改善民生建設是大勢所趨,唯有如此,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繁榮富強!
看過“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