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甘肅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告別“所見即所得”的膚淺,告別“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靈之“宅”,克服精神之“憊”,培厚新集體文化的精神土層,才能給歷史真正留下屬于我們時代的文化遺產。
在剛過去的“春節時間”賀歲拜年搶紅包,在將到來的“兩會時間”留言討論看新聞,手機已成為不少人的“外掛器官”。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從或大或小的屏幕觸摸著這個既近且遠的世界。可是,當我們看手機時,我們究竟在看什么?
去年年底,騰訊公布官方數據顯示,用戶每天在微信平臺上平均閱讀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計,一個月下來就超過26萬字,印刷出來是一本200多頁的書。遺憾的是,其中超過一半的篇幅,被情感和養生的內容占據。這樣一本“書”,恐怕難以扭轉“中國人不讀書”的印象,也不足以涵養豐盈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在中國,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馬克·鮑爾萊恩對于“把時間都花在了社交網站”上的年輕人,也憂心忡忡。為了提醒埋頭手機者保留一個“與歷史、與藝術、與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間,他的書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新集體時代”的心靈,遠不應這樣貧瘠。作家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愛書之人,可能都幻想過這樣一座圖書館:沒有容積的限制、跨越時空的區隔,“攤開你的手掌,無限在此收藏”。網絡不就是這樣嗎?飛速發展的搜索技術、不斷擴大的社交平臺,海量的信息、無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擊幾下就盡在掌握。從豐富性的角度看,互聯網絕不該成為文化的沙漠,而應是比博爾赫斯的想象更輝煌的“天堂”。
相比國人曾經熟悉的集體生活,今天的“新集體生活”更加開放、更加自由、個性更加鮮明。在網絡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聲,也可能因觸動隱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鳴。只是,這樣的個性張揚,雖為文化土層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間,卻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讓互聯網文化顯得頗為蕪雜。微信公號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勁爆詞匯,更有“30歲以前要明白”“中國人轉起來”等或濃或淡的心靈雞湯……這樣的內容盡管無傷大雅,卻也難免讓人擔心它們背后日漸貧血的心靈。
面對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心理學認為,人更樂于停留在“很熟悉、可掌控”的心理舒適區。面對可稱浩瀚的網絡,停留在“舒適區”在所難免。但對于個人,這卻未嘗不是一種遺憾。無論有多么龐大的庫存,你能接觸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與其說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說只是驗證了自己。從這個角度看,那些無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謠傳、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豐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個偉大的寶庫之外。
互聯網的豐富,正源于其海納百川。網絡時代獨有的文化,可說是一種“新集體文化”。知識之海、觀念之海,在每個“集體人”的參與中更顯無涯。網站“豆瓣”上,無數網友的標記、評論和打分,形成了影片、書籍、音樂的“豆瓣標準”;網站“知乎”中,許多專業人士分享的知識、經驗、見解,形成了對一個問題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離開了成千上萬用戶的參與更是毫無意義。互聯網,網聚人的力量;新集體文化,同樣網聚每個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國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又一腳踏進信息時代的洪流,與全世界一起走進“曠古未有之大時代”。近百年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從人類文明進程看,這樣的時刻,往往伴隨著文化活力的迸發。如文藝復興,如啟蒙運動,燦爛的文化成就,都生長于全新生產生活的土壤。正是從這樣的角度,我們有著怎樣的文化素養,不僅僅決定著我們能收獲什么。告別“所見即所得”的膚淺,告別“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靈之“宅”,克服精神之“憊”,培厚新集體文化的精神土層,才能給歷史真正留下屬于我們時代的文化遺產。
甘肅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以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新發展
一年之計在于春。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于今日公開發布。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三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文件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特別是以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新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對做好今年“三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三農”形勢向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們應對風險、戰勝困難提供了堅強保障。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這些既是必須解除的現實難題,也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現實的難題和挑戰警醒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松勁,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解除“三農”新難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確保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用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新發展,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要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要厚植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要下大力氣補齊農業農村這塊短板,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著力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源動力,釋放發展新動能。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一號文件”為“三農”發展規劃了新藍圖,我們要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實現農業農村新發展,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新貢獻。
甘肅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精準脫貧要找準“窮根”
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行了全面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從“扶貧攻堅戰”到“脫貧攻堅戰”,不僅僅是從過程向結果的飛躍,更體現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
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必須有歷史緊迫感,一天也不能耽誤,一刻也不能懈怠。六盤水市至今仍有50.99萬貧困人口,未來5年每年要減貧10萬人以上。數字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越是時間緊、任務重,越是需要先找準問題。只有找準“窮根”,才能開好“藥方”,靶向治療。我們深入推進找問題、找差距、找目標、找路徑“四找”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轉觀念、轉路徑、轉作風,把信心樹起來、志氣立起來、責任擔起來。
“窮根”在哪里?關鍵在于農村資源、資金、農民分散,形不成產業和規模;在于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雙層經營體制“分”得不足、“統”得不夠。
“藥方”是什么?是改革。
改革,要把中央精神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精確配置各類生產要素和資源,而不能簡單地搞“拉郎配”。六盤水市采取定人頭看責任、定地頭看產業、定龍頭看就業、定戶頭看保障、定年頭看成效“五定五看”模式,明確“黨委主體、政府主抓、干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責任體系,對標對表、掛圖作戰,防止被平均數掩蓋真問題。
改革,要把脫貧需求和發展空間放在一起考慮,用可持續的發展來解決貧困問題,決不能“有想法、沒辦法”“忠心耿耿、不知咋整”。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按照貴州、省政府全面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的要求,開展了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把城鄉各種資源要素整合到產業平臺上來,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山地特色農業產業路。我們整合了35萬余畝集體土地、近50萬畝農民承包地入股經營主體,整合財政資金4.4億元,撬動村級集體資金9932萬元、農民分散資金1.72億元、社會資金24.06億元,建成37個農業園區,培育185個企業、275個合作社、26個家庭農場,使12.8萬戶44.3萬農民變為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的股東,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帶動22萬貧困群眾脫貧。
“三變”改革從根本上祛除了資源、資金、農民“三分散”這一阻礙脫貧的頑癥,推動了農村經濟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展,促進了農戶與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探索出了一條可行的脫貧之路。在瞄準同一個目標的基礎上,我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參與,統籌推進“十項精準扶貧行動”,構建出“大扶貧”格局。
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一步一個腳印,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位,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能全面建成高質量的小康社會,讓所有地區、每一個貧困群眾都不掉隊。
看過“甘肅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