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廣東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隨著旅游需求的多元,寧靜致遠,田園丹青的鄉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為人們新的選擇。但受到經濟發展至上和城市文化的影響,鄉村生態正在遭受人為的破壞,文化遺存日漸消失,鄉村旅游正越發的遠離“鄉愁”。“鄉土性是鄉村的本色”,這里的“土”是生態的美麗,文化的魅力和人性的活力,要想讓鄉村旅游成為強民富民的關鍵一招,挖掘鄉村的“鄉土性”勢在必行。
美麗的鄉村生態景觀是鄉村旅游的底色。鄉村生態是“梧桐樹”,游客是“金鳳凰”,正所謂“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也可說鄉村生態是“巢”,鄉村旅游是“鳳”,鄉村生態建設之于鄉村旅游發展是“筑巢引鳳”。由于農藥、化肥、農膜的大量使用以及隨意處置生活垃圾、焚燒秸稈等,鄉村的水體、上壤、大氣等污染較嚴重,直接影響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而一旦失去了鄉村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質、安全的食品,鄉村旅游就失去了游客的青睞,就失去了永續利用的戰略資源,發展難以可持續,因此說,自然生態是鄉村旅游的依托。
以人為本的農民參與是鄉村旅游的畫師。當前,很多鄉村旅游被盲目、過度、高速開發,導致很多旅游景區存在重開發,輕管理,重名聲宣傳,輕內容設置等問題。究其根源,在于鄉村居民話語權、資金、信息、制度及組織形式的缺失,也在于政府缺乏合理性規劃,和外來資本對于利益的獨占,使原本作為鄉村旅游的主人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日益被邊緣化,使鄉村原始居民成為旅游受益中的弱勢群體,還不得不承擔鄉村旅游所帶來負外部性的后果。顯然,這種情況的惡化導致農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必將影響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只有以人為本,調動村民積極性才是鄉村旅游的重要法寶。
鄉土文化的保護是鄉村旅游的色彩感情。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根基和依托。無論是農耕文化的男耕女織、民間建筑的巧奪天工,還是生活習慣的熟人社會、民間文藝的源遠流長,均承載著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體現著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關懷。更重要的是,鄉村文化喚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產生“歸屬感”、“認同感”,這是吸引人們前往鄉村進行旅游活動的核心驅動力。要建設“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不能以農村空殼化為代價,只有保護、傳承和弘揚鄉村傳統文化,才能增強鄉村的特色魅力和發展動力。
鄉村旅游是地方文化的“重塑”與“再生”的機會,而不是破壞與拋棄。用自然之美給鄉村民眾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用文化之美給城市游客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用主體參與讓鄉村旅游的發展生機勃勃,這是旅游事業的最高境界,也是用“鄉土性”這根畫筆在農村的畫板上留下最靚麗的色彩。
廣東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家風決定國家前途
《大學·禮記》中對“齊家”也有這樣的表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簡單理解為家風里充滿了“仁”和“讓”,國風中必定也會遍布“仁”與“讓”。家風是家庭教育的精華和積淀,家風既是家庭的靈魂,也塑造著國家的靈魂。
《林家祖訓》有言:凡林子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內外有別,尊幼有序,禮義廉恥,兼修思四維,氣必正,心必厚,行必公。試想,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受到這種家風的熏陶,那么他在生活上、處世上則必定會有“章”可尋,有“法”可依。記得有位學者說過,你是怎樣的,你周圍的人就是怎樣的。我們處在同一個時代,我們都是身在其中的一員。“我們”二字就是靠著一個個小人物的印記勾勒而成的,小人物們的情緒相互堆積交疊,便是一個時代下的民族表情??梢哉f,家風決定了國風,甚至決定了一國的前途。
家風是個人成長的關鍵。“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無論是在傳統社會還是在當代中國,家庭始終是國人安身立命之所,而重視家庭和家庭建設則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彰顯了家庭建設任務之重要,揭示了家庭建設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中的突出地位。
公民品格決定了國家的前途。馬丁·路德·金曾說,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城堡之堅固、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公民品格之高下。一個國家擁有的前途,同時也塑造了它的整體風格。從價值取向來講,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價值準則內蘊藏著公民品格。這種公民品格在利益沖突不可避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能自覺地協調好個人與國家、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發生沖突時,就會少一些戾氣,多一分禮讓,而這對于成就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夢想至關重要。
整理思緒,我們不難發現,家風之于國家的前途命運意味著什么。而在所有的個體品格中,“居官”者的個體品格尤為特殊?!吨泄仓醒肓疂嵶月蓽蕜t》也首次將“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列為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規范的重要內容之一。每一位領導干部都應認識到自己的家風不是小事,不是家庭私事,而是“一人貪戾”則“一國作亂”的大事。
廣東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給農民工吃下定“薪”丸
又到歲末年根,辛苦了一整年的農民工兄弟或許心中隱隱擔憂:工資這道坎兒,能順順當當邁過去不?
心里不踏實,還是因為欠薪的舊病沒治好。農民工的工資每年都說要保障,可欠薪的事兒仍舊不時發生。有那么一兩個個案,媒體報道一下,政府推動一下,或許能得到解決。但這種“樣板間”式的治療法覆蓋面畢竟窄了點。既然“頭疼治頭腳疼治腳”收效不大,就該踏踏實實找準病灶,對癥下藥。
日前國辦專門針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出臺治理意見,就是沖著病根兒去的。
工程建設領域是欠薪高發區,原因就在于一個項目往往層層轉包,建設單位與農民工之間有一條很長的債務鏈。就算前者按時足額支付了錢款,仍需要過大小承包商的手,只要有一個轉包環節攜款跑路,工人薪水就會變成泡影。你去找建設方討要,他說已經付過了;你去找政府解決,財政能力畢竟有限,不可能每次都兜底。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難處,討薪容易變成踢皮球。
與其事后扯皮耗費大量成本,不如事先就把農民工的血汗錢裝進“保險箱”,具體說有三保險。
這第一道保險,保資金到賬。建設方支付款項,不能跟先前一樣工程款、工資款不分,而是要將工資單獨打進總承包商開設的銀行專戶上,誰也別想挪用,可謂釜底抽“薪”。
這第二道保險,保責任到位。錢進了賬戶,發錢的事兒得有人管。過去怎么支付工資基本上是包工頭說了算。國辦意見明確,總承包商必須負總責,嚴格監管分包商的用工和支付行為,派專人實時掌握工資支付情況,甚至可以直接代發工資。
這第三道保險,保支付到人。在具體的支付方式上,可以嘗試引入第三方,比如推行銀行代發工資。農民工實行實名制管理,按人頭辦理銀行工資專戶,定期由總承包商委托銀行將工資直接打到銀行卡里,避免層層過手,增加欠薪風險。
有了這三道保險,農民工工資就有了較充分的制度保障。下一步,勞動監察等部門要認真履責,嚴格監督,確保每一項制度都能在企業落實到位,真正給農民工吃下定心丸。
看過“廣東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