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黑龍江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發揮群眾的重要作用,從政府的“我治理”轉變為全民共治的“我們治理”,能提高我們社會的“免疫力”
“西城大媽”“朝陽群眾”“海淀網友”“豐臺教導隊”……最近一段時間,這類公民群體“頻頻立功”,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群體分布在城市的每一處,連接著安全系統的神經末梢。近日,北京市公安局又發布消息稱,在首都的網絡安全治理中,3000名“網警志愿者”協助警方鏟除網絡毒瘤。
諸多公民群體參與到社會公共安全治理之中,體現了群眾作為社會治理主體參與意識的回歸。不管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虛擬空間,這些公民群體的背后,都是群眾被納入到整個社會治理體系之中,實現了群眾和政府治理的有效對接。
動員群眾力量參與公共安全治理,我們對這樣的方法并不陌生。上世紀60年代的“楓橋經驗”,就是與群眾共同管理、一起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多類似的成功案例證明,發揮群眾的重要作用,從政府的“我治理”轉變為全民共治的“我們治理”,也是公共安全治理理念和方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群眾和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絕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工作關系,更應該是合作關系,這已經成為可貴的共識。十八屆三中全會曾明確提出,必須創新社會治理方式,要“堅持系統治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今天,公共安全領域能突破傳統治理模式,吸引更多公民的參與,不僅創新了治理方式,更讓“公共安全”這個統一的公共價值,將公民和政府連接起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涵養社會“價值理性”的可貴嘗試。
現代社會,在公共治理的方方面面,群眾力量的動員與發揮變得更加重要。以“朝陽群眾”為例,自2014年以來,多名涉黃、涉毒明星接連遭北京朝陽群眾舉報,被警方查獲。網友戲稱,朝陽群眾是“世界第五大情報組織”,對犯罪行為的威懾作用大大提升。的確,如果將社會比作肌體、把危害社會安全的因素比作病毒,那么動員和發揮群眾力量便是提高肌體免疫力,相比單純靠公共安全部門監管治理的藥物去疴,顯然是更優選擇。“朝陽群眾”“海淀網友”以及“網警志愿者”等公民群體的寶貴之處,正在于初步顯示了我國社會環境治理具備了“自凈能力”。我國公民已經開始主動提升自己所在社會的道德標準,自愿維護自己所在空間的法律基礎和社會秩序。
群眾的力量不僅體現在現實公共領域,在互聯網帶來的虛擬公共空間也大有作為。有人說,互聯網不僅是技術變革,也帶來了社會變革。互聯網空間同樣有威脅公共安全的隱患,并且由于相關標準與規則還未建立,公共安全問題愈發迫在眉睫。首都3000名“網警志愿者”的出現,將使這個領域的公共安全得到更為有效的保障。如果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解釋,可以認為“互聯網+群眾力量”將帶來更干凈安全的互聯網生態。
在公共治理中,群眾有著最真實的感受、最廣泛的“覆蓋”,因而有著無窮的力量。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這股巨大的力量,為公共治理找到“提高免疫力”的治本良方。
黑龍江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解決就業問題 維護國家穩定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不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勞動力總供給都遠遠大于總需求。因此,就業問題是一道擺在國人面前的難題,就業問題不僅在總量上存在困難,而且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和區域性問題也很突出。如何擴大就業,不僅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解決好就業問題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關鍵。
經濟發展與就業一直是互動的關系,當前在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就業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態勢,勞動就業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面對取得的成績,我們更要客觀地分析我國就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供大于求的矛盾較為突出。從勞動力供給方面來看主要有兩條途徑匯聚。一是勞動力新生力量。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步入勞動年齡成為城市新生的勞動力,而城市本身無法將所有的新生力量吸納,從而產生就業壓力問題。二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流”。從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情況看,每年轉移的人數處于一個較大的規模。這些人到城市里尋找工作,幫助城市建設發展,但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也逐漸超出了城市的承載量,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我國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也較為突出,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性別歧視主要是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主要體現為:一是用人單位在錄用名額中明確規定男性。二是用人單位即使錄用女性也會提高用人標準,實行與男性相異的雙重標準。三是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還會限制女性應得的基本權利,如生育權、婚姻權等。就業過程中的性別歧視,給就業工作蒙上了一層不公平的陰影,對解決就業問題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就業過程中特殊人群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近幾年,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大批民工進城之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部分技術標注高的工作崗位出現“用工荒”。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的頑疾,大學生因其學歷高、心氣高、實踐能力不足等原因,就業形勢令人咋舌,“畢業意味著失業”的現象越演越烈,給我國教育前景帶來了十分消極的影響。而殘疾人因為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沒有相關的對口工作而陷入就業難的困境。
茅盾曾言,必須在奮斗中求生存,求發展。針對我國當前的就業問題,首先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各大產業吸納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其次要采取積極政策措施,廣開就業門路;再次要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開展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最后要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實行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好就業問題,百姓才能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富強。
黑龍江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保障農民權益 鞏固糧食安全
“糧穩則天下安”,而“糧穩”要建立在穩定的農業生產能力之上,建立在中國九億農民穩定的種糧積極性之上。轉型中的中國農村正在經歷空心化和老齡化的進程,農業對青壯年的吸引力不斷弱化,再加上近年來糧價持續走低,出現“谷賤傷農”的情況,第一產業可能產生的動蕩可想而知。因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終要靠農民,要切實保障農民權益,解除糧食安全問題,鞏固農業之基地位。
(點評:開頭要引出總論點,亮明觀點。由俗語引入,歸納概括式的寫法,簡單交代糧食安全及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重要性,轉入目前農民種糧所面臨的問題,結合了現狀,一句話簡要分析對農業的影響,引出結論。字數175,簡短不拖沓。)
2015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糧食價格卻出現了持續走低,糧食增產和農民減收構成了中國農業發展的復雜景觀。一畝水稻,能打多少干糧;一斤玉米,能賣幾塊錢;一個農民家庭,能否在秋收后盤算出明年開春的種子、化肥、租地、農機錢,這些細瑣的田間事兒,一筆一畫地寫出了“糧食安全”四個大字。而目前,不管是關于糧食收儲資金的保障還是硬件設施的提升,都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之策。但保障農民的核心利益,要讓種田變成一個富裕、體面、有穩定預期的職業,還要靠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大農業。
(點評:此段為分析過渡段,與下文如何保護農民權益搭建聯系,引導過度。進一步分析了目前農民權益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以及其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指出目前措施的不足,引出下文要論述的對策。)
促進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傳統耕種模式極易受到糧價波動的影響,幾乎是糧價下跌最大的受損者,完全沒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而成規模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卻因為種植結構的多樣、經營方向的多元或者高端有機食品的生產,能較好地消化市場風險,自我止損。以現代公司制度組織規?;秃献骰慕洜I,是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農民增產增收的長遠之道。因此,要積極加快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進程,由傳統模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構建農業經營體系。
(點評:分論點為對策型,本段在展開論述過程中采用了原因分析法,即傳統耕種模式存在巨大弊端,所以要改變。在分析過程中,通過對比,凸顯了該對策的可取指出,得出結論,回扣分論點。)
延長糧食生產的產業鏈、價值鏈,建立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當前,農民收入單純靠售賣原糧或初級產品,因此造成糧食的附加值極低,收入與原糧收購價格之間的黏附性極大,農民增收困難。只有形成糧食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的鏈條,引入管理、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打造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農業的價值鏈才能延伸到第二產業甚至第三產業,讓農民家庭不會再因為一次原糧價格下跌就被拋入生活的谷底。因此現階段增加糧食附加值,延長糧食生產產業鏈,成為助推農民增收、保障農民權益的當務之急。
(點評:該分論點的展開主要采用影響分析法。簡要分析現狀,指出農民難以增收。轉入該對策帶來的積極影響,得出結論。在論述時,可加入數據分析,結合實際,保證論證充分。)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穩定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土地經營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是實現糧食生產集約化、規?;a業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因此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最核心的權利所在,經營權的流轉在任何地方都是必須嚴格依法進行。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最充分地保障每一位農民的權利。
(點評:該段與前兩段為遞進關系,分析了保障農民權益的關鍵所在,需要有一定的相關積累。因此,轉變論證思路,不再分析分論點,轉為如何做好該分論點的對策,很好的揚長避短。)
中央一號文件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明確要求,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只有切實保障其權益,激發其生產積極性,才能順利解除糧食安全困境。從這個角度講,必須要切實促進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實現糧食生產的深加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點評:結尾簡短有力,由政策文件中對農民權益的重視引入,體現對時政的關注。自然總結全文,回扣主題。)
看過“黑龍江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