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使用社交網絡的人都清楚,隨著微商群體的不斷擴大,朋友圈和社交空間的商業味道越來越濃,微商們夜以繼日地刷屏,天涼時提醒你加衣,生娃時幫你代購奶粉,長痘時推薦你用某某牌化妝品……各色商品涌入眼簾,溫馨話語反復提示,總有一種怪異的被照顧感長存心頭。
有調查顯示,超96%的人曾遭遇“微商”推銷,覆蓋面之廣,蔓延性之強,令人慨然。微商帶一“商”字,顧名思義講的是商業交易,錢物交換,理應遵循商業規則,起碼一條是,別人花了錢買產品,商家有義務保證質量。可現實情況如何呢?從媒體曝光來看,目前微商至少在三方面逾越了商業底線。
一是產品質量“打折”,包包一劃就破,衣服一穿就爛,鞋子沒幾天就斷,沒有生產日期,沒有保質期限,因假貨起訴微商的案例已不鮮見;二是產品宣傳“沒譜”,微信對話生成器、支付寶轉賬截圖生成器、網銀轉賬截圖軟件等“神器”,給產品銷量造假,違背廣告法等法律要求;三是買家維權“無門”,有的微商不具備經營的合法執照、資質和證件,也沒有淘寶網那樣具有第三方擔保的安全交易平臺,大多屬于私下交易,一旦出現糾紛,既難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提供保護,又往往找不到投訴對象、找不到交易憑證,無法順利維權。
退一步講,微商糾紛發生后,即便買主搜集齊證據,礙于朋友、親戚面子,多數都不忍撕破臉用法律維權。盡管微商講“銷量高于一切”,但買東西的一方,多數還會認個“買賣不順仁義還在”的道理。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互聯網+”時代,微商的萌芽與壯大,本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正常商業路徑。但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有商業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弄虛作假頻現,已然有將微商之路走歪的勢頭。一方面,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提高警惕,切不可被一句朋友或親戚的“保證”忽悠;另一方面,應及早出臺微商管理法律,重構微商商業規制和倫理,及時剎住“坑的就是熟人”之微商風氣,用法律之手凈化微商環境、保證產品質量,微商方能有更長遠未來。
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勇于擔當 書寫輝煌
白巖松說,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掙扎、奮斗,沒什么可抱怨的。人生的任何角色,如果缺少了擔當,那生命便成了行尸走獸。勇于擔當,會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加溫暖,更加充滿希望。
何為“擔當”?擔當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注解是“接受并負起責任”,現實中,它也往往與責任、價值、奉獻、勇氣等方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既代表 著“在其位、謀其政”的履職盡責,也體現著“知其難為而為之”的執著理想,還召示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無畏勇氣。一個家庭需要擔當,有擔當的家 庭才能擁有和諧與融洽;一個單位需要擔當,有擔當的單位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一個民族需要有擔當,有擔當的民族才能為天下人謀取福祉。做一個勇于擔當、有所 擔當的人,才能書寫生命的輝煌。
擔當是一種精神。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就是一個有著高尚情操的人,一個有著美好心靈的人。一位畢生以學生為重的老師,臨終時的遺言是:“我可以舍棄一 切,但唯一難以舍棄的是對學生的責任。”一位終生以追求真理為榮的哲學家坦言:“責任,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利器。”無論是老師還是哲學家,他們都以自己的親 身經歷告訴人們,作為一個人,要勇于擔當自己的責任,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擔當起了自己的責任,我們才可以焚燒社會的冷漠,溫暖人們的心房;才可以驅除社會的 不正之風,點燃智慧之火,燃盡世間腐朽,培育人間芬芳。
擔當是一種境界。具有這種境界的人,他們的生命會因為有了擔當而擁有分量,他們的生活會因為有了擔當而亮出精彩。作為一個人民教師,我們應該勇敢地 擔當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始終把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孩子”。只有每一個人民教師恪盡職守,勇于 擔當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才能拒絕貪圖享樂,隨波逐流,才能做陶行知先生倡導的“一品大百姓”,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遠離心浮氣躁,忠 于信仰,傾盡全力追逐我們的夢想,以實現我們人生的大輝煌。
勇于擔當,是敬畏生命的第一步,也是書寫人生輝煌的重要一筆,只有挺起脊梁,扛起肩上的重擔,才能在自己人生和社會的大舞臺上流光溢彩,為世人所敬仰。
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讓“利益杠桿”撬解社會矛盾
經濟發展在帶來機遇的同時,往往帶來新的挑戰。伴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些社會矛盾也在凸顯,體現了社會關系的某種緊張:“富二代”、“煤老板”成為流行標簽,包含著對收入差距拉大的復雜情感;農民工為討薪跳樓跳橋,勞資關系在一些地方明顯失衡;路不敢拾遺、傷不敢救助,尷尬無奈中彌漫著信任焦慮……
時間會濃縮成就,也會疊加矛盾。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走過的路。高度濃縮的發展歷程,急劇變遷的社會環境、深刻變動的利益格局,正是社會關系漸趨緊張的重要原因。例如,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市場經濟的作用;拆遷矛盾增多的背后,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信任度的降低,也與“單位人”向“社會人”、“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有關。
正因如此,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重新審視社會關系成為健康發展的必需。也正因如此,人們在審視社會管理時,才把協調社會關系作為首要基本任務。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當下許多社會關系的緊張,往往是不同利益訴求使然。如果地方政府在企業改制、房屋拆遷、土地征用等方面,能夠恪守公共服務提供的職能,保持中立仲裁者的角色,而不是把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以“公司化思維”與民爭利,那么群眾上訪、拆遷自焚就會大大減少,那里的干群魚水關系也就不會異化為水火關系。如果包工頭不是無故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如果農民工有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完善的法律救濟手段,那么跳樓討薪就不會成為折射勞資關系的一道悲愴符號;如果公立醫院能夠堅守公益性,而不是縱容醫生靠收紅包、開高價藥“以灰色收入養醫”、“以藥養醫”,那么醫患關系就不會成為經常被談及的無奈話題。
從這個角度看,“利益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本質”。協調社會關系的重要途徑,就是要適應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從利益分配、利益表達、沖突解決等方面,協調各種利益訴求,兼顧各方面關切,進而促進利益動態平衡。這也是為什么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提高個稅起征點備受關注、保障房建設成為媒體關注焦點、最低工資標準吸引眾多目光……
列寧曾說過,利益觸動每個人的神經。如何讓社會高度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如何協調解決伴隨經濟發展產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解鈴還須系鈴人,不斷做出適應新利益格局的安排調節,充分利用“利益杠桿”撬解社會矛盾,這是協調社會關系的主要抓手,也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方面。
看過“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