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天津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無需繁復的典儀,只需太陽一個回合的起落,就將我們帶入新的一年,以及一個新的五年。不必刻意挖掘什么戲劇性、轉折和突兀,一個大國的前行,當從容有度,穩健靠譜,不從毀譽,不計小利。目標設定在幾十年后的未來,努力發生在每一分鐘的腳下。2015年的中國如此,2016年的中國更將如此。
大國篤行,是為常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鄭板橋對竹子品格的描述,也是在北大座談時的寄語,更是今日中國砥礪前行之際的基本氣質。
篤者,定也。目標定,第一個百年目標近在咫尺、正逢決勝,第二個百年目標遙遙招手、時不我待;道路定,走中國道路而不是什么別的路,路正,便不懼其遠;制度定,“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已寫進全面小康新的目標里;氣韻定,自豪但不自滿,昂揚但不張揚,遇難題不慌張,成功業不浮躁,得失在握,篤定向前。
行者,實也。“頂層設計”要實,得讓解決方案的針尖,對上疑難雜癥的麥芒,防止制度虛設,不讓改革車輪空轉;“基層探索”要實,既不盲人摸象,也不大而化之,以因地制宜求實,以抓鐵有痕求實;“治國治黨”要實,讓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融入全社會的言行,更要把黨紀挺在國法前面,讓8700萬人經得起挑剔和檢驗;“獲得感”要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便利安全、公平公正,讓獲得有分量,讓期待更理性。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大國者,并非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不是玩霸權、搞干涉,不是天上掉下餡餅,不是美夢自動成真。大國之大,是治國安邦的責任大,是為民謀福祉的壓力大,是攻堅克難時的風險大,是引領和平與發展的影響大。
大國篤行,得有自信、有胸懷、有品格。看得見的進步,仍然存在的差距,大大方方講出來。已經選定的道路,不斷完善的制度,大大方方走下去。到地球村里交朋友,一回生,二回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改革難關前謀突破,得敢闖敢試,經得起挫折,容得下試錯,縱有百轉千回,不降格以求,不失高遠之志。
大國篤行,得帶著底線意識、短板思維、問題導向。中國經濟已穩中向好,但合理區間的底線仍要堅守,經濟轉型的難關遠未攻克。城鄉治理、安全生產更顯依法有序,但“東方之星”翻沉、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等仍不斷暴露漏洞。大氣治污已做了不少治本努力,但驅散眼前霧霾,暫時不免還要靠風。大自然中的綠水青山,“政治上的綠水青山”,都已見新貌,仍有待鞏固定型。
大國篤行,得準確把握好每一點滴的“權”。法治時代,需依法尊重和保障人的權利,新的一年、新的五年里,全社會都更渴望這樣的良習、善治。深化改革,既要用好、也要約束好政府的權力,如此才能讓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得以發揮。搞市場經濟,得把仍欠缺的基本產權制度建立完善。而推進所有努力之際,要牢牢把握黨的領導權,不如此,中國道路走不好。
大國篤行,得尊重規律、按規律而行。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自然規律,我們跟它們打了多少年的交道。尊重規律時就能往前走,違背了規律就要付出代價。一多半的國人已經住進了城鎮里,在城市治理規律面前,我們頂多還只是初中生。創新亦有其內在規律可循,莫以為“雙創”只靠靈思一閃。2016年,中國共產黨將迎來95歲生日,執政將愈67載。對執政黨的執政規律,必須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
大國篤行,得讓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關鍵是,只強調“增加獲得感”不夠,得更多關注獲得感的得來途徑;只強調“公平很重要”不夠,得更深入地認識“什么是公平”;只強調“改善民生”不夠,得對改善民生的循序漸進特征有充分認識;只強調“人人享有”不夠,還得把“人人參與、人人盡力”變成你我他的共同遵循。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及過“篤行”,這是所有認識過程的最終落腳點。發展理念,要靠篤行來具體體現。改革方案,要靠篤行來細細落實。2015年下半年的6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上,連續6次,次次咬住“落實”講,明確要求“提高改革的行動能力”。2016年咱們要忙些什么,黨政干部要擔當些什么,一目了然。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日子過得真快。以來這三年,8700萬黨員中的絕大多數很拼很努力,但每一個明天到來時,仍須臾不可松懈,應始終負重前行。“十二五”這五年,13億中國人都很拼很努力,但當“十三五”到來時,我們仍需在攻克難題中品嘗機遇的味道,在防范風險中體會獲得的多少。
大國前行,從來不易。篤行之志,從來不移。
天津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文化的修內功與走出去
經過改革開放的艱苦奮斗,中國人民在政治、經濟多方領域上不斷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在我們不斷取得成績的同時,中華文化發展也逐漸曝露出種種問題:對傳統文化的不信奉,片面化的“英語熱”,不對等的文化輸出……面對日益凸顯的文化缺失,驚人的文化傳播失衡,我們不得不認清現狀:只有加強文化修煉,推動文化傳播,將文化修內功與走出去緊密結合,弘揚中華文化,中國才能真正完成“大國崛起”之路。
弘揚中華文化,加強文化修煉是第一步。眾所周知,‘修內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中國文化的傳播發展離不開他的根源——輝煌燦爛的五千年華夏文明,缺乏“故土”的文化是不可能走得遠的。只有從國內基礎文化建設開始,建立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不自慚形穢,不崇洋媚外,才能使本國文化精神不迷失發展的方向。也只有這樣的文化,才能有吸引力,影響力。
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文化傳播是必由之路。一位文化官員無不感慨的說:“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發源地,只出口電視機,不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國的思想觀念,就成了一個‘硬件加工廠’。”中華文化絕不能只是“硬件加工廠”!2004年,標榜“非排他、非競爭、非暴力”的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揭牌,隨著學院的不斷發展,孔子學院很快受到了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漢語熱”。設想,如果能有千千萬萬座孔子學院向外傳播,那國外友人對中國的印象就絕不會只停留在長城、故宮等少數文化古跡上,中國特色的電影也不會僅僅只是一年出口幾十部的慘淡局面。走向世界的中華文化也必將受到更多的認同,更深的理解,更好的關注。
弘揚中華文化,必須將“修內功”與“走出去”緊密結合。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正是修內功與走出去相互促進,取長補短的優良典型。中華文化絕不能固步自封,只有走出去,接受多元化思想的洗禮與考驗,才能茁壯成長。當然,走出去也必須以中華文化為根基,絕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貶低自己,迎合他人,只有充滿自信,不卑不亢,才能獲得尊重,取得進步。當然,也只有兩者相互促進,才能使中華文化更加強壯,更富有生命力!
“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這不僅僅是一種期許,更是一種預見!可以堅信,只要我們努力修煉文化內功,推動文化走向世界,將加強文化修煉與推動文化傳播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中華文化定能再創輝煌,中國的崛起,定能登上新的高峰!
天津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好政策可以溫暖人心
“政策好不好, 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好政策的重要標準。政策引領發展,政策關乎民生。作為黨委政府,出臺科學合理、惠及民生的好政策,群眾才會交口稱贊。一個好政策,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制度支持,也可以溫暖人心,正確引領人們前行。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群眾合理合法的愿望訴求,是出臺好政策的直接動因。從1977年恢復了中斷10年之久的高考,到“全面二孩”政策的即將實施;從鼓勵私營經濟、個體工商戶發展到全面減免農業稅,這些新政策無不是順民心、合民意的好政策。
好政策是弘揚善舉的道德“風向標”。好政策鼓勵真善美,抵制假丑惡,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座道德的“風向標”。 近年來,為了讓見義勇為者不能“流血又流淚”,各地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見義勇為行為的政策,旨在解決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讓面對違法犯罪的人們“該出手時就出手”。針對路邊看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尷尬,有的地方甚至出臺了保護扶人者的“舉證責任倒置”相關規定。正如小品《扶不扶》的一句臺詞:“人跌倒了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這些政策的出臺,都是為了“扶起”人心,讓崇德向善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
好政策是正確處事的行為“刻度尺”。政策不是法律,但是可以起到法律的規范約束功能,而且推動法律的不斷完善。前幾年,立法機關根據“嚴厲打擊危險駕駛行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政策導向,及時制定了“醉駕入刑”的相關法律規定,就是增加違法者違法成本、預防犯罪的一種有效措施。實踐證明,醉駕者數量明顯減少,足見政策的威力。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后,黨內政風帶動了民風和社會風氣進一步好轉,移風易俗、“光盤行動”、厲行節約等已經成為人們的新風尚、新習慣,也證明了好政策對規范公民行為的重要作用。
好政策是完善自我的動力“倍增器”。好政策通過正確的制度導向和合理的措施激勵,讓人們正視自身不足,不斷提升自我。改革開放的政策讓人們眼界大開,“外語熱”拉近了國人和世界溝通的距離,“語言關”已不是難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政策讓尊重人才、重視科技蔚然成風,激勵廣大學子刻苦學習、學有所成、建功立業;《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實施,讓“健康中國”的理念深入人心,火熱的“廣場舞”、“萬步走”凸顯了人民群眾強身健體、增強體質的雄心壯志。
好政策不會憑空而降,它來源于科學的決策和規劃,來源于對民眾智慧的充分尊重和廣泛吸納,來源于立足長遠的考量。只有心里真正裝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住來,到群眾中去,才會制定出好的政策。那種“事前拍腦袋決策、事中拍胸脯表態、事后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只會讓群眾反感,與為民務實的宗旨格格不入。
好政策溫暖人心。群眾期待好政策不斷出現,這不僅是他們過上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是黨委政府肩上沉甸甸的一份責任。
看過“天津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