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分析
吉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背景鏈接
語言文字規范類刊物《咬文嚼字》雜志社日前發布“2016年十大流行語”。洪荒之力、吃瓜群眾、工匠精神、小目標、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供給側、葛優躺、套路、藍瘦香菇等流行語入選。每一句流行語都代表著一起事件、一種情緒,在流行語身上能夠看到時代的豐富多彩,以縱向眼光品讀,更會讀出一種進步。
不過,面對風起云涌的網絡流行語,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直言不諱地說,有些網絡流行語挺幽默,讓人有美好的感覺,但“有些詞讓我特別的反感,比如‘小鮮肉’,哪怕你直接談對性的欲望都比談‘小鮮肉’好聽”。
綜合分析
[意義]
語言文字是有價值、可利用的資源。我國是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語言資源豐富。保護和傳承各民族語言文字,建設開發國家語言資源和文化資源,有利于展示大氣包容、兼收并蓄的國家形象,有利于民族團結、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有利于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先進性,確立并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語]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符號,是社會存在的鏡像。有什么樣的社會現實,語言就會呈現出什么樣的色彩與溫度。類似“小鮮肉”這樣的詞匯,經由互聯網傳播,業已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里。網絡語言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道理亦不復雜:一方面,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人。手機、平板電腦等語言傳播設備已成為生活的必備。另一方面,網民接受新詞且被新詞浸染的速度異常迅速——因為傳統媒體對新詞有篩選和冷卻的過程,而新媒體則原始而粗放得多,更為山呼海嘯、泥沙俱下。
互聯網進入中國20多個年頭了,語言在網絡化進程中,既在承續和揚棄,也在裂變和重生。就像王蒙所說:“老的語言也許沉淀了幾千年,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語言本身也會發生變化。有人適應這種變化,有人討厭這種變化。有些詞流行過一陣就滅亡了,這樣的自生自滅是很正常的。”
[原因分析]
縱觀近幾年的流行語,總有一些只是風靡于某一年度,然后就隨風逝去,很少有真正沉淀下來的,比如“主要看氣質”“斷舍離”“XXX喊你回家吃飯”不勝枚舉,這樣的流行語其實就猶如“快餐文化”一般,來得快去得快,宛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雖偶爾被人提及,但終究少了時代的寓意。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與我們的網民群體強大不無關系,在這個“唯快不破”的時代里,一些流行語的產生充滿了偶然性,比如“藍瘦香菇”,就因為諧音了“難受想哭”,瞬間被網民玩轉于各大網絡空間,但其中的文化積累和營養必然經不起時代的推敲,且缺乏真正的內涵,這樣的流行語難免會在最后隨風而逝;一些流行語則是單純的表達了娛樂性,如“葛優躺”“小目標”“吃瓜群眾”,這類流行語只是反映了當下一種草根的自我嘲諷和自我娛樂精神,缺乏生命的持久力,最后也難免會像流星雨一樣,留下一道軌跡,然后消失在語言的“大千世界”里。雖如此,但這些流行語終究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折射和個體的內心獨白,“以我口說我心”,無論流行語如何興起或者如何消失,它畢竟暗含了一種情感表達,反映了當時社會群體的心理狀態。
參考對策
第一,防止惡俗語言習慣對漢語言文字的侵蝕,是相關部門的責任所在。這里包含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一方面,我們要相信漢語言文字的自凈能力,沒必要風聲鶴唳,要尊重語言文化的汰選規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銳發覺網絡流行語中的“病毒”,并在傳播使用中多些規范意識、規則意識。
第二,要想讓流行語化為“隕石”,長存于世,就必須讓它充滿文化積淀和時代要義。習提出的“蠻拼的”“點贊”,代表了人生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而“工匠精神”折射出了人們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力求完美,“供給側”更是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有的詞語乍一看,或帶有一些政治意味,但老百姓卻喜聞樂見,愿意接受,就說明它是有內涵的,是能在歷史長河中經得起大浪淘沙的。其實,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只要它有語言文化的內核,能夠給人帶來滿滿的正能量,給人以歷久彌新之感,它就定能“月華不謝,清風長存。”
吉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2016年12月18日,一則嚴厲校規在網上流傳。其中“私自離校,要交10000元保證金”、“禁止男女生交往過密,包括不許并行、共餐、互贈禮品、直接交流”等規定引學生熱議。在現實中,類似的奇葩校規,又何止一起?比如濟南平陰一中規定“男女同學平時距離不能小于50厘米”;貴州清鎮養正學校規定學生上廁所需帶“如廁牌”,否則將被記過,班主任將遭罰。
原因分析
[如何看待奇葩校規現象]
首先奇葩校規是學校間惡性競爭的必然結果。在當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下,成績就是硬道理。哪個學校的成績好,誰就能吸引更多生源,進而獲得更多教育資源。好大學的升學名額是相對固定的,這就導致學校之間必然出現惡性競爭。而無限壓榨學生的學習時間的奇葩校規,在短期內確實對提高成績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為獲得好成績,學校會向“校規要成績”,爭相推出奇葩校規。
其次,奇葩校規暗合國人懸梁苦讀的傳統。為了能夠學業有成,很多人甚至不惜程門立雪、頭懸梁、錐刺股。在如此語境下,奇葩校規反而是學校管理嚴格、辦學正規、負責任的象征。甚至學校越是實行軍事化管理,家長越高興、越信任。因此,奇葩校規雖然傷害了學生的權益,但只要對提升應試成績有幫助,家長就不會反對,社會也不會有多大的異議。
最后,奇葩校規也是家長名校情懷的投名狀。幾乎每一個中國家長心中,都隱含著強烈的名校情結。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不斷攀升,以及經濟轉型的客觀因素,大學生畢業率不斷走低,“最難就業季”頻頻出現,家長的名校情懷,越來越重。而學生之間,在學習興趣、探索能力上,畢竟存在差異。為彌補這些差異,滿足家長的名校夢,題海戰術、無限壓榨學生天性和權益的奇葩校規應運而生。
綜合看待與時代違和的奇葩校規的形成,直接原因當然是校方的成績沖動,但其背后也隱含著國人強烈的名校情結和不健康的學習觀念。
[理性看待青年異性交往]
青少年廣泛的異性交往一方面有利于智力上的取長補短。男生邏輯思維強,數理化功課好,而女生在英文、語文等功課上更占上風。通過交往,男女同學均可以從對方那里取長補短,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互相激勵。“異性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參考對策
消滅奇葩校規,不能只拿學校開刀。從長遠看,相關部門更要大力推動教育改革,改變應試教育的競爭模式,校正公眾的不健康的學習觀念和名校情結。另一方面,學校應該教育學生學會如何與異性正常相處,讓其成為每個學生青春期的成長必修課。
同時,校規制定要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把合理的意見吸收進去。還要面向社會征求意見,聽取社會的意見。最后,要經過法務部門過濾,把一些與法律法規相抵觸、與社會公序良俗相違背的條款刪除,或者加以修改,使之符合法律法規精神,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
吉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背景鏈接
媒體揭露,在新藥推向市場之前的試藥環節,存在一條灰色利益鏈。在試藥中介的參與下,試藥者的身份、各種指標數據都可能造假。有業內人士還爆料,藥廠為了新藥成功上市,醫院為了獲得合作經費,存在利益同盟。在試藥數據造假中,藥廠、醫院、中介可能共謀。
原因分析
“是藥三分毒”,藥品的安全性對患者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新藥的研發過程中,必須關注用藥對人體的正負面影響,這也是試藥并統計有關數據的意義所在。試藥數據造假,不光使藥品究竟有沒有療效的論據失真,而且將掩蓋藥品對人體的副作用,危害性無須贅言。在試藥環節造假,可能導致“謀財害命”,嚴重威脅公共安全。
違法行為的泛濫與造假成本的偏低互為因果關系。目前,由于國內沒有建立相應的黑名單制度,使得參與造假的藥品企業、醫療單位和CRO公司未能接到處罰。而沒有作出行政罰款、資格取消等實質性的處理,收益與代價之間沒有可比性。正是這種高收益和零風險的失衡,才導致了造假的沖動日益強烈,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基于此,就很有必要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機制。
參考對策
一要減少藥品的審批數量,并實行分類化管理。效仿國外的經驗,對新藥、仿制藥進行重新的定義,并在審批程序上進行改革。對于新藥采取從嚴從緊,但又給予嚴格的保護。而對仿制藥則實行門檻降低、數量控制的原則,這也是從根本上遏制造假沖動的源頭之策。
二要從嚴進行過程監控。這就要求對藥品的審批,要改變之前的“內部化”到“開放化”的轉變,效仿國外建立臨床試驗登記備案系統,公開臨床試驗項目基本資料供公眾查詢,讓公眾直接參與過程監督,也給了同行監督一個機會,以此擴大技術監督的外延。
三要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戒。在不予批準的、藥企自查申請撤回的藥品注冊申請比例則高達81%的情況下,僅有數家醫院被立案查處,足以看出處罰的力度之輕。因而,當前要在力求放寬準入門檻,讓更多的醫療機構取得試驗資格之外,還要加大對造假違規等行為的懲戒力度,讓相應的獲利者付出代價。比如通過黑名單制度,取消其試驗的資格并作出行政處罰,并加大溯源機制的實施,讓上游的藥企和行政監管人員、臨床監察員都要為此負責。
看過“吉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