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
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一)
一、什么是文章的立意
通俗的說,文章的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則通過文章標題確定是否準確。在文章寫作中你一定要明白你要寫什么,你想表達什么樣的主題思想。在申論寫作中,如果立意不準確,那么不論你寫出來的文章有多精彩,都是偏題作文,直接歸為四類文。所以立意是文章寫作的難點,更是重點,這是大家的共識。而且在文章寫作中,最先開始的就是立意要高,其次才是謀篇造句遣詞。
二、立意需注意的事項
(一)正確、鮮明
立意正確是我們申論寫作的最基本要求,它不僅要能確立材料所反映的主題,同時也要能體現材料所反映所折射出來的生活本質和主流,同時還要求要符合自然發展規律。所謂鮮明,是指所確立的主題能旗幟鮮明地表明觀點,比如總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系也要能清晰的表示出來。
(二)深刻、新穎
深刻是指所確立的主題是能反映材料所表現出來的本質和規律,能揭示事材料包含的深刻思想意義。新穎是指所確立的主題不僅來源于材料,也包括作者對該社會現象有的認識、感受和看法。
(三)積極向上
所謂積極向上是文章符合社會主流思想,符合社會大背景,不存在反黨反社會情況。
三、立意的方法
(一)題干關鍵詞分析
題干關鍵詞法,也就是說在申論寫作中,我們可以從題干的要求中找出關鍵詞,確定出文章的立意,同時也可以分析出文章的總論點。
【示例】題干要求結合“要慢下來,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這句話,聯系實際,寫一篇文章。
【分析】看到這道題時,我們首先會發現“慢”、“自在有為”、“急不得”是這句話里提煉出來的核心關鍵詞,都在強調“慢”字,這個時候所寫文章的立意就需要緊緊圍繞“慢”來展開。標題中一定要見到慢字。立意知道后,自然文章總論點也就跟著出來了,也就是“慢下來,過自在有為的生活”.
(二)題目關系分析法
題目關系分析法,強調的是分析客觀題目,梳理出作文的脈絡,最后確定文章的立意和總論點。
在做客觀題時,材料中的一些重點內容已經被我們作為答案要點梳理清楚了,其實這時候整篇材料的中心思想也就出來了,寫作的文章立意和總論點也隨之出現。例如:
第一題: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的啟示
第二題:目前漢語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漢語文化
第三題:法國保護本國文化方面的做法——對中國文化保護的借鑒
第四題: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講座講解稿重點——社會主義文化
梳理完以上客觀題后,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材料都是在圍繞文化展開,于是就能明顯知道所寫文章必須圍繞“文化”展開,文章立意也就把握清楚了。
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二)
貫徹執行題答題原則
一、根據給定材料作答
很多考生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貫徹執行題就是自己寫一片應用文,所以要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甚至是文采,也可以脫離材料作答。其實這是很大的誤區。貫徹執行題和一般的歸納概括、提出對策、綜合分析一樣,都必須以“材料為王”,材料是作答的核心。行文的內容脈絡依然是根據給定資料,但凡脫離給定資料的作答,即使文采出眾,言語清晰可能也拿不到高分,因為評分原則是采點給分,這一點考生務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考慮身份定位,避免脫離實際
考生在作答應用文寫作這套題目時經常忽視題干中的身份定位,從而導致答題機械化,脫離客觀實際。比如,題干中說“你”是居委會的工作人員,請寫一個關于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的建議書。很多考生就會把材料中的各種對策全部寫出來,其實這道題目有一個很大的“陷井”,那就是“你”的身份,材料中出現的很多對策是不可以用的,因為那些對策與“你”的身份不相符合;或者說那些對策要“轉化”語言表達的方式。例如“加大對養老院的投入力度”,這顯然就不適合了,因為財政投入的主體是政府,因此,考生這時就需要“轉化”口吻,可改成“建議政府加大對養老院的財政投入力度”,這樣就符合“你”作為居委會的身份定位了。
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三)
申論文章寫作高分要求
(一)文章結構要完整
申論文章的寫作結構需要注意完整、勻稱。首先,文章主要分為三大個部分:開頭、分論段、結尾,一般稱之為風頭、豬肚和豹尾。在文章寫作中,三個部分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部分都將被視為結構不完整的文章,直接劃分到四類文中,需要引起各位考生的高度重視;其次文章的分論段之間需要保持一個勻稱的結構,具體體現在字數的均衡上。例如文章一共有三個分論段,每個分論段之間應保持在250——270字為宜。
(二)文章卷面要整潔
申論文章的寫作還需要注重整體卷面的整潔度和字跡的工整度,保證不該丟的分堅決不丟,爭取使自己的文章給考官留下完好的第一印象,充分保障得到較高的分數。
題目:“給定資料4”中提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政策不僅僅是對公民意愿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請你從對這句話引發的思考說開去,寫一篇文章。
【范文】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 —以公共政策建設善治社會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輕民意。傾聽民間的呼聲是古往今來政治賢明的標志。好的公共政策,必定要以尊重民意為前提,以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根本宗旨,不斷推進社會進步、和諧和人民幸福;好的公共政策還需全面體現著人民群眾的理性,能夠提升和改良社會風氣,滋養民眾德性,形成以公共政策推進社會善治的良好局面。
政策當以尊重民意為基,鑄社會善治之廈。好的公共政策不僅要認真傾聽民意,更要深入深刻的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切身訴求和根本利益為第一要義。曾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深刻揭示了政策需要體現民意的必要性,不被人民群眾理解擁護的政策,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方針決策。蘇軾因地制宜治理西湖,結合實際,以人為本的先例向我們完美的詮釋了好政策與民意的深層次含義。故此,好的公共決策,還需自下而上的不斷革新和改進,要能夠成分的挖掘社會各階層民眾的訴求,能夠深刻反映社會客觀事實,能夠抓住改良風氣的契機,能夠融匯貫通民眾呼聲,搭建良性互動平臺,深入民眾,循序漸進,想民所想,思民所思。
政策當釋放民眾理性之泉源,潤社會善治之田。良好的公共政策當充分體現民眾訴求,但急需政策的制定者充分把握民眾理性的合理釋放。唯有正確的、向上的、促進社會發展的訴求,才能使好政策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反之,則會危及社會治理,更甚者使國家、民族帶來危亡之機。讀雅典因民主而亡國感觸頗深,讀商鞅變法強國亦就思索久許,兩者皆為民意而作為,結果卻相差萬里。無論是我國限塑令的推行還是美國養老制度的實施,無不證明有效的社會治理同樣需要理性。故此,隨意的缺乏理性的民意不可取,集中壟斷強制亦不可取,唯有不斷提升民眾理性,轉變社會風氣,釋放政府工作理性才能保障社會善治的質量。
政策當滋養民眾之德性,促社會長足發展。好的公共政策除了充分體現民意,釋放政府和民眾的理性,也不能缺乏民眾素養的培養和社會風氣的建設與改進。好政策就是一種社會風氣,體現的是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家風;也是明禮誠信、遵規守紀的民風;更是兩袖清風、求真務實的官風。古有晉朝炫富糜爛之例作為前車之鑒至今,亦有唐朝整肅離職、以獎代罰之典故,重塑社會良好風氣;今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無不體現著政策中精神文明建設這塊陣地的重要性。唯有以人民群眾作為支撐,形成合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才能使好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實處。
屋漏者,民擊之;水淺者,魚逃之;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好的政策不僅要尊重民意,而且需提升民眾理性,更需要滋養公民德性。如此方能全方位、多角度,釋放各階層理性的力量,營造優良的社會風氣,以公共政策治理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穩步前行。
看過“上海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