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貴州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是家庭和諧的基礎,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孝道是中華民族的精髓,孝文化、感恩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一個“孝”字,不僅形塑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的行為規范,更規范了國家的政治社會治理。從中國的孝文化中汲取正面營養,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充分弘揚孝文化的正能量,有效消除中國經濟社會雙轉型的不和諧因素,是今日提倡孝道,弘揚孝文化的意義之所在。
應該看到,今日的孝道環境出現了重大變化。“父母在,不遠游”“晨昏定省”的古訓,對現代人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孝道。數以千萬計的留守老人,對今日中國孝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未富先老的龐大老齡人口,不可逆轉的老齡化趨勢,為中國當下和未來的孝道規范提出了緊迫的課題。
對于傳統的孝道,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那些指導人們怎樣去做人、辦事、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孝道精義,我們固然要堅守。但是,對于諸如“埋兒奉母”“臥冰求鯉”“嘗糞憂心”之類的不人道、不文明、不科學,使子女付出沉重代價的愚孝,我們自當揚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訓,則與現實的人口控制政策相抵觸。對于傳統孝道,我們該繼承什么,揚棄什么,需要進行全面檢視,甚至是全民大討論,以形成最廣泛的社會共識,取得最大的社會公約數。把形成社會共識的優秀傳統孝道編成全民讀本,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讓傳統孝道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迫在眉睫的急務。
一個更加重要的任務,則是實行制度創新,制定符合現代社會現實,契合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孝道規范。在現代社會,守孝道,行孝道,不能止于公民的個體自覺,還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如何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規章,創造出家中行孝,其樂融融;單位倡孝,盡職盡責;社會有孝,安定和諧的局面,需要凝聚社會各界智慧,動員起最廣泛的社會力量。
倡行孝道,需要有切實的社會保障,以確保老齡人口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既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也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老年人曾經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退出生產領域并成為消費者以后,除了要從制度上保障他們的生活以外,還要確保他們能夠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使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其他人群同步得到提高。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年人的基本權利。把共享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是賦予傳統孝道文化活力的邏輯要求,也是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社會的重要目標。
倡行孝道,還需要領導干部以上率下。“民以吏為師”,既是古訓,也是現實要求。中國官員理政、教化的雙重職責永遠不能忘卻。一個連自己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能指望其勤政為民、報效國家。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不斷有地方將是否孝順父母納入干部考核體系,作為入黨提干的重要條件。這是弘揚孝道文化好的創新之舉。干部帶了頭,就可以號召群眾“向我看齊”,就可以發揮出榜樣的力量。
貴州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向憲法宣誓架起權力“高壓線”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將每年十二月四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
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向憲法宣誓,這在國際上是很多國家的通用做法,而我國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就是要讓國家工作人員,不僅眼里有憲法,心里更要有憲法。憲法宣誓制度的建立,以前之所以未建立,是因為遵守憲法,嚴格按憲法賦予的權限來行使國家公權力,被當成一個國家工作人員的常識,當作一個應該知道的必備條件,但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的憲法意識非常淡薄,常常是眼里有憲法,心里無憲法,濫用權力,以權當法,以權壓法,以權大法,以權弄法。在司法上體現為隨意踐踏公民的人權,從而造成了一些冤假錯案,在行政上,體現為制定和出臺一些違憲的地方法規和制度,不依憲行事的現象屢屢發生。
在依法治國全面升級之際,向憲法宣誓正當其時,讓憲法成為權力的高壓線,把權力關時法治編織好的籠子里,是保障國家正常法律秩序的一個根本舉措,更是法治貫徹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形式必需。
向憲法宣誓,是把憲法落實到每個國家工作人員的心坎上,而不是讓憲法厚厚地束之高閣,落滿塵土,這是一次法治教育洗禮。莊嚴的形式,鄭重的誓言,憲法最高的權威性得以制度上的體現,在宣誓人心中留下莊嚴而又神圣的憲法精神,誓言非同兒戲,法治更攸關國家命運,這是一種警示和約束。憲法宣誓,具有形式與內容雙重含義,做出承諾和履行承諾的嚴肅活動,對宣誓人必將做出追懲機制,一旦宣誓,那就是對人民做出了極其莊嚴的承諾,必將有一套制約國家工作人同履職的制度機制。
向憲法宣誓,這是法治的全面深化改革。與時俱進的靈魂則體現在了一個執政黨理念的嬗變,向憲法宣誓,而不是效忠于某個人,是對國家的忠誠,對法律的忠誠,對人民的忠誠,一個依法治國的方向更加明確,在宣誓就職時,也是為人民服務的新征程。
向憲法宣誓,這是自我革新的蝶變。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法治進程,在中國歷史上向憲法宣誓,這是開天辟地第一次,當封建時代,向皇帝宣誓效忠,最終被孫中山率領國民黨的推翻,然而,實現舊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國民黨,卻向大總統宣誓就職,向領袖相片宣誓就職,最終而迷失方向,不能擔當民族大任,而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最能犧牲的黨,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無不是為了全體人民謀福利,向憲法宣誓也就是向人民宣誓,更好地認識權力來自于人民。
誠然,向憲法宣誓雖是一種形式正義,但其實質是中國共產黨一次執政理念的新飛躍,是不斷自我更新,自我凈化,自我純潔的體現,向憲法宣誓,在形式中,更希望內容和具體操作中一以貫之法治理念,真正讓憲法成為權力的高壓線。
貴州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算算農村公路建設這筆賬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道路交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最近幾年,從機場的改擴建到高鐵網的建立,從城市地下交通到城際高速公路網的密布。在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的道路建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以我的家鄉四川資陽市為例,資陽市地處成渝之間,離國際化大都市成都不到100公里,我家所在的農村離市區不過30公里。就是在這樣一個算是處于中心地帶的地方,在已經是2012年的今天,我們家現在都還不通公路,不要說路面硬化,連基本泥巴公路都沒有通。
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有體制的原因——土地承包到戶后公共事務處于癱瘓狀態;也有農民自身不團結,缺乏發展眼光和公共意識等因素。但是最核心還是我們觀念上對農村公路不重視。
不重視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因素——在農村修公路在經濟上是不劃算的。以修一條單行道的硬化水泥路為例,一公里的成本最少都要20萬左右,十公里就是 200萬。農村的人口分散,花200萬可能只能惠及幾百人甚至幾十人。以現有的生產力計算,這幾十人可能一輩子也無法為國家創造200萬的收益。建高速公路投入雖然大,但是幾年就能夠完全收回成本,并且還能賺錢。
在農村建公路眼睛不能只看著錢,要更多的看到農村公路建設的社會意義甚至政治意義。公路建設能夠減輕群眾的負擔,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增強農民對政府、國家和黨的認同,這些價值是很難甚至無法用經濟利益去衡量的。從歷史角度來說,為農村修公路義不容辭。建國以來,農民交了幾十年的公糧和上交款,國家對農村大部分時候都是索取,很少又付出,現在富裕了,該是我們還賬的時候了。
對農村修路要有長遠眼光,修農村的公路不一定就賺不到錢。公路和農村的發展是設施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把路修好了,可以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原來幾萬的產值可以變成幾十萬,幾百萬。有句俗語叫要想富,先修路。路在富前,歷史和現實經驗都證明,先有發達交通,后又發達的經濟。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我們要有信心!
對于農村公路建設,不僅要修,還要修好。那種路面不足2米寬,今天修了明天補的公路,不僅勞民傷財,還會傷了群眾的心。此外還要維護好公路,農村公路是為農民修的,要避免為了偷逃高速公路上的過路費,占用、破壞農村公路的情況。最后還要用好農村公路,利用公路開公交,搞運輸,促生產把公路經濟社社會價值都發揮到極致。
農村公路建設關鍵是觀念轉變,眼光要放開一點,放長一點,把路修好一點,修多一點,把農村公路建成農民的致富路、幸福路、通向農業現代化的大路!
看過“貴州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