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湖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強調,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王岐山同志也對抓好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提出了明確要求。全面落實黨委主體責任,是進一步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堅強保證。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關乎黨的生死存亡,關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落實黨委主體責任,集中體現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關鍵舉措、推進反腐敗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考驗著各級黨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黨性覺悟、治理能力。我們必須具有高度的理論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勇于責任擔當、敢于動真碰硬,必須真抓常抓、抓緊抓實,在解決問題上下功夫、求實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更加自覺地肩負起重大政治責任,堅定不移地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
山東認真學習領會有關黨委主體責任的講話精神,在努力貫徹落實上下功夫。一是嚴格標準、把好關口,認真選好用好干部,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二是完善措施、認真整改,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持不懈糾正“四風”;三是完善制度、多措并舉,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加強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強化對權力運行的規范和制約;四是積極支持、全力保障,充分發揮紀委職能作用,大力支持紀檢監察機關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五是嚴格要求,以身作則,要求各級黨委主要負責同志管好自己、管好班子、帶好隊伍,一級做給一級看。
也應清醒看到,在落實黨委主體責任方面,我們還存在著差距和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和部門黨組織對主體責任認識不清,落實不力,沒有把黨風廉政建設擺在應有位置,存在形式主義的現象;有的不敢堅持原則,對錯誤思想和作風放任不管,推脫責任;有的在干部問題上搞好惡親疏,當老好人;還有的干部甚至墮落成為腐敗分子。出現上述問題有多種原因,也警示我們:思想認識不到位的情況還存在,不良作風的影響還沒有消除,一些機制制度還需要改進完善。
落實黨委主體責任,首先需要把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納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納入各級黨校教學課程,納入黨員干部培訓計劃,切實把思想統一到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及中央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決策部署上來。其次,加強工作推動,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擺在黨委工作的突出位置,貫穿于改革發展穩定全過程。再次,積極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和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推進紀律檢查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最后,強化工作考核,把落實黨委主體責任情況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形成鮮明工作導向。
說到底,黨委主體責任重在落實。進一步樹立守土有責、勇于擔當的意識,才能把黨風廉政建設牢牢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湖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簡政放權激發活力
簡政放權、轉變職能,是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的必然之舉。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通過政府集中力量解除發展難題,快速沖破改革阻力,形成改革合力,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出現了政府職能越位、錯位、缺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問題,比如行政權力邊界不清、行政權力錯配、行政權力約束較弱等。問題倒逼改革,改革解決問題。從深處著力,實行簡政放權、轉變職能,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簡政放權,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具體舉措。“簡政”,即解決機構職能交叉、政出多門、人浮于事、相互掣肘的現象,解決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不足、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放權”,則是解決對經濟活動審批過多、審批程序復雜、審批周期長效率低的問題,解決政府管了一些不該管的事情、一些該管的事情卻沒管好的問題。
簡政放權,是“做減法”與“做加法”的有機統一,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處理好行政權力的進退問題。譬如,切斷政府干預企業微觀活動這只“手”,是做減法;加強政府公共服務這只“手”,是做加法。二者的有機統一,是政府轉變職能的基礎,是權力配置有序化的過程,也是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力的過程。做好簡政放權的加減法,一方面需要明晰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凡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另一方面需要厘清政府與社會的邊界,把政府包攬的一些社會事務交給社會。
當然,“放權”并不是放任,而是要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督;“放權”更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依法管理。事實上,“放權”對政府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政府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研判、分析和預測,制定出臺合理的規劃、標準、政策和制度,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努力形成與服務型政府相匹配的管理能力。
湖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用關愛溫暖留守兒童的心靈
“父母遠離,關愛不離;父母不在,親情仍在”。“六一”前夕,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啟動“兒童快樂家園建設”計劃,將在中西部地區建立150個“兒童快樂家園”。對留守兒童而言,這不僅是生活的陪伴,更是心靈的慰藉,可說是他們最好的節日禮物。
兒童是花朵,留守兒童卻似乎長在了野地,往往要獨自面對成長中的風風雨雨。父母進城打工,子女因種種原因留守在千里之外。盡管鴻雁傳書、電話溝通、視頻連線能有片刻的團聚感,但終究難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陪伴,哪怕是爭執也顯得如此遙不可及。“事情搞大了,媽媽就回來了”,12歲的四川廣安女孩“放火求愛”的案例,雖屬極端,卻也凸顯留守兒童對親情的強烈渴盼。
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各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主動“補位”,顯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廣東建設“農村兒童友好社區”,提供文化娛樂、家教培訓及心理輔導等關愛服務;重慶墊江推廣“愛心家長”,“把每個留守兒童都當作自己的孩子”;深圳進行“家校合作”,改變父母用物質補償代替情感交流的習慣……種種措施,守護孩子的藍天,也讓家長感受更多暖意。對于家庭,這是情感的補充;對于社會,無疑也有助于裂痕的彌合。
盡管如此,留守兒童的境遇,仍然不容樂觀。據全國婦聯調查,目前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0多萬。這意味著,全國每5名兒童中,就有1名農村留守兒童。他們的背后,是地區之間不平衡、產業分布不均勻的發展狀況,是亟待打破卻仍然堅固的城鄉二元壁壘,是無法滿足更多人的社會公共服務短板。可以說,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家庭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有流動時代、轉型時期、發展路上種種體制機制障礙制造的糾結。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顯示,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就地就近轉移成為新特點”。對于國家發展,這或許意味人口紅利將至拐點;而對于留守孩子,則意味著更多的“親情時間”。推動產業有序的梯度轉移,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家門口打工”成為現實選擇;城鎮化加速前行,推動更多家庭生活切換生活形態,孩子們也能在父母的隔壁擁有一間灑滿燈光的臥室。推動科學發展的各項舉措,也能化成拂過小小花瓣的春風。當前的中國,宏大的政策構架和家庭的離合悲歡,就這樣深深地嵌套在了一起。
“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藍圖,勾畫出億萬人民的未來。“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愿。”這是在去年“六一”前夕,對孩子們說的肺腑之言。相信抓住改革契機,逐步破除制度的弊端,不斷增強發展的力量,在奔向中國夢的路上,一定能讓更多孩子同享雨露陽光、健康快樂成長。
看過“湖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