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山東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震撼人們的心靈,一個是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一個是頭頂燦爛的星空。無論是愛崗敬業,還是誠信友善,或者是團隊協作,無不凸顯出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相形見絀的是,幸福始終滿著缺陷,工作中,有的人消極怠工應付上級,有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的人臨陣退縮畏首畏尾,有的人單打獨斗不懂合作……職業道德,是員工安身立命的通行證,是企業發展壯大的生命線,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壓艙石。青年人如何在工作崗位上,志向遠大創偉業?關鍵在策,在于做好職業道德這篇大文章。
弘揚職業道德,踐行愛崗敬業,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只有在本職崗位上,踏實肯干,高度負責,發光發熱,才能夠釋放個人魅力,實現個人價值,打造核心競爭力,贏得同事認可,獲得領導贊賞,取得群眾支持。唯有認清自己,熱愛崗位,才能夠心系人民,視民如親,搭建連心橋,傳遞正能量好聲音,才能切實為民干實事,謀實利,解實憂。每個人都是平凡的,只有堅守簡單,才能甘于平凡,拒絕平庸。唯有如此,方是弘揚職業道德的題中之意。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踐行職業道德,要堅持不懈、善始善終。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打黑掃惡、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扶危濟困、噓寒問暖,她柔情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終始挽障如云。任長霞的一生,擁有良好職業道德一聲,她是一面鏡子,告訴后人工作崗位,自古華山一條道,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善始善終,方能善做善成。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踐行職業道德,應無私奉獻。如果你是一顆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顆小草,就點綴一抹綠色;如果你是一汪清泉,就滋潤一片土地。一滴水,尚可折射太陽的光輝,一個人應當樹立遠大的夢想。大學生村官張廣秀,拼搏進取,堅守簡單,無私奉獻,因公廢私,堅持先國家后個人,先群眾后自己,時刻常懷愛民之心,常興為民之舉,常行利民之事。基于此,任何走場崗位年輕人,務必要多付出,多努力,少計較,少抱怨。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踐行職業道德,要勤學苦練。工作過程中,只有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勁頭往下使,勤勞努力,艱苦奮斗,刻苦學習,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才會增長個人才干,豐富內涵獨當一面,綻放個人風采。站在歷史的海岸回溯風流人物,不管是十年磨一劍的堅韌,還是字字看來皆是血的辛勞,或者是囊蟲映雪鑿壁偷光的渴望,揭示了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在工作崗位上書寫華美篇章,才能真正仰望星空,接近月亮。
行遠,必先修其近;登高必先修其低。當前,在戮力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唯有每一個人堅守社會分工、各司其責,再乘以十三億的基數,那將是一種難以想象力量。一言以蔽之,踐行職業道德,做到愛崗敬業,整個國家上下一心,凝聚共識,方可攻艱克難。
山東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構建美麗生態城市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諸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跟隨國際形勢,在十三五規劃中“綠色”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中的重要部分。為進一步推進生態城市構建,應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從軌道交通、綠色產業發展等方面努力,讓“綠色”融入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然而,在推進綠色發展的進程中,我國正處于“三期疊加”之時,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存在時滯性。這就要求以“綠色發展”理念節能減排,推動低碳經濟,促進城市建設。
編制規劃綠色生態提升工程,優化城市生活環境。城市建設過程中應以人為主導,在規劃當談及如何優化城市民居環境時,要進一步以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統攬,重點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進城市綠色產業發展,集中化、特色化、多樣化地推進,增花添彩。同時,優化提升產業布局、產業結構和產業效益,實現對生態環境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保護,在綠色低碳循環的道路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美化城市生態環境。
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引導市民綠色出行。當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良性互動之時,如何推動綠色發展?還需從日常出行開始。軌道交通是一種綠色出行方式。按照“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理念,強力推進軌道交通加速成網計劃,同時,配合小街區規制的要求,開行更多的穿行于社區間的公交,進一步打通公交網絡毛細血管,鼓勵更多市民綠色出行。人人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低碳出行綠色生活等方面承擔公民責任,為共同打造綠色發展城市添磚加瓦,規劃出美好藍圖。
“生態似水,發展如舟”,在城市發展建設中還需依靠綠色生態作為有力后盾。只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價值取向,大力強化綠色發展的產業支撐,全面構建綠色發展的空間布局,才能推動城市轉型升級,最終打造生態山水城市。
山東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守望鄉村
鄉村,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一份獨特記憶,支撐著萬里長征創造人類奇跡;鄉村,是沁入遠游子女心靈的一抹情感歸依,詮釋著每年春節中國人口的大遷移。鄉村,之于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發揮著其堅定而深遠的意義。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有了一份抹不去的創傷:環境污染加劇,曾經的天藍地綠了無蹤跡;文化衰落加劇,曾經的小橋流水已成記憶;貧困狀況加劇,曾經的悠然閑適隨風而去。如何讓鄉村回歸它應有之義?還需以“守望”為詞,為“鄉村未來”造句。
守住“鄉村”之根,讓未來有依托。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支持城市發展的政策引導下,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以致于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增多,面對農村繁重的體力勞動,老人、兒童不堪重負,不僅影響身體健康,更讓其生活郁郁寡歡。同時,鄉村文化的衰落,也引起諸多學者的擔憂和焦慮:以民間節日、宗教儀式、戲曲為中心的鄉村傳統生活方式正在消亡;純凈的大自然中勞作和以家庭、家族、鄰里和睦相處為特點的鄉村日常生活形態正在解體;鄉村本土文化資源在鄉村少年成長中正在淡化,這不僅讓農村社會風氣充斥暴力、金錢、賭博、攀比,更讓鄉村少年缺乏精神歸依、靈魂無處安放。因此,要讓鄉村的發展有人才依托、情感依托,還需守住“人文關懷”這一根基。
望清“鄉村”之路,讓未來有方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鏗鏘有力的誓言不是口號,是行動;不是目標,是要求。為踐行誓言,署網村雷雨如此說:基層干部最務實的事情就是讓農民致富。漫步在八都鎮署網村寬闊整潔的村道上,歡聲笑語不絕于耳,有游客的,更有當地村民的。為何笑得如此開懷?正是源于署網村各村干部的共同努力。為讓群眾致富,署網村通過興辦特色農家樂、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不僅增加村民收入,更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讓村民能享受現代、美好生活。署網村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鄉村發展的目標,在于讓人民生活幸福,而,讓人民生活幸福,關鍵在于立足鄉村資源特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這才是鄉村發展的正確方向。
“一個沒有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同樣,一個守不住根脈的鄉村,它的發展也是沒有出路的。實踐證明,只有守住鄉村的人才,才能讓鄉村發展煥發活力;只有守住鄉村的文化,才能讓鄉村發展綻放魅力,這才是“望清”鄉村的前路。守望鄉村,守望幸福;守望幸福,收獲美好藍圖!
看過“山東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