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解析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背景鏈接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成就顯著。然而,躍居世界第二位的經濟總量并未同步帶動人們的幸福感。環顧四周,“忙”“累”普遍,積極情緒占比偏低,焦躁、暴戾引致的悲劇頻發。那么,如何解除幸福人生“密碼”?教育也許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綜合分析
“惑人者無逾利也”。長期以來,“生命效用最大化”被偏解為追逐“收入最大化”。“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2000多年前,老子就有過考量。要知道,親情、友情、健康等“無價”要素決定著個體生命的質量與意義,若是過于逐利,反而忽視了這些“無價”要素,就容易產生一些人生悲劇,比如精英猝死者、淡漠親情者、逐利忘義者……
正如“天氣”需要借助溫度、濕度、風力、氣壓等指標測量,解除幸福人生“密碼”,需要從“感”“知”“行”三重角度入手:
幸福需要“感”。有媒體問,“你幸福嗎?”被問者可能茫然失措,但若改問“你今天的積極情緒和中性情緒占比多嗎?”被問者就易給出答案。積極情緒占比是衡量幸福的基礎指標,提升公眾積極情緒占比是當務之急。
幸福需要“知”。“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人能常樂是功夫,但為樂而樂,過情之后是疲憊。最美不過心安,收入、名望都不能必然保證心安,惟有合道方能心安,方能得真實幸福之道,讓樂持久。
幸福需要“行”。“志行,為也”。行為層面的幸福表現在能積極主動地改善自我、改善他人、改善世界,從而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世界。個體應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和天賦,致力于使幸福的個體性與社會性有效融合。
“知行感”合一的幸福,才會真實持久,立己達人。解除了“幸福密碼”,不幸福的根源也水落石出。人類生命中最珍貴的資源無疑是時間與精力,幸福經濟學認為,個體幸福程度取決于個體配置于收入、名望、人際與健康的時間與精力是否均衡、是否有效。
教育的價值由此彰顯。教育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個人和家庭生活水平,為人生幸福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為人打開幸福的大門。
參考對策
在學校教育中,除了引導學生遵從幸福“感、知、行”的規律,讓學生較早就懂得平衡收入、名望、人際與健康的關系,還應當特別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益與損。為學強調“書破萬卷,路行萬里”“為學日益”,信息占有盡量多;為道則強調“不窺牖,見天道”“為道日損”,信息處理務必至簡。若無至簡,雜亂信息堆積過多,反倒讓人無助、逃避。因此,只有將信息削冗舉要、去偽存真,方能生成有效判斷和決策,讓學無所用的情況盡量減少。
簡與繁。人生路上,很多邏輯完美與現實難題產生碰撞。即使是美聯儲加息這樣的決策,坐擁足夠豐富的理論和模型,也很難變得輕松明確。過于強調某一邏輯,邏輯就會成為羈絆智慧選擇的枷鎖。人生路上法無定法,不管是為學還是為人,都要懂得豁達變通的道理。
專與廣。愛因斯坦有言:“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當下教育重知識傳授,忽視“方法論與獨立思考”“遠大志向與仁愛責任擔當”“過有意義生活”等能力的培養,建議學生“大其心”,廣泛涉獵,增強博采眾長、腳踏實地的自覺。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2016年10月31日,國務院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相關實施細則,促進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會議認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推進政務公開,是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提高行政效能,便利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增強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分析
[意義]
公開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增強政府公信力執行力,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具有重要意義。
政務公開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之舉,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縱深推進,政務公開既是基礎性工作,也是關鍵性工作。同時,也是社會和群眾監督政府的重要手段,政府辦事效率、質量、成效等都可以通過政務公開信息中獲取,哪些做得好、哪些還有待提升,也都可以從中反映出來。
[原因]
公開帶來透明,透明能減少神秘性,增加信任感。正如所言,公開透明就是要給市場一個明確的信號,給各界一個穩定的社會經濟發展預期。一些決策的出臺,一旦與市場溝通不夠,就可能擾亂市場預期。在股市、樓市上,這方面教訓不可謂不多。而從微觀層面說,在土地規劃、拆遷安置、扶貧救災、就業社保等領域,公開是取得信任的一個基本前提。也唯有公開,才能得到公眾的支持與配合,讓政策更好地落地。
從另一個層面看,公開也是一種參與訓練。公開了,公眾就能更好地進行監督。面對一張權力清單,誰都可以條條對照看你能干啥、不能干啥。如果有從決策到執行再到效果的全鏈條公開,公眾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有效、有序地表達訴求,讓政治在健康的軌道上良好運行。托克維爾曾說,如果一個人能參與討論決定修一條通向他家的路,無需解釋他就能發現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理念需要培育、能力需要訓練,而公開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參考對策
政務公開要直面社會熱點,回應民眾關切,特別是對涉及群眾利益、影響市場預期和突發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要敢于披露真相、主動亮明觀點,確保關鍵時刻不失聲、不缺位、不掉鏈。要學會運用全媒體手段和發揮好政府網站的平臺作用,建立健全政務輿情收集、研判、處置及回應機制。
政務公開并非我講你聽的單向傳遞,更需得到民眾的信息反饋與行為響應。要通過構建無障礙、心貼心的政民互動,踐行政府決策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這就需要各級政府以政務公開的誠意,喚起民眾主人翁責任感,不斷拓寬公眾參與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的渠道。期待公眾代表、專家、媒體、利益相關方等列席政府會議,及政務公開效果評估等制度落實,助推政務服務的透明高效和政府公信力的持續攀升。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背景鏈接
2016年10月,環保部發布《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16)》,披露了2015年全國城市聲環境現狀。報告顯示,全國城市聲監測夜間1/4不達標。“這意味著全國1/4城市睡在噪聲里。”海南省生態環保廳污防處調研員王先國認為,盡管近年來關于噪聲投訴比例居高不下,但問題的解決卻十分不易。(10月30日《工人日報》)
綜合分析
[噪音形成原因]
形成這種現狀,原因有三。其一,管理者的噪聲污染意識還不夠強,對各種噪聲污染,還缺乏及時處罰、主動作為意識,讓噪聲污染范圍不斷擴大。
其二,管理者存在一定的粗放思維,還沒有將城市的安靜美、靜態美、生態美,提升到宜居城市的高度,公共精神的高度等。
其三,我們的城市發展和管理一直在外在形象、城市美觀上下功夫,比如修建氣派風光的寬馬路、大廣場等,還沒有將噪聲等小問題、小細節放在心上。
[危害]
影響睡眠質量。研究表明,40~50分貝噪聲就會干擾睡眠。40分貝的突然噪聲可使10%的人驚醒,60分貝則可使70%的人驚醒。當連續噪聲達到70分貝時,會對50%人的睡眠產生影響。
損傷聽覺器官。在強噪聲環境下,人會感到刺耳難受、疼痛、聽力下降、耳鳴,甚至引起不能復原的器質性病變,即噪聲性耳聾。
引起心血管疾病。噪聲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不僅使大腦皮層功能受到抑制,出現頭疼腦脹、記憶力減退等癥狀,還會使交感神經緊張,從而出現心跳加快、心律不齊,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存在問題]
其一,民眾投訴無門。噪聲污染的種類繁雜,工商、城管、公安機關等部門對于噪音的管理權限分工并不明確。
其二,執法難度大。盡管按照我國的城市環境噪聲標準,居民區一般為白天55分貝、夜間45分貝,對各類車輛出廠行駛噪聲也有相關限制標準,但相關部門對于交通、裝修等噪聲的取證、處罰難度很大。
其三,城市規劃不充分、不合理,噪聲防范措施、降噪技術不夠,以及社會道德等因素更使得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參考對策
其一,管理者的管理和立法需要也應該隨著公民發展需要、城市發展需要以及現代化需要而進行及時調整,讓管理措施得到法治化、現代化、信息化的更新。比如上海市出臺的《上海市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辦法》,明確了公園等公共場所噪聲、住宅小區裝修噪聲等噪聲污染認定標準以及相關處罰問題。讓管理措施跟進時代和城市發展需要。
其二,當下,噪聲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聲音傳播,而成為了一種公共災害、健康隱患。要樹立必要的噪聲災害意識,杜絕災害隱患,為社會提供更多健康、安全和溫暖的公共品。
其三,更是對城市發展的本位追求,城市發展在注重外在效應、地標形象的同時,更應在品質和內涵以及小細節上下功夫,讓綠色情結、詩情畫意、綠草茵茵、優雅幽靜等得到更多實事求是的落實,讓我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美。
看過“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