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解析
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作為四川第一個明確宣布有償搜救制度的景區,亞丁景區方面表示,兩年來,該制度一直讓景區背負不小壓力。10月6日,山東籍男子石某跟著團隊從木里違規穿越至亞丁,出現嚴重高原反應,同伴向景區求助。然而,在了解景區有償搜救制度相關條款后,他們并未選擇有償搜救,又與景區派出所取得聯系,隨后景區派出所等組成搜救隊伍前往事發地搜救。但找到穿越團隊時,石某已因高原反應嚴重,疑似引發并發癥離世。(10月10日《成都商報》)。
綜合分析
對于“有償搜救”這個新鮮事物,輿論的態度往往是復雜甚至矛盾的。一方面,當有“驢友”違規探險被救助時,輿論往往呼吁由驢友為自己的任性買單,而不是讓景區或公共財政負擔救援費用;另一方面,當有“驢友”因為費用問題放棄“有償搜救”、沒有得到及時救助時,景區又難免面臨“見死不救”的道德指責。
其實,“有償搜救”不是見死不救,反而是給“驢友”增加了一個選項:是選擇搜救效果一般的免費公共服務,還是選擇更熟悉景區地形、更具有救援經驗、效率更高的“有償搜救”。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償搜救”不應該承受道德壓力,選擇權在“驢友”手中,一切都取決于“驢友”自身的風險評估與利益考量。
“有償搜救”的真正目的也不是牟利,而是通過收費提高“驢友”的違規成本,起到震懾、警示作用,進而減少景區事故的發生。事實上,從亞丁景區的實踐來看,實施“有償搜救”兩年來,違規穿越減少一半以上,這正是“有償搜救”作用的體現。同時,一定程度的市場化、合理的成本分攤,也讓搜救更專業,大大提高搜救成功率;反之,如果救援成本完全由景區承擔,難免會降低景區參與救援的積極性。
因此,“有償搜救”是大勢所趨。從長遠來看,本身就違反景區規定,又想免費獲得高質量的救援服務,這種選項在任何景區都是不應該存在的。
對策措施
一是旅游監管部門要對景區“有償搜救”收費標準加強指導、監督,避免景區獅子大開口。
二是在部分事故多發景區加強“驢友”探險備案制度,對“驢友”探險活動進行指導,并對救援行為提前進行契約確認。只有加強實用性、操作規范化,“有償搜救”才能獲得更多價值認同。
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2016年10月,國家郵政局發布《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按照平均每票快件使用1米長膠帶來計算,2015年全國快遞業使用的膠帶總長度為169.85億米,可繞地球赤道425圈。根據報告,目前膠帶、包裝箱、編織袋等七大類包裝物的回收與再利用情況并不理想。(10月24日《人民日報》)
綜合分析
[綠色快遞的意義]
在講究效率、追求精準的現代社會,快遞滿足了人們的利益訴求。從最初的快捷、無損耗地將快遞物品運送給消費者,再到防范消費者的信息泄露,再到包裝物是否環保,快遞行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公眾對其評價標準也在不斷提高。而方興未艾的快遞行業,既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也帶來了包裝物回收與再利用的現實問題。在環境保護越來越受重視的當下,快遞包裝物也不能“野蠻生長”。
“綠色快遞”的初衷,就在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快遞行業。這不僅有助于節約資源,也有助于環境保護,追求的是一種公共的價值理性,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
在發展的語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資源應該被如何利用,通常取決于哪種利用方式更有效率;只不過,在效率或者利益最大化的背后,往往是環境資源的巨大損傷。快遞行業在享受利益蛋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包裝物對環境的破壞;“綠色快遞”不僅彰顯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能節約企業的成本——“綠色快遞”要求快遞行業要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專業化運營轉變,實現快遞行業的流程再造。
對策措施
綠色快遞”重點要解決普遍性問題。
首先應該從技術上突破和創新,讓包裝材料更環保,減少難以降解回收的塑料包裝,增加易于循環利用的環保包裝。比如用于防震的氣泡塑料袋,國外已有廠家生產出更易回收處理的紙球,其原料為廢棄紙張,經過簡單加工后成為球狀,在具備防震、重復使用功能的同時又可回收處理。
其次,需要作為最終環節的消費者的配合。對消費者的環保觀念,可以從多個方面探索建立靈活的激勵機制。比如,有快遞公司就試行用戶上繳10件快遞包裝,免費為其寄一件快件。針對上門回收可能會增加成本的情況,不妨在驛站旁設立自助回收點,鼓勵消費者取件后當場處理包裝箱;或是建立包裝箱自助取用點,方便其循環利用。總之,只有從源頭讓包裝材料更環保,從終端上促進其回收利用,快遞才能逐漸“綠色”起來。
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一家企業竟然把環境自動監測儀的探頭放在礦泉水瓶子里,得出了一張“漂亮”的污染物處理記錄表。治理造假的秘密被揭開后,該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也因涉嫌偽造監測數據被移送公安機關。環保部近日發布的環境違法案件的相關信息顯示,2016年年1至8月,全國各級環境執法機構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犯罪的案件1172起,同比上升14%。環保部今天還披露了多起企業造假的細節。(10月19日 《中國青年報》)。
綜合分析
[原因分析]
縱觀環境數據的造假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很多地方要求企業安裝運行在線監控,但設備的采購運行費用卻要企業自理,導致企業采購質量低的設備,造成數據不準或經常發生罷工等。
二是,雖然各地要求在線設備第三方運營,而運行費用也要企業自掏腰包,導致企業與在線設備運營方沆瀣一氣造假的現象屢見不鮮。
三是,環保部門監督性監測存在周期過長和監督真空,給企業造假留有可鉆的空子。
四是,對數據造假企業處罰不嚴。
[影響]
理企業污水排放,是企業的應有之責,也是環境保護部門的法定之責。然而,生產企業將污水監測管路放在純凈的礦泉水中,一張“漂亮”的污水治理監測表單,透露出的是企業在治理污染方面的枉費心機,更反映出環境治理任重道遠。
一些企業囿于眼前小利,在治理污染上并不積極,反而耍起小聰明,或者對監測數據造假,或者私自在排污監控網管上做手腳,對付環保部門的污染治理,雖然一時省下了治污費用,但卻無形中重蹈了污染型低端發展的老路子。
當前,正處于治理污染的爬坡攻堅期,污水治理、空氣治理本就困難重重,倘若企業不主動減排,甚至還出現數據造假,這對企業而言,難以實現綠色發展、難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甚至還可能頻發環境污染,最終也難逃嚴格治理的法眼,甚至會加大治污成本。
對策措施
第一,對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違法行為,必須嚴格按照新《環保法》的規定,除了加大、加重對企業罰款和對責任人行政拘留外,對性質嚴重,或造成重大環保事故的,還要追究企業責任人法律責任。
第二,環保部門在加大監督執法頻率的同時,還要聯合公安部門,借助公安部門的網絡技術優勢,及時發現企業的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行為,并進行查處和打擊。
第三,一經發現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及運維企業參與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除承擔連帶責任和追究法律責任外,還要將相關機構或企業,以及涉及人員列入黑名單,并禁止其參與環境監測服務或政府委托項目。
第四,在采購環境監測服務或在建立在線監測系統時,監測儀器設備必須具備防止修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功能。
看過“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