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2017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生命線,關系生死存亡。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能否持久?執政基礎能否穩固?根本點就在于:黨是否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作風。
長期以來,部分黨員干部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四風”問題,這些弊端腐蝕了黨員的黨性宗旨,割裂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侵害了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它們猶如中國健康軀體上的病毒,如不對癥下藥、直達病灶,黨組織就會腐爛,黨就會走進歷史和現實的死胡同。因此,我們要堅決轉變工作作風,塑造“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性標桿。
堅決轉變作風,領導干部率先垂范是出發點。羊群行動靠頭羊,作風轉變靠干部。領導干部就是轉變工作作風的領頭羊,他們的言行舉止能帶動工作人員令行禁止、能引領人民群眾所思所想、能營造經濟社會良好風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確立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宗旨作風,贏了歷史和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黨中央,始終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的態度和信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今天,強調反“四風”,實施“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真正把作風建設落到實處,為黨的執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決轉變作風,深入貫徹群眾路線是切入點。堅持走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的必然要求,是不斷深化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論斷,是不斷應對化解國際國內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轉變作風就是要牢牢牽住群眾路線這個牛鼻子,才能出實招、見實效、得實惠。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一年多來,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腳上沾滿泥土、心中裝滿百姓,解民生之憂、謀民生之利,把黨的服務理念、惠民政策深入到最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為人民群眾交出了一份滿意的作風考卷。
堅決轉變作風,注重惠民改善民生是落腳點。指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也說:“要以人民群眾改善民生的呼聲倒逼改革。”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我們簡政放權,從中央到地方簡化辦事流程、縮減審批事項達上千項,激活了廣大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們擺脫“官本位”、“官老爺”的弊病陋習,不斷解除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住房難、養老難等一系列民生問題……這些看的見的作風轉變,就像旭日暖陽照進每個人的生活,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果說我們部分領導干部作風是“雄關漫道真如鐵”,那么今天的作風建設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作風問題不是涉及一人一地的小問題,是關乎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大問題,更是關乎國家發展、民族危亡的大課題。我們要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善始善終、善做善成;洗洗澡、照鏡子、正衣冠,讓作風轉變直道加速、蔚然成風,不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重托。
2017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全面健身與體育設施建設
既鍛煉體魄,又能在交流中增進感情,體育鍛煉的“魅力值”正在不斷攀升。但是只有當更多的體育場地進入“全民健身”模式,公眾每一份激情、每一滴汗水,才能找到釋放與揮灑的合適空間。
增加體育公共服務設施的呼聲,首先來自公眾的健康需求。目前,一些地方的大型體育場館,與公眾真正的使用需求存在脫節,在高維護成本的現實面前,運營常常會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而中小型、社區型健身場館,因為總體數量少、消費價格不菲,遠遠無法滿足民眾需要。至于30多萬個小型室外體育場地,在部分城市甚至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
推動全民健身的普及和體育產業的發展,是增進民生福祉,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必要之舉。是保障公民權益、改善民生的必然選擇。可以說,體育場地供給的結構性失衡,是制約公眾將鍛煉計劃轉化為行動的重要客觀因素。
近年來,國家體育部門多次督促各級政府提供公共體育服務,各地政府也逐漸把全民健身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但是體育事業的改革,需要盤活資源存量,做好增量文章,打通影響產業發展的“腸梗阻”。 唯有繼續加強部門間的協同配合,為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搭建好服務平臺,切實解決好場地不足,設施、服務配套跟不上需求等問題,城鄉居民體育鍛煉的參與度才有可能“水漲船高”。國家應當扮演好“普惠”的角色,從根本上轉變體育投入的方向,讓人民享受到體育事業發展的利好。
國民的健康,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體育運動則是實現健康的最有效投資。從現在起,相關單位主動“干”起來,老百姓主動“練”起來,全民健身蓬勃發展,國民身體素質不斷提高的愿景,必能早日成為我們深以為傲的“幸福資本”,工作、生活的“動力之源”。
2017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受得委屈,可養格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年這封被稱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漣漪。身邊不時有年輕人,甚至剛剛工作不久,也貿然來個 “華麗轉身”——辭職走人。然而,當我們拿起現實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那些具體的“離去”,就會發現不少年輕人的離職,只因受不了一時的小委屈,理想與情懷只是被作為逃避的華美掩飾罷了。
的確,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委屈,有的人選擇的不是面對,而是逃避。問題是,世上還有不受一丁點委屈的人生嗎?還有一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嗎?設若每受委屈而躲避,則人生將無處可逃。在一定意義上說,受不得委屈,也就難有“詩和遠方”。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糾纏。在文學寫作中有一種說法叫“古老的敵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順,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將很難創作出真正傳世的 偉大作品。正如寫就《紅樓夢》的曹雪芹,陷于困頓淪落之間,依然堅持“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最終貢獻出這樣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說,正是生前“生于繁華, 終于淪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終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對于普通人來說,雖不會遭遇曹翁那種盛衰逆轉式的極端命運,但日常生活從來就是制造各種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雜、款式眾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認可,隱忍之后換不來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納,默默付出沒有成果……并且生活對之一律解釋欠奉。在一定意義上說,面對委屈,選擇什么樣的態度,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蓋因其胸懷襟度得以被委屈撐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處其微,實因格局不夠而被委屈撐破。
作家海明威寫道:“一個人生來并不是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人生在世,確然需要這么一點精氣神。面對委屈、挫折、困境,不是 選擇逃避,而是以勇敢與微笑去面對;不是選擇認命與沉淪,而是不屈沉著以進取。換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隨形的種種難關,唯有認認真真去過好每一關,我們才能脫胎換骨,不斷抵達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處過不了這一關,就別想在生活的別處能過好這一關。
一定程度上,面對委屈的姿態,就是一個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態;對委屈的消化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看世界”的襟度。100多年前,曾國藩求學衡陽,同舍 一名楊姓同窗,家中有權有勢,讀書時就對他百般刁難。曾中舉后,他更是大發雷霆,責難曾的書案搶了他的好風水。當大家紛紛為曾不平時,曾卻勸解眾人,不要為這點小事再與之爭論。可以說,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作家史鐵生曾言:“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正是現實世界的不完美,呼喚著我們用人性的完美去鑄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看過“2017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