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從基層出發,放低從業“姿態”。基層是鍛煉青年人最好的“熔爐”,能夠鍛煉我們的意志,讓我們更加剛強;能夠凝聚我們的力量,讓我們更能奮進;能夠實現我們的價值,讓我們更加優越。小崗村的沈浩扎根基層,砥礪奉獻,將基層作為人生的事業堅守下去,我們新一代年輕人更應該秉承先進人物的精神,放低從業姿態,切勿好高騖遠,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因此在擇業時應該拓寬就業渠道,放眼基層工作,將基層工作作為一項事業去堅持、努力、奮斗,在基層工作時要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切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做到眼往下看、腳往下走、勁往下使,真正的做好基層工作。
從崗位出發,創造就業“業績”。平凡的崗位依然可以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最美司機吳斌在平凡中詮釋了何為安全“責任”,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平凡中演繹了何為師者 “奉獻”,最美警衛戰士高鐵成在平凡中塑造了何為保衛“義務”,他們都在平凡的崗位上找到了人生的定位,讓自己的人生閃光,因此作為新一代的青年人應該真正的從崗位責任出發,要明確崗位責任,將崗位責任與人生信念相結合,將奉獻、責任、善良的人生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崗位中,只有這樣才能在平凡中發現閃光點,更加明確責任與義務,在平凡中演繹不平凡的人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對于大學畢業生,尤其如此。十年寒窗苦讀,親人殷切期盼,如果畢業換來的是失業,讓人情何以堪。對于大學生來說,實現就業是一生幸福的起點,因此真正的化解就業問題還需要從扭轉就業觀念就要找準擇業“坐標”、放低就業“姿態”,創造就業“業績”,才能夠讓就業不再是難題。
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 龍袞九章但摯一領
——城鎮化建設要牢牢抓住“以人為本”這一關鍵
近三十多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一路高歌猛進,為我們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然而,在這輝煌成就的背后,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城市病、貧民窟、空心化等一系列難題漸次凸顯,敲響了時代的警鐘。反思這一現狀,根源在于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一味追求速度,忽視了人的基本需求,沒有做到以人為本。故此,堅持以人為本,成為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加快戶改是前提。截止到2013年,雖然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53.7%,但戶籍城鎮化水平僅為36.7%左右。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農業轉移人口長期定居在城市,卻并不具備城市的戶籍。正是由于這尷尬的處境,使得這一部分流動人口無法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淪為城市邊緣化的群體。正因為此,高屋建瓴地指出,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差別化的落戶政策,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化居民共享城市現代文明。只有以戶籍為保障,才能真正讓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地生根。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保障就業是關鍵。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只有充分保障城鎮居民的充分就業,才能確保他們的生活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進而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為此,政府一方面要穩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提高農民工的職業素養,使農民工掌握一技之長;另一方面,要加大勞動法的貫徹落實力度,用法律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權,讓廣大農民工工作得放心,工作得順心。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完善公共服務是保障。福建晉江市是一座100多萬外來人口的大城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公共服務建設不足,群眾科技、文化、醫療、衛生、交通等基本公共需求得不到滿足,使得一些優秀的科技和企業管理人才、技術工人棄晉江而去。由此可見,公共服務水平是群眾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業宜居宜家的基本標準之一,是檢驗城鎮化是否做到以人為本的一塊試金石。故此,政府要提高重視程度,把公共服務水平做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與此同時,全面規劃,加大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公共事業,滿足廣大居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體現以人為本。
千條萬條,不落實就白條;千難萬難,善抓落實就不難。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要堅持落實落實再落實。一方面,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就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解決城鎮居民的生存和發展之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提升城鎮化建設水平。
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齊心協力為留守兒童織就一張“安全網”
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兒童“祖國的花朵”普遍面臨著“爸爸媽媽去哪兒了”的困惑,缺乏監護和關愛,很多留守兒童身體羸弱、性格孤僻、學業荒廢。這些難題刻不容緩,戕害著新生代的健康成長,阻礙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壓縮著未來中國的發展空間。加強對留守兒童權益的保護,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探索多方協作的留守兒童權益保護機制。
家庭情感是解除農村留守兒童的基礎。羅曼羅蘭曾說過:“誰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陰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組織中的星云,方在醞釀的宇宙?!苯∪行У募彝ソ逃龑σ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工業化城市化的浪潮拍打著鄉村封閉的堤壩,年輕力壯的農民帶著新生的憧憬背井離鄉去尋找謀生的天地和致富的機會,把鄉村的陰影留給了孱弱的孩兒,千百年來看似堅固的家庭開始松了鐵箍散了框架。撕裂的是家庭,流血的是親情,疼痛的是心靈。進城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溝通,讓孩子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讓生活有“奔頭”!
學校教育是解除農村留守兒童的關鍵。傳統文化流逝破敗的背景之下,學校教育是農村文化的重要陣地。教育好留守兒童,這不僅需要從物質上給予他們一定關懷,還需要大量熱愛學生、樂于奉獻的良師從精神上給他們予引導。當前,雖然鄉村教師在工作日勤勤懇懇,答疑解惑,見證孩子的點滴進步。但是在周末、節假日,留守家庭的老人無暇顧及孩子,放任孩子,再加上兒童普遍對網絡游戲迷戀,但是留守孩子心理問題就又反復出現。以趣味性的文化活動調動學生自主性,提升學生的素養,依托學校的平臺,讓孩子們共同成長!
城鄉一體化是解除農村留守兒童謎題的根本。農村“三留守”問題本質上是人口的城鎮化不到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跨區域的、離土離鄉的轉移;只身在外的青壯年難以在工作地妥善解決住房、子女就業問題,客觀上成農村留守兒童,在監護人缺失的情況下,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偏差在所難免。因此,一方面,政府必須盡快改革與戶籍相關聯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各種制度,減少農民進城的“遷移成本”,同時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設施,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
農村是有價值的,農民是有尊嚴的,農業是有前途的。關愛留守兒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是一項艱難而長久的事業,希望家庭作為一個溫馨的情感港灣、學校作為一個熱情的成長平臺,政府作為一個博大的保護傘;三者協力以實際行動來關懷留守兒童。
看過“北京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