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江蘇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2017江蘇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慣例”是什么?它指的是慣有的做法、行為、態度。從詞性上來說,這是一個中性詞,沒有褒貶之分,甚至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衍生發展了不少的好慣例:艱苦樸素、誠實守信、樂于助人……然而,近年來,慣例卻被許多別有用心者所用,成為了奢靡享樂、欺壓百姓、貪污受賄、罔顧職責的“擋箭牌”。這股歪風邪氣,如不及時根治,將會進一步腐蝕黨員干部隊伍,威脅政府執政能力建設,導致群眾權益受損。因此,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嚴抓作風建設的號召,對不該有的“慣例”零容忍,及時為慣例正名,樹立正面積極向上之“例”,破“慣例”、樹“正例”,重揚清風正氣。
“慣例”是迷藥,它能擾亂人的心智,讓部分領導干部對違法違規的行為視而不見,揣著明白裝糊涂;“慣例”是毒藥,它能腐蝕人的本心,造成官德淪喪、底線全無。當“慣例”漸漸成為了諸多領導干部做事的“不二準則”,成為了許多人違法犯罪的“正當理由”,我們應當警醒:“慣例”已經嚴重觸及到到黨員干部的決不能觸及的“高壓線”,破除“慣例”,樹立“正例”已經迫在眉睫。
“破例”關鍵在“破利”。所有不正當“慣例”的背后都是不正當利益在作怪。年底不立案、公款吃喝、甚至是一些不符合當前形勢的舊有的工作方式都是所謂的“慣例”。因為一己私欲,損害公共利益,破壞法規秩序,妄圖依靠手中權力,以權謀私,這是脫離人民群眾,違背工作宗旨的表現,這樣的行為必須革除。然而,有些人認為消極怠工、慵懶散漫、因循守舊、得過且過就不算是“慣例”,其實這也是“慣例”,也是因為私欲,慵懶散漫就是私欲,得過且過也是私欲,這樣的慣例更為可怕,常常被忽視,卻往往是導致違法犯罪的導火索,這就是慢性毒藥。因此,各級領導干部作為人民利益和社會公平的守護者,必須破除私欲,加強作風建設,明確為官底線,執政為民。
“破例”還需“樹例”。破除利益藩籬固然是破除“慣例”的關鍵,然而,更難的在于“樹例”。當年毛澤東同志身體力行領導人“不做壽”的規矩,甚至把它寫進黨的文獻,然而,近年來部分領導干部的做法卻與之大相徑庭,不僅大張旗鼓大肆操辦各種筵席,甚至還借機斂財送禮,成為了新的不當“慣例”。在這樣的歪風邪氣面前,我們只有揚起一股清風正氣,方能給各級領導干部樹立起好的榜樣。同志最近在紀念胡耀邦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上號召各級領導干部要學習胡耀邦同志心在人民利歸天下的為民情懷。這就是典型的樹立正面案例的做法,我們要多發現、多倡導,讓清風正氣常常縈繞干部頭頂的那片天空之上。
曾經指出: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老百姓的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堅守底線,不循“慣例”,大膽“破例”,以百姓利益和社會法規為唯一堅守之“例”,重揚社會清風正氣。
2017江蘇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企業家要處理好四個關系
經濟問題是當今時代的重要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第一責任人就是企業家群體,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個擔當,既為自己成長創造價值,也為社會進步創造價值。
如今,任何一次經濟的變革,都可能影響成千上萬的家庭。在我看來,中國的企業家要處理好四個關系。
第一是與錢的關系。剛開始創業時,大家都是為了活下來,但是跨過了這個階段后,我們就要看清楚錢的本質,它是資源,是完善社會、讓社會穩定的資源。企業家就應該討論錢以外的事情,比如如何讓自己的企業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所以我覺得企業家在做重大決定時,應該考慮道德、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擔當。
第二是與政府的關系。我提出“四個不”,不行賄、不欠薪、不逃稅、不侵權。不管大家承不承認,在當今社會,企業家、商人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與世界的關系。全球化絕不意味著在國外開幾個工廠,我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是融入全球,參與全球,為當地創造價值,在當地成為真正能夠受人尊重的企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的經濟群體,中國企業家應該問的是如何擔當世界經濟的發展,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不僅在國內贏得尊重,也在世界上贏得尊重。
第四是處理好過去跟未來的關系。我認為,經濟從來沒好過,都是靠大家努力奮斗而來;經濟也從來沒壞過,只是你怎么看待形勢。經濟好的時候有差企業,經濟不好的時候也有好企業。沒有中國經濟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們不可能有今天,所以對昨天我們永遠要有感恩之心,同時也要對今天充滿珍惜,對未來充滿敬畏。
當今社會,經濟問題已經是一個重要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第一責任人就是企業家群體,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個擔當,既為自己成長創造價值,也為社會進步創造價值。
2017江蘇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齊心協力為留守兒童織就一張“安全網”
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兒童“祖國的花朵”普遍面臨著“爸爸媽媽去哪兒了”的困惑,缺乏監護和關愛,很多留守兒童身體羸弱、性格孤僻、學業荒廢。這些難題刻不容緩,戕害著新生代的健康成長,阻礙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壓縮著未來中國的發展空間。加強對留守兒童權益的保護,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探索多方協作的留守兒童權益保護機制。
家庭情感是解除農村留守兒童的基礎。羅曼羅蘭曾說過:“誰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陰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組織中的星云,方在醞釀的宇宙。”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工業化城市化的浪潮拍打著鄉村封閉的堤壩,年輕力壯的農民帶著新生的憧憬背井離鄉去尋找謀生的天地和致富的機會,把鄉村的陰影留給了孱弱的孩兒,千百年來看似堅固的家庭開始松了鐵箍散了框架。撕裂的是家庭,流血的是親情,疼痛的是心靈。進城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溝通,讓孩子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讓生活有“奔頭”!
學校教育是解除農村留守兒童的關鍵。傳統文化流逝破敗的背景之下,學校教育是農村文化的重要陣地。教育好留守兒童,這不僅需要從物質上給予他們一定關懷,還需要大量熱愛學生、樂于奉獻的良師從精神上給他們予引導。當前,雖然鄉村教師在工作日勤勤懇懇,答疑解惑,見證孩子的點滴進步。但是在周末、節假日,留守家庭的老人無暇顧及孩子,放任孩子,再加上兒童普遍對網絡游戲迷戀,但是留守孩子心理問題就又反復出現。以趣味性的文化活動調動學生自主性,提升學生的素養,依托學校的平臺,讓孩子們共同成長!
城鄉一體化是解除農村留守兒童謎題的根本。農村“三留守”問題本質上是人口的城鎮化不到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跨區域的、離土離鄉的轉移;只身在外的青壯年難以在工作地妥善解決住房、子女就業問題,客觀上成農村留守兒童,在監護人缺失的情況下,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偏差在所難免。因此,一方面,政府必須盡快改革與戶籍相關聯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各種制度,減少農民進城的“遷移成本”,同時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設施,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
農村是有價值的,農民是有尊嚴的,農業是有前途的。關愛留守兒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是一項艱難而長久的事業,希望家庭作為一個溫馨的情感港灣、學校作為一個熱情的成長平臺,政府作為一個博大的保護傘;三者協力以實際行動來關懷留守兒童。
看過“2017江蘇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