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
廣東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一):鄉村究竟在發生什么
【背景鏈接】
中國的鄉村要追上發達國家,至少還要50到100年。如此嚴峻的現實,以“孔雀女要不要嫁鳳凰男”這樣的議題呈現,證明它已經讓包括城里青年在內的大多數人感到疼痛,確實到了必須痛下決心予以解決的時刻。
春節期間,熱度僅次于春晚的,大約就是那個所謂“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的話題了。一則本來屬于個人私域的小事,卻因為準確戳中了城鄉差距這個社會痛點,又借助微博、微信的發散傳播,竟瞬間引爆網絡。那幾盆黑乎乎的土菜組成的鄉村家宴,以一種格外具象的方式,把城鄉之間的差距和鴻溝,呈現在公眾面前。而在批評、吐槽,或同情、理解之余,也有更多的人紛紛曬出自己的回鄉經歷,讓這個意外成為公共事件的議題,逐漸變得豐富和厚重起來。
其實,這個話題的引爆或許意外,但對這一議題的關注,卻早已開始預熱。春節之前,一篇名為《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 村圖景》的帖子,就已經在網上熱傳,并引發持續的議論,以往大多以詩意想象勾勒而成的“鄉村圖景”,在一個個具體情境下,顯露出本來的嚴酷本相。
再往前一些,去年春節期間,一篇名為《一位博士生的春節返鄉筆記:看滄海桑田,看人情冷暖》的網帖,就曾被高度關注。而那本兼具文學和學術色彩的《中國在梁莊》,更是早在2010年,就把鄉村現狀這個議題,擺到公眾面前。
那么,鄉村究竟在發生什么?那些可能一輩子都不曾踏足鄉村,卻不斷發帖議論的85后、90后們,究竟在關注著什么?或者,透過電腦和手機屏幕,他們究竟能看到些什么?
對于一個關注新聞的人而言,透過既往媒體的轉述,已經可以勾勒出當下“鄉村圖景”的大致輪廓。比如,隨著青壯年的進城打工,“空心化”成為大多數鄉村最醒目的外在圖景,老人、婦女、兒童組成的殘缺家庭,與同樣殘破的村舍一道,描畫出鄉村的殘缺和破敗。而在這外在的圖景之下,則是傳統鄉村社會結構和倫理秩序的逐漸坍塌。老無所養、少無所教,很容易把人們的不滿乃至憤怒,引向那些遠赴城市尋求出路,卻對上不盡孝道、對下未盡養育之責的青壯年們。但是,這些身兼子女和父母雙重身份的打工者們,又何嘗不是在城鄉之間的奔波和擠壓之中,盡著最大的努力艱難求生?
當然,這個被媒體資訊勾勒出的普遍圖景,一定遮蔽了許多豐富的生活本相和不同地區及個體之間的差異,比如,如果那位上海姑娘去的不是江西而是江浙富裕地區的農村,看到的或許就不是破敗的房舍,而是連片的帶著同樣尖頂的別墅式新居。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30多年的經濟發展歷程,就是一個逐漸完成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農村勞動人口向城市、向工業部門流動,是一個必然而自發的過程,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攔。而必須檢討的是,當經濟發展的進程自發地從鄉村汲取著勞動力這個最寶貴的“血液”時,公共政策是否對這個自發進程給予了必要的修正和補償?抑或反而以政策這個有形之手,加速、加重了鄉村的“失血”過程?比如,戶籍制度阻礙了進城務工農民的合家遷徙,卻不得不把老人和孩子留在無人照料的鄉村,成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抑或由于土地制度的限制,鄉村土地的潛在價值無法變現,使得農民無法以土地收益作為第一筆資本,以實現由農民向市民身份的真正轉變,卻不得不在荒蕪的家園與不可企及的城市之間糾結彷徨。
??吹匠鰢鴼w來的中國游客發出這樣的感慨:看中國的城市,發達程度已經不輸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但中國的鄉村要追上發達國家,至少還要50到100年。如此嚴峻的現實,以“孔雀女要不要嫁鳳凰男”這樣的議題呈現,證明它已經讓包括城里青年在內的大多數人感到疼痛,確實到了必須痛下決心予以解決的時刻。
廣東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二):“哈爾濱天價魚”明碼標價不代表無欺詐
【背景鏈接】
去年“十一”鬧得沸沸揚揚的“青島大蝦門”,疑似出了姐妹篇——“哈爾濱天價魚”。江蘇游客陳先生稱,大年初二被導游帶進了哈爾濱某景點附近的一家餐廳,結果發現魚的價格只有398元(鰉魚)和298元兩種。之后,他們點了三條魚。結賬時,竟然高達1萬多元,其中鰉魚為5731元(共消費14.4斤)。陳先生認為店家寫多了斤兩,存在“宰客”行為,雙方發生爭執。
按陳先生的說法,突然店里沖出十幾人逼他們付賬,老人被打。報警后,民警沒有妥善處理,稱“解決不了,就要先拘人”。陳先生無奈付錢,之后在網上討說法,并曬出了自己受傷的照片。而店家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這是“明碼標價”。
客觀地說,目前事件的關鍵信息還沒有得到核實,“宰客”和“明碼標價”都是一面之辭。但是,可以明確事件責任的“爭議點”在哪,這也是黑龍江當地應該向公眾披露的。
首先,“明碼標價”不代表就沒有欺詐行為,誠信經營應該包括公平計量、如實提示消費風險等。
餐飲價格不屬于政府價格管制范圍,原則上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即可,但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應該得到保障。新京報記者咨詢了當地多家餐廳,得知鰉魚每斤售價在80元至100多元,但也有當地的“吃貨”表示,鰉魚價格就是三四百元。
其實,此案的“爭議點”在于《消法》第10條明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有權獲得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陳先生作為外地游客,在夜間9點被帶到人生地不熟的飯店,一定程度上消費選擇權是受限制的,所以當地市場監督部門應該查明的是:一者,398元一斤魚,算不算《消法》明確的“價格合理”?二者,飯店有沒有公平計量?
如果真是誠信經營,不存在“宰客”心思,一條魚賣到五六千元,事前必須向顧客確認重量和價格,之后才能下鍋烹飪。這是一個基本的商業規范和生意經;相反,一些“黑店”是喜歡事前講得含糊,事后放出高價的,去年“青島大蝦門”38元大蝦按只賣,搞的就是這種勾當。
其次,發生糾紛之后,飯店有沒有使用暴力、威脅手段逼消費者就范?若有,這種強買強賣的行為,嚴重損害消費者的人身權利,涉嫌治安管理違法,甚至可能涉嫌“強迫交易罪”。
再者,在發生沖突之后,當地警方有沒有“拉偏手”,以“解決不了,先拘了”威脅消費者付賬?就像去年“青島大蝦門”一樣,當地警方的默許導致“宰客”商家的瘋狂,也最終導致青島乃至山東花數億元打造的旅游品牌崩壞。
游客到旅游景點的飯店消費,尤其是春節期間,價格稍高于市價可以理解,這是市場機制在起作用。但是,不能用“明碼標價”的幌子任意“宰客”,價格合理、公平計量等公平交易權,發生糾紛之后不使用暴力威脅消費者,都是必需的。而這些,才是這起驚動全國的消費糾紛的“爭議點”所在。
廣東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三):當微信朋友圈成為投票圈
【背景】
隨著微信朋友圈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社交方式,微信朋友圈里的怪現象也越來越多,朋友圈投票便是其一。微信朋友圈的各種投票活動,讓人不勝其煩,最美教師、最美導師、最美護士、最美少年、最美醫生、最美警察,不一而足。以公眾微信號的方式開展投票評選活動,本意是用一個更大的平臺來擴大活動的影響,也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投票。然而,與公眾賬號投票現象相伴的是朋友圈里的各種"拉票"、"拜票"現象,為了給自己的親戚朋友拉票,微友們在朋友圈里各種轉發+賣萌+致謝。這是我們在微信朋友圈常見的拉票、拜票方式。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者的朋友圈經常出現求投票的鏈接,有受訪者表示曾經參與過朋友圈投票,也有受訪者認為"綁架式"朋友圈投票讓人煩惱。
【影響】
這樣的投票方式從某種程度上扭曲了投票的本意,使人們看到投票就厭煩,甚至避而遠之。從社會角度和道德角度來說,這種拉票行為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尤其是對少年兒童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養產生不良作用。主辦方想利用微信平臺擴大影響力,省時省力省錢,提高公眾的關注度,看似是讓第三方來客觀評價參賽者,但是,拉票行為評選出來的結果并不是真實客觀的,是一種虛假行為。這會養成孩子不誠實守信的惡性,會增加孩子的虛榮心,養成不勞而獲的惡習。從個人信息安全而言,參加評選者的聯系方式可能被參與者亂用,而那些投票、砍價的其他讀者有時也被要求用微信號登錄,相當于騙取了更多粉絲,未來也可以推送廣告,且面臨著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對策】
廣東公務員考試網總結如下對策:
首先,正確看待朋友圈投票,理性對待,不能把利益看得過重。
其次,保護好個人信息。一旦發現投票鏈接需要輸入個人信心,謹慎對待,避免不要的經濟損失,以及個人信息的泄露。
第三,家長對于孩子的各種投票活動應看清讓孩子參與此投票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使孩子得到鍛煉不僅僅從投票,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使孩子得到鍛煉。
最后,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規范朋友圈投票這一行為。
看過“廣東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