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考試時事熱點
廣東公務員考試時事熱點(一):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要解除政策壁壘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年)》列舉了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留守兒童遭受意外傷害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學習不良行為較突出;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弱,情感支持欠缺,經常感到煩躁、孤獨、悶悶不樂、無緣無故發脾氣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兒童等。
基于此嚴峻現實,關愛保護留守兒童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作為一個系統性和社會性問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需要在各級政府的主導下,實現每個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就留守兒童的關愛與保護,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有許多成熟的經驗。給留守兒童建卡,實行家校互動、結對聯系和社會幫助等舉措,都是在給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不過,從近年來發生的未成年人安全事件來看,一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并沒有被足夠重視,他們的合法權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監護責任、干預機制、救濟體系在落實層面還存在不少問題。
明確主體責任、加強政策落實,這是保護留守兒童的要求。而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立足于兒童留守產生的原因并對癥下藥。
兒童留守產生的原因,就在于政策壁壘下的人為性分離。依附于戶籍上的入學、就醫等政策壁壘,使得兒童被牢牢地套在了戶籍所在地,再加上人口輸入地和輸出地之間,無法進行資源的有效對接,留守的產生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打通政策的通道,賦予兒童更多的選擇權和充分的平等權。
同時,人口輸出地還應考慮到造成兒童留守的原因,就在于本地的發展機會較少,收入上的性價比較低。因而,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實行充分的就業創業,讓流出的人口回流,也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有效出路。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這就需要從全局思維和大局維度出發,從頂層設計入手,在充分發揮各地自主性和積極性的基礎上,整合并利用資源,在打破政策壁壘上有更多張力。
《意見》第五部分聚焦“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提出要“為農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幫扶支持”、“引導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意見》提出的治本之策,就是在化解農村父母對孩子的擔心,讓孩子不再忍受遠離父母之痛。
廣東公務員考試時事熱點(二):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時事評論背景: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時事評論評論: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成為突出的民生問題。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事關全面小康、事關發展全局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五中全會重點從這六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為綠色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五中全會描繪的藍圖為引領,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我們才能譜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推進綠色發展,真抓實干才能見效。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標在“十三五”規劃全部指標中的權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標,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證。無論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還是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都是為了盡快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筑牢綠色發展的底線。
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隨著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轉型升級添加強勁的“綠色動力”。抓住綠色轉型機遇,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我們完全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雙贏。
風物長宜放眼量。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牢牢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守住生態文明紅線,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就一定能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發展目標,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
廣東公務員考試時事熱點(三):別讓現代交流癥架空了真實生活
打十個百個電話,也比不上陪父母吃頓飯;群里聊得再熟,也比不上見面一次握手或一個擁抱……有一種現象,叫“現代交流癥”。有讀者 歸納了“現代交流癥”的一大表現是:“朋友圈里大家情意綿綿,現實生活中卻很少相見”;“和老婆睡同一張床,經常在她微信里留言晚安”;“參加家里長輩壽 宴,忙著拍照發微信點贊”……
網友對于“現代交流癥”的總結歸納,概括了當下國人在現實之中進行社交的一些問題。不過,筆者還要再加上一條,就是即便是陪父母吃飯、現實生活中經常 與朋友約餐、大家經常K歌,也不過是大家聚在一起玩手機——換個地方玩手機,要到更多地方的免費WIFI,從來都是一件很流行的事,不是嗎?
早在2013年,某網站就針對全國28個城市白領日均玩手機時間進行了排行,北京位列第一,西安則以日均玩手機6.15小時位列第2位,上海以 5.45個小時位列第三。在這份排行榜中,絕大部分城市市民玩手機的時間超過3小時。兩年多時間過去了,國人在手機屏幕上占有的時間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毫 無疑問,手機成為了每一個人的“最親密朋友”,其親密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父子關系與夫妻關系。
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是看手機,上廁所一定要手機和廁紙構成“標配”,晚上睡覺之前要玩手機,躺在被窩里也要玩手機,吃飯時要時不時曬一曬美食,聚會時 要曬一曬親情友情,即便是什么事也沒有做,也會在百無聊賴中打開手機鎖屏然后再鎖上屏幕。手機就是這樣強勢地綁架了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侵蝕著我們的親情和 友情,也正在一步又一步地把真實世界架空。
手機本為工具。手機的存在之于生活的便捷尤其是信息的獵取,給人類帶來了不用言說的便利。由此,我們必須感謝這個時代里那些在電子產品和智能手機研發 上下了苦功夫的制造商們。閱讀、游戲、社交,都完全可以通過手機來完成。可是當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全,就會越容易形成一個悖論——到底人類是主人,還是手機 是主人?究竟是我們在玩手機,還是手機在玩我們?而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手機的工具屬性越來越強,手機作為人的附屬工具地位就一定會上升,甚至會越俎代庖。
“人生而是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人和手機的關系,盧梭的這句名言非常適用。同時,更 多的活在社交軟件之中的我們,確確實實是已經病了。曬朋友圈必須要用美圖,證明了現實之中的自卑與心虛;把美食、旅游圖片曬出來,表明我們更加注重物質本 身。同時,我們更愿意生活在別人的點贊中,告訴別人生活在朋友圈里的我們是多么的美好和幸福……然而,真實的生活卻未必如此。生活從來都是冷暖自知,朋友 圈里的幸福瞬間永遠無法詮釋每個個體在生活中的遭遇與心境。
虛擬的終歸虛擬,現實的終歸現實。可是,更可怕的是,我們知道我們患上了“手機依賴癥”和“現代交流癥”,我們也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手機的奴隸,但我 們卻幾乎沒有辦法去掙脫手機和網絡對我們的控制,正如我寫完了此篇文章仍然想通過朋友圈去分享,并時時想看一看有沒有人瀏覽和點贊。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時事政治熱點
2.2017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時事政治
3.2017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預測
4.2017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