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備考 高三作文備考建議
高三作文備考建議
我們來看看,剛剛畢業的那一屆高三學生,他們做過的試卷中的幾篇現代文。
《通往偉大心靈的最好途徑》(2015-2016學年高三上海市六校聯考),闡述經典閱讀對于人成長的作用。文章說,“閱讀可能是又一面臨‘消亡’的事物,盡管閱讀物和閱讀形式空前多樣”,作者強調,雖然“我真實生活的這個世界還很不完善,還充滿了讓人厭惡的東西,但有那么多偉大的作品,我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是非常值得的”。既有現實的針對性又充滿情義。
《對草木俯首》(2016年上海市閔行區一模卷),闡述人面對草木時產生的敬畏和謙卑。“天地有自己的大時間,在這漫長的劇情中,我們不論何時出場,都可能趕不上它的前一段,也來不及等它的后一段。……在生命的際遇中或者我們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擁有更多的選擇。”原來,在天地的大世界里,我們其實和草木并無二致。
《我所認識的約翰·納什》(2016年上海市徐匯區一模卷),寫作者在普林斯頓大學聚餐會上見到納什的情景。“我想告訴你,那個暮春的傍晚,所有男生都穿著襯衫和西褲,所有女生都穿著花裙子。……透過玻璃看出去,校園美麗如畫:卡耐基湖上蕩獨木舟的游人正在悠悠地往回劃,研究生院的塔樓下幾只大肥鵝笨頭笨腦地在聊天,……我們排著隊等著和納什拍照,……大家的臉上身上都覆蓋著玫瑰色的光暈。”這段文字采薇老師讀過很多遍,每次讀,心中都淌過一道暖流。
你們看,這三篇文章關乎閱讀、關乎自然、關乎他人,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們今年做考卷,也會碰到類似的好文章。考場作文時一旦用作例子寫出來,就會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
你還覺得沒有素材嗎?你要做的,只是整理試卷,把文章復印好、收集起來,在喜歡的文字下做好記號。
假如你覺得這樣做工作量還是太大,那么還有一個偷懶的辦法,更省力一些。那就是,把各區的兩次模擬卷中作文題收集起來。比如2016年上海青浦一模卷,作文題是屠呦呦的獲獎感言;而讓采薇老師最驚訝和喜歡的,是上海浦東二模卷的作文題,出自顧城的詩歌《門前》,“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安靜自在、各自安好。這些題目,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呀。
揣摩各區的模擬卷,是每個考生備考時必做的事情。開動腦筋,做個有心人,你就會有用不完的寫作素材。
建議二:從你的課文中來
教材中有最好的寫作素材。
關于這個問題,采薇老師在以前的文章中做過專門的論述:
《高三作文這樣寫 |7| 高考作文,課文是最好的例子》(回復 作文7 免費索讀)
《高三作文這樣寫 |8| 把課文用作作文例子的三個要點》(回復 作文8 免費索讀)
《高三作文這樣寫 |9| 以課文為論證材料的原則和方法》(回復 作文9 免費索讀)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這里舉一個例子,分享給大家。
例文一
大音希聲,無言比多言有更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滔滔不絕,一來顯得健談,二來顯得博學,為的不過是他人稍許多一些敬慕罷了。多言真的能贏得敬慕嗎?我看不然。那個在劍橋校園中安靜行進的霍金,他的眼光“極度冷漠”卻又有著“超常的魅力”,他安靜地走過,震撼人心。在我們這個喧囂時代中、人們吼著說話的世界里,學會靜下心來,感受沉默的力量,做一個安靜而豐富的人。
這段文章用課文《邂逅霍金》做例子,從霍金的形象入手,論證在當下這個人人爭奪話語權的時代中,做一個“安靜而豐富”的人。
例文二
如何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人,彰顯的是一個社會的氣度。我們無法想象身體只能窩在小小輪椅里的霍金,他擁有著整個宇宙。每一個生命都擁有成長的權利,然而,面對異己要泰然視之實在是很困難的。……善待與自己不同的人,才是一個先進的、有希望的社會。
這段文章也用課文《邂逅霍金》做例子,講的卻是每一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講我們如何對待他人。角度完全不同。
例文三
永恒的敵人是什么?永恒的敵人是時間。然而,有一些東西能夠越過時間的長河來到我們面前。活到二十歲殘廢了雙腿的史鐵生,他“一心想著寫小說”,要把自己救出困境;那個在劍橋校園中緩緩而行的霍金,面對隨時逼近的死亡,“卻依然像超人一樣奮斗”。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生命有限,可是,人類挑戰自我、與自己局限斗爭的勇氣永不消逝。
這段文章還是用課文《邂逅霍金》做例子,論證的是有一些東西“不會過去”。
大家看,一個霍金,三個立意,所以,我們并不缺素材。你要做的是,用一點時間,翻閱六冊教材,選擇幾篇自己喜歡的文章,熟讀、細記、認真思考而已。
建議三:背誦素材不是積累素材的好方法
經常看到有同學在“背”素材。采薇老師很佩服這些同學,你們很用功。但是,這個方法不可行。說得嚴重一點,這是吃力不討好, 白下功夫。且不說有沒有時間精力,即便有時間,哪些素材要背、哪些不要背?按話題背嗎?高考話題有多少呢?每個話題背幾則呢?這些都是問題。
在閱讀中積累、在寫作中運用,才是積累素材的好方法。
舉個例子,寫“愛國”,用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做素材。選廉頗還是選藺相如?用藺相如,用他自告奮勇還是謙讓廉頗?用廉頗,用他錯而能改還是用他“三十日不還,請立太子為王”那句話?還有一個人物,繆賢,用他是不是更有新意?這個人只出現過一次,是他推薦的藺相如,他對趙王說,當年我得罪了你,準備逃到燕國去,是藺相如勸我留下來,給我出主意。這樣一個人,是不是更能彰顯愛國情懷?
如果用藺相如,就是老掉牙的素材;如果用廉頗,用他“三十日不還,請立太子為王”那句話,這個例子就很新穎;如果用繆賢,那么,這個例子就彈眼落睛,活生生地立在考卷上了。閱卷老師一定會很喜歡。
說到底,用哪個素材,怎樣用,概括地用還是抓細節、犀利的還是具“煽情”的,這些技巧只有在寫作實踐中才能獲得。也只有在這個時候,素材才是真的為你所用、化為你的積累,這是單純背誦所不能替代的。
高三作文備考思路
1、增強審題意識,重視立意訓練
縱觀近幾年的作文材料,無一例外都蘊含著深邃的寓意,對學生的抽象辯證思維有相當要求。審讀材料從兩個維度進行把握,挖掘出材料的寓意以及發散遷移。
第一個維度是讀懂。以2013年高考作文題為例,材料中聯接了“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和“世界上更重要的事”兩個概念,比較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后者范圍更開闊內涵更豐富,這是割斷地說區別。從聯系的角度看,一個人也有可能在腳踏實地做好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的同時,也用發展的眼光進行長遠的規劃,發現世界上更重要的事,借此來不斷調整當下的節奏和方向,那么“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和“世界上更重要的事”這兩個概念就是相通的,個體從而能夠平衡當下和未來,現實和理想,擁有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所以兩個概念的關系實際上是辯證統一不可偏廢,但是,命題人此處又明顯是偏向于“世界上更重要的事”這個概念,這是由當下社會現實決定的,這也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我們是多么容易把“腳踏實地”變成“循規蹈矩”,把“尊重現實”變成“目光短淺”。所以考生在審題時,既要看到辯證亦要有所側重。并且兩個概念轉換的條件也需明確。有必要學習唯物辯證法的相關知識,包括基本特征、基本規律、基本范疇和矛盾分析法,對于訓練抽象辯證思維十分有幫助。事實上2014年的作文題就是對于 “相對與絕對”這一范疇的變相考查,2013年作文題則強烈表現了永恒發展這一基本特征。
第二個維度是驗證。關系到立意和選材。在第一維度基礎上,如何立意,目標是“深”。以自我為圓心,以活動為半徑畫圓,所得為生活之實際經驗,但是,對于高中生的要求不止于此,要能縱橫古今中外,心里不只有自己還有親朋好友,除了小家還有民族國家,除了當下還有偉大的傳統、未知的將來,除了本國還有外國,除了社會還有自然。好的立意和好的選材結合在一起。結合對寓意的理解,來審視經驗范圍內的所有素材,逐漸細化自己的觀點并且確定佐證的論據。立意經過訓練能促使我們從狹隘的生活經驗突圍,獲得更豐富的生命體驗,并且有更開闊的胸懷,這亦是考查立意的目的所在。要加強訓練,積累真正有啟發性的材料。
2、 加強段落寫作訓練
作文訓練以片段訓練來進行,目標是做到“實”,形成良好的布局。
從兩個維度切入:完全段落和不完全段落。前者有完整結構,包含觀點、論證和總結。后者依附于完整段落,起到引入、過渡、總結的作用。
(1)寫好完全段的策略:
① 用好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
敘的是事實依據,議的是觀點態度,夾敘夾議自然避免了冗長敘述的瑣碎無主和呆板說理的空洞枯燥,形成事理交錯印證、情理彼此互補、清晰鮮明、可感可信的表現力。因此,夾敘夾議是把文章寫實寫活寫美的基本方法。
事實上,文章不充實,好多出在不會夾敘夾議。或純粹敘事,累贅淺薄;或純粹議論,枯燥乏味;或敘議分離,雜亂無章。苦練夾敘夾議的基本功,是當務之急。
②敘述求實
敘述的“實”體現在“精”、“曲”。
“精”——提煉精要。記敘文中的敘述要詳細地交代人、時、地、事、起始、經過、結果,還要有形象生動、具體細致的細節描寫。議論文中的敘述則要概括,因為,議論文的中心是說理,敘述只是提供論據而已,如果敘述多而全,中心即被淹沒。敘述的概括,即抓住能證明觀點的主干或者說是對應觀點的依據,刪去枝葉,略去詳盡的過程。主干的構成三要素是:人——事——結果。
“曲”——講究波瀾。概括性的敘述不等于僵化平直,越是概括越要講究曲折韻致,即敘的內涵。基本要求是簡要過程的起伏,外在標志是關聯詞的拉動,應學會有意識的用復句敘述,切忌平鋪直敘。常用濃縮敘述的復句形式很多,聊舉幾例,希望以此反復操練,很快便會有感覺的。轉折句:“雖然……但是……,還是……”,遞進句:“不僅……而且……,依然……”,假設句:“假如不是……不是……又怎能……”。
(2)不完全段的照應
①引論段的寫作
a、直接式
在引論段中,開門見山,一語破的,直截了當提出中心論點。這種方式的引論段,一般只需一二句話,考場作文短精快的評價更需要這樣。如: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談骨氣》)
b、間接式
在引論段中,先肯定一種觀點,然后一個轉折,提出與之相對或相反的觀點,別出新意。這種方式的引論段一般都分前后兩層意思,中間轉折連詞銜接。如: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馬南邨《不求甚解》)
c、類比式
在引論段中,擺出為人所熟悉的具體的形象的屬性、相類的事物或觀點,通過類比引出人所陌生的抽象的論點或要議論的論題,這樣可以變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通俗,使得開篇便饒有趣味,引人入勝。
d、釋義式
引論段的開頭將標題或有關概念的含義解釋一下,在解釋中引出論點,此為析題。析題的最大優勢,是快而準的把握題要,不蔓不枝。如:
漢語中,標示“堅實”這樣性質的字不少,標示“柔軟”的也很多。可是既標示“堅實”,又標示“柔軟”,把這兩種對立的性質統一在一起的字就不很多了。“韌”就是這樣一個。字典上注釋,“韌”,又柔軟又結實,不易“折斷”。“韌”是一個耐人深思的字。(《談“韌”》)
② 結論段的寫作
a、啟發式
好的結論段,既要呼應總結引論與本論的內容,又要指出未來的希望,啟發人們如何去做。如:
年華似水,它不停地向前流,一去不復返。怎樣才能使它不隨流水白白消逝呢?一不靠嘆息,二不靠埋怨,三不靠幻想。靠的只是自己抓。抓住了今天,你就能抓住了生命,抓住了未來,你的青春就是美麗的。什么大水也沖不走它。(余心言《青春是美麗的》)
b、感嘆式
好的議論文是情理并重的,結論段既要總結重申引論本論提出論證的論點,給讀者曉之以理;又要以強烈的感情去啟迪感染,讓讀者動之以情。心悅誠服才是議論文的魅力所在。
c、引申式
在結論段中,先提一下已論證的內容,再由此引申開去,簡要論述一下有關的問題。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加長篇幅的情況下擴大文章的容量。
d、轉折式
在結論中,把本論部分論證的論點概括在一個轉折復句中,把強調的中心放在轉折詞后面。這樣結尾,可以突出中心,提醒讀者。
例:要多讀書,用功讀書,但是還得善于讀書。(吳晗《談讀書》)
3、微時評積累時政熱點素材
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新氣象。新材料主要來自主流媒體,獲取的主要途徑在于密切關注重要媒體傳遞的信息,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及時分類儲備起來(摘錄、下載、剪貼)。死讀書、只做考卷這種與媒體隔絕的所謂專注法,對青少年寫作極為不利,不可提倡。當然,中學生對媒體的關注須有選擇性,電視節目中的社會性聚焦欄目,如新聞聯播、午間三十分、焦點訪談、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等,連續劇等純粹娛樂節目應當避開。采取每周寫300~500字微時評的方式積累相關素材。
以上建議針對寫作,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后,可以加入評價環節的訓練,學生可以了解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互改作文,修改過后再尋求老師的指導,強化自己的讀者意識,換位思考從而全方位提升寫作能力。
看過“高三作文備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