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課后同步訓練題及答案
《勸學》同步訓練題 |
《勸學》同步訓練答案 |
文言文高效實用的學習方法 |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
《勸學》同步訓練題
C.須臾(yú) 跬步(ɡuǐ) 鍥而不舍(qì)
D.輿馬(yú) 騏驥(qí jì) 跂而望矣(jì)
2.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B.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C.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D.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E.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F.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A.金就礪則利。 (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C.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 )
D.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E.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F.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G.勸學。( )
H.木直中繩。( )
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2)假舟楫也,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5.說明下面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6.說明下面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3)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4)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7.下面三個句子是同一個句式,請你說說它們有什么特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什么句式?應該怎樣翻譯?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翻譯下面幾個句子,說說文言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理解和翻譯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4)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9.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特點:(1)第一段作者采用了 、 ,輮木為輪、 、 、5個比喻,它們的共同意思是 。“輮木為輪”這個比喻結構比較復雜,其中“木直中繩”喻 ,“輮”喻 ,“輪(其曲中規)”喻 ,“槁暴”喻 ,綜合起來“輮木為輪”這個比喻要說明的意思是 。(2)第二段作者也采用 、 、 、 、 5個比喻,證明 。作者證明的這個觀點與此段的論點是什么關系呢?(3)第三段作者采用比喻兼對比的方法從三個方面展開說明,先以 和 對比,證明關鍵在 。接著用 和 、 和 對比,證明關鍵在 。最后用 和 對比,證明關鍵在 。
10.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一名鷦鷯jiāoliáo,是一種善筑巢的小鳥)。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泛指鳥獸毛羽及草木細纖維),系(懸掛)之葦苕(tiáo,蘆葦的穗),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堅固)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一名烏扇,一種生于高地的白花長莖的草。射,yè),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rèn,古代以八尺,一說七尺為一仞)之淵。木(指射干)莖非能長也(不是能長得很高),所立者然也。蓬(莖長一尺左右的草,一般枝杈橫生,并不挺直)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niè,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礦粉),與之俱黑(變黑)。蘭槐(香草名,莖葉叫蘭槐,它的塊根叫芷。芷是一種可作香料的植物)之根是為芷,其漸(浸泡)之滫(xiǔ,臭水、尿),君子不近,庶人(平民)不服(佩帶。古人常佩帶香草)。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居處,家居)必擇鄉,游(出外,交游)必就(接近)士(指品德兼優的人),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正直的人)也 。
(1)下面句子句式相同的兩項是:
A.而編之以發。 B.系之葦苕。
C.所立者然也。 D.其漸之滫。
(2)這段文字采用了 、 、 、 、 等五個比喻,論證了 的觀點, 作者論證這個觀點的目的是 。(要求用文中原話作答)
(3)我們從這段文字中受到的啟發是什么?
答:
11.自古以來,勸學的詩文很多,比如《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陶淵明《雜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真宗《勸學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當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格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課后搜集整理此類名言,對于激勵自己刻苦學習,將大有裨益。當然,對前人的思想也要分析對待,比如宋真宗的《勸學文》,一味從個人升官發財、榮華富貴的角度勸勉人們刻苦學習,就不免失之片面。對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自己在學習上有什么體會?是否可以整理出來,寫一篇《勸學新說》。
返回目錄
《勸學》同步訓練答案
1. 解析:B 省,反省,x?nɡ ; C鍥,雕刻,qiè;D跂,踮起腳跟,q?。多音字,形近字,要防止誤讀。
答案:A.
2.解析:A,輮,通“煣”,用火燒烤使竹木變彎。B,暴,通“嚗”,曬。C,生,通“性”,本性,資質;E,知,通“智”,智慧。F,用,通“因”,因為,介詞(也可看作動詞,運用,使用)。
答案:D.
3. 解析:文言詞語,一要注意生詞生字,如鍥,彰。二要注意多音字多義詞,防止誤讀誤解,如中、參。三要注意古今形同義不同的字詞,防止用今義釋古義,如金,今指金屬,古代還可指用金屬制作的刀劍等;絕,今指斷絕,拒絕,古代還可指橫渡;疾,今指疾病,疾速,古義還表示強勁,如成語疾風知勁草.勸,今指勸說、規勸,古代還有勸勉、勉勵的意思。
答案:A.刀劍。B.橫渡。C.強,這里指聲音的強度;顯著,清楚。D.達到。E.雕刻。F.反省(也可解釋為“三”,即多次)。G.勸勉,勉勵。H.合乎,符合。
4.解析:詞語活用問題,不能只是滿足于知道__詞活用為__詞,而且,要知道如此判定的理由是什么,活用后該怎樣翻譯,逐步掌握它們的規律。
答案:(1)輮,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一般動詞的使動用法,譯為“用火燒烤加工使之變彎曲”。曲,在句子中做主語,前有“其”做定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譯為“曲度”、“弧度”。
(2)水,在句子中做謂語,前有助動詞“能”,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游泳”。
(3)上、下,方位名詞置于動詞前作狀語,譯為“向上”、“向下”。
5. 解析:“之”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之一,用法變化很多,要認真總結歸納。
答案:(1)代詞,它,指代(靛)青。(2)代詞,它,指代木。(3)助詞,定語的標志,的。(4)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無意義。
6.解析:“而”是文言里一個最重要的連詞,可以表示各種各樣的關系,是必須掌握的重要詞語。
答案:(1)前一個“而”,表示假設,如果,后有“則”呼應,構成“ ……而……,則……”的句式。后一個“而”,表示并列。
(2)前后連接兩個動詞,表示順承。
(3)前一個“而”表示順承;后一個“而”表示轉折,但是。
(4)表示前后因果關系,因而。
7. 解析:“……者,……也”是文言中一個重要句式,可表示性質判斷,也可表因果說明,要注意辨析。
答案:三個句子都是因果說明句,第1句是“……者……也”的句式,第2、3句是“……,用……也“的句式,這種句式前面說明結果,后面說明原因,后演變為現代漢語的因果倒裝復句:“……之所以……,是因為……”。翻譯的時候,可直譯為“……的原因,是因為……”,也可以意譯為“之所以……,是因為……”。
8. 解析:文言文特別講究語言的精練,許多情況下,我們對文言語句不能簡單地直譯,而必須揣摩它的意思作適當的想象補充,這便是意譯。例如“木受繩則直,金就利則利”,不能譯為“木材接受繩線就變直,金屬靠近磨刀石就變鋒利”,因為這樣理解不合乎生活的邏輯。所以必須譯為“木材被(木匠)用墨線量過,經過斧鋸加工就會取直,用金屬制成的刀劍放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變得鋒利”。這是文言文非常突出的語言特征,請同學們務必留神。
答案:(1)木料筆直合乎拉直的墨線,用火燒烤加工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曲度合乎用圓規畫成的圓。(2)略。(3)登上高處招手,手臂沒有加長,但是看見我招手的人卻可以離我很遠;順著風向呼喊,聲音沒有加強,但是聽我呼喊的人卻感到聲音非常清晰。(4)良馬跳一下,不能到達十步遠的距離;劣馬拉十天車,也能走很遠的路程,最后到達目的地,它的成功就在于不放棄行走。
9.解析:本題旨在進一步體會文章比喻手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記憶。
答案:略。(參看“課文解讀”)
10.(1)題中列舉的都是特殊句式,A項是狀語后置,一般順序是“而以發編之”。B、D項是省略句式,“之”后省略“于”。C項判斷句式,代詞“然”用作動詞,后省略“之”,意即“使(之)這樣”。
答案:B、D。
(2)解析:本題旨在提高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答案:“南方蒙鳩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蘭槐之根漸之滫”等五個比喻,論證了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的觀點,目的是防邪僻而近中正。
(3)解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用,本題啟發我們用文中的觀點聯系自己的生活實踐,總結心得體會。
答案:本文觀點與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似,啟示我們要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
11.解析:本題旨在啟發我們總結自己的學習體會和心得。學習的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靠別人的的傳授,而是靠自身的體悟。所以,悟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的成敗。
答案:略。
返回目錄
文言文高效實用的學習方法
第一步:不求甚解識大意。當拿到一篇文言文時,我們要先粗讀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會的字詞跳過去,直接閱讀下文。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能夠培養學生對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當遇到不會時,學生會糾結在那里,失去了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那么,當我們大致讀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還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詞。第一遍粗讀之后,不會的字詞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樣,把我們的雙腳咯的生疼,在這一步中,我們要掃除這些限制我們的障礙,徹底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在這一步中,學生要結合書下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并積累這些字詞,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們閱讀文言文是為了讀懂它,并且明確它告訴我們的關于人生的道理。我們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這種智慧往往通過文言文和漢字傳遞給我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應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返回目錄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一、劃分句子節奏
技巧一:弄通文意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需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通讀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內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節詞占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進行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技巧三:借助文言虛詞斷句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技巧五:借助名詞(代詞)斷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我”(吾、予、余、我),“你”(爾、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對稱句式斷句
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等特點。
二、實詞解釋
技巧一:直接遷移法
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系課內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如上面一題中“申子嘗請仕其從兄”的“嘗”,如果能聯想到《岳陽樓記》中“予嘗求古仁人之心”的“嘗”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該句“嘗”的意思為“曾經”。
技巧二:語境推斷法
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上面二題中“獨不聞天子好田獵乎”的“聞”,結合語境可知“聞”應為“聽說,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組詞推斷法
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再根據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如上面二題中“以供歲賦”的“賦”的意義推斷,大家可以把“賦”組成幾個詞語,從中做選擇:賦稅、詩詞歌賦、天賦……通過篩選,不難找到“賦稅”這個意思。
技巧四:古今對照法
即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漢語詞匯中有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別注意其不同之處。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在古漢語中可能是兩個詞。如“地方”在古漢語中是兩個詞,“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圓”之意;在現代漢語中“地方”是一個詞,表“處所”等。
技巧五: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如上面一題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聯系成語“面不改色”的“色”來理解,理解為“臉色”。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