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申論熱點
國家公務員申論熱點:教育扶貧
通過教育扶貧,不僅要為廣大貧困地區提供物質上的幫助,還要帶給這些山里孩子嶄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熏陶。有了更多的見識和渴望,或許更能讓他們憧憬未來人生的幸福與向往以后道路的美好。讓他們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和知識的美好,就能給他們延續一個夢想和播種下一粒希望的種子。這粒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就是我們在逐漸消滅貧困的過程。盡管這樣的過程會很漫長,而且艱辛,但是因為有了希望,我們才會有和貧困不斷對抗的動力和支撐。這,就是教育扶貧的治本功能。
一方面,教育經費、教育資源要精準地向貧困地區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優秀教師到貧困地區工作。
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聯網進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要建立全國統一的教育資源平臺,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免費向公眾開放,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試卷、最好的練習題、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免費提供給西部地區、農村地區,讓所有師生可以利用網絡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
國家公務員申論熱點: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
逝者如何安葬,于家于國都是大事。一塊墓地、幾掛鞭炮,對于一個家庭而言,一般來說是逝者“入土為安”生者“憑吊有物”的必要。但在人口基數達13億之多的中國,厚葬則必然導致土地大量被占用,使用不可降解材料則會使得環境被破壞??捎猛恋氐挠邢?、生態環境退化與墓位面積超標、過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已成顯性沖突。為保生態、惠子孫,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非改不可。
近些年來,各地按照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倡導移風易俗,不斷推進殯葬改革,探索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囿于公眾傳統觀念影響和生態安葬設施供給不足、激勵引導和規范管理制度機制不完善等諸多因素,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依然任重而道遠。
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需要公眾心理和殯葬機制的雙重“破障”,而且必須細心溫柔地推動,不能來粗的。首先,公眾要摒棄講風水、論排場甚至薄養厚葬的舊觀念,孝道在生前、祭奠在人心,對于逝者,心誠之至則不必把重點放在形式上。更何況,有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甚至如化骨灰為“寶石”等多種安葬方式,既可寄托哀思又可減輕負擔、保護生態,何不擇一而葬呢?
當然,國家也在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強化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的制度保障。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委已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明確采取鼓勵、引導的方式推進。也只有認真落實有關規定,杜絕粗暴行政,才能贏得公眾的理解和配合。
下一步,還需要各地結合實際盡快出臺獎補、規范等細則,尤其是實實在在提高綠色殯葬的服務供給能力。這就要求嚴格落實安葬服務標準,優化服務流程,拓展服務項目,強化人文關懷,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綠色殯葬公共服務產品。如此,“死不起”的焦慮方可消除。
需要明確的是,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非朝夕可成,再好的設想,也離不開各方的共識和努力。有關方面一定要充分考慮公眾意愿、尊重區域習俗,強化正向激勵引導,逐步推動,切忌“一刀切”和“運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