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練習題
《意見》指出,發展體育事業和產業是提高中華民族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體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文化競爭力。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快速發展,但總體規模依然不大,活力不強,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問題。
《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進行扶持,強調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要活力,力爭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L表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既與當前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總體工作思路相契合,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體育產業的春天正在到來。”
練習題2:
2014年10月24日,Q市南區的10所中學在天泰體育場進行了體質抽測。對抽選出的1000名左右初一、初二學生進行了引體向上、耐力跑等5項測試。而在這些測試中,引體向上成了初中生的重災區。
不僅是Q市,全國的情況都一樣糟糕。B市中學生體測,引體向上一半男生得零分;W市的中學生體測中,一個班級的及格率不到30% ;Z市的新標體測中,引體向上更是難倒九成中學生。而2013年,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專家對20多萬名青少年進行測試,其中初中以上男生的引體向上測試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一個都拉不上去,甚至有很多人雙手“連握杠都握不住”。
隨著把學生體質納入學校考核指標、中考加試體育等政策的推行,中小學生體質已有所提高。不管是耐力跑,還是仰臥起坐、立定跳遠,絕大部分學生已經達標。但是,面對引體向上這樣需要上肢和腰腹力量的項目,中學生們還是顯得“弱不禁風”。
許多體育老師表示,排除那些受限于體質方面問題的學生,只要認真鍛煉,“一般3個月到半年,最多一年基本都能夠完成。”只是,單純依靠每周三四節的體育課,一個班的學生輪流練下來時間太有限。
在大部分學校,體育課是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展開教學,多以球類運動和新興項目為主,這就必然導致引體向上這種難度大又相對枯燥的項目被拋棄。而很多學校為了安全起見,也不愿學生進行此類鍛煉。
十幾年前,“引體向上”曾是中學生體質測試的科目之一,后來因為并沒有將其納入國家標準里,大部分學校都不太重視。忽視的時間長了要想再撿回來,還真沒那么容易。面對越來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鏡”,要提高體能,更要有肌肉力量。
通常來說,“國民體質”指的是一國國民在心肺耐力、力量耐力、柔韌性和體成分(脂肪含量)等生理指標的均值。中國自1990來以來進行了數次大規模國民體質監測,最近幾次檢測分別發表于2001年、2006年和2010年年初。發表于2006年的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國民體質總體比2000年略有提高,但包括肺活量、握力等身體機能綜合指數比2000年下降9.65%,身高、體重等身體形態綜合指數也降低了0.86%。而據最新公布的體質檢測報告,中國青少年體質再次出現下降。例如,中國青少年肥胖率比10年前增長近50%,城市里有1/4的男學生被列為“超重”;近視率則從10年前的20%增加到當前的31%。
練習題3:
“當前,老年人已經成為陜西全民健身運動的‘主力軍’,所占比例達到80%以上。”在日前召開的陜西省老年體育工作會議上,陜西省老年體育協會主席潘連生透露。來自同一會議上的另一組數字顯示,目前陜西20~29歲的年輕人經常參與鍛煉的人數占到這一年齡段總數的75.1%,僅次于老年群體,而最低值卻出現在30~39歲的人群中。兩組數字,勾勒出一條全民健身的年齡曲線,健身領域的“中年波谷”清晰浮現。
健身領域“中年波谷”的一個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許多老年病的年輕化和過勞死現象頻發的“中年高地”。如今,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都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2009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狀況白皮書》顯示,中國大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達76%,處于“過勞”狀態的接近六成,而疏于鍛煉被認為是“過勞”和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2004年全國體育場館普查結果顯示,全國90多萬個體育場館中只有41%為開放和半開放的體育場館,不對外開放的占到59%之多。換句話說,體育場館本來就不多,而大部分人還根本使用不上。
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曾公布對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調查的結果。結果顯示,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城鄉居民中,72.7%的人有過體育消費,全年人均消費水平為593元。但從消費結構上看,多達91%的人將錢花在購買運動服裝上,其他依次為購買體育器材、訂閱體育報刊和購買體育圖書等實物消費。據民間組織估計,純粹用于鍛煉上的體育消費,中國人均可能只在3美元上下,比亞洲(12美元)和世界年人均體育消費(36美元)都要低。
據2008年的統計數字,中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僅6.58個(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1.03平方米),而日本和歐美的水平約在200個/萬人左右。北京是人均場地擁有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人均體育館擁有率也僅為2.33平方米(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一度降低為1.92平方米),遠遠低于人口也不算少、同樣舉辦過奧運會的韓國首爾(11.35平方米/人)。
據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W博士對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的調查報告,隨著城市化推進,超過60%中國學生居住的環境不具備體育運動條件。在推廣體育最基礎的單位──中小學校,體育設施的覆蓋率也不盡如人意:2007年中央政府曾下達過70項相關硬性指標,但有半數以上學校幾乎沒有完成過其中任何指標。
可口可樂在2006年曾嘗試通過贊助中學生籃球賽,來推廣在中國青少年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但項目啟動不久便持續不下去。美方人員發現,中國的老師和家長對待體育的態度跟美國是如此不同:中國的老師和家長傾向于認為打籃球是“吊兒郎當”、不務正業的表現,而美國人則普遍將籃球比賽看作積極正面的活動。為了讓項目繼續下去,他們不得不暫緩組織比賽,轉而將游說校長和老師鼓勵學生參加比賽作為首要任務。
練習題4:
2014年10月25日,國務院體育產業政策專家座談會在上海市召開,全國近20位體育產業領域專家聚集上海體育學院,對《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了深入解讀。
《意見》將體育產業納入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領域,經濟價值進一步凸顯。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C認為,必須以科學精神解釋《意見》;以先進的輿論引導體育產業;以務實的精神去推動體育產業發展。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Z提出,《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5萬億元”的發展目標,對我國體育產業未來十年的規模總量、結構體系、發展環境、社會基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2年中國體育產業規模約為3000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例為0.6%。“我國體育產業近5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6%,遠高于國民經濟9%至10%的增長水平,這是一個朝陽產業。”當然,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體育產業還停留在起步階段。
在上海市體育局法規處處長W看來,發展體育產業需要政府推動合力形成,開放市場,打破行業壟斷,在融合中煥發生機活力。“未來在具體實施上,更需要各部門協作互動,才能真正激活體育產業發展潛力。融合發展是前提條件,是壯大體育產業的必然要求,是增強體育產業的重要途徑,也是體育產業增效的必由之路。這絕不是體育一家的事情,是多部門、全社會的產業,必須打破行業的壁壘,推進一體化的深度融合。”讓金融、科技等為體育產業插上“翅膀”。
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B直言,創新體制機制,消除一切制約體育產業快速有序發展的制度障礙,是發展體育產業的首要任務。改革涉及各個方面: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職業體育日趨成熟和完善、充分利用好各類體育場館資源。他認為,體育場館資源的利用,對完成“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 5萬億元”“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兩個具體目標有決定性作用。
“現階段,我國體育產業本體產業發展水平不高,80%是體育用品,20%是體育服務業。《意見》要求改善產業結構,明確提出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上海體育學院體育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H說。
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如何發揮政府的作用同樣非常重要。核心資源不再由體育部門壟斷,要加大社會資本介入。企業是產業主體,需要做強做精。但目前 “主力軍”是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1%,缺乏大型品牌企業。同時,社會組織發展緩慢,市場運作能力不強。H強調,政府要簡政放權,提高在體育產業公共服務方面的水平。
練習題5:
毛澤東同志曾有兩句著名的關于體育的話——“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發展全民體育,曾經與擺脫“東亞病夫”的歷史記憶有關,體育的落后和國民體質的羸弱被看作是民族不解放的標志。而今天,雖然中國在和平崛起,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流,但關于國民體質對于未來國家競爭力的影響的擔憂仍然能夠激起強烈的共鳴。
自2003年以來,社會性公共產品的供應不足日益成為焦點問題,這也是反映中國階段性特征的重要內容之一。以往,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教育、醫療、住房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問題。其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涵蓋所有的社會性事業。而這些社會性事業包括體育,其基本弊病都是一樣的:供應不足,收費昂貴,群體和地區之間存在嚴重不平等。
就體育事業而言,有些政府部門還沒有從各級賽事的“金牌戰略”中轉過身來,把更多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全民體育上。相反,在國內的一些花費巨資的體育賽事中,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卻在喪失,有的運動會日益成為各區域性代表隊瓜分獎牌的分蛋糕游戲。
全民體育的滯后,遲早會對競技體育形成巨大制約,也就是說,舉國體制出金牌的戰略遲早會碰到自己的邊界,因此,全民體育的發展不應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應成為中國競技體育水平繼續提高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