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范文
“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以“兩個有利于”深刻闡述了改革方向論問題,為落實改革方略、厚植發展優勢、增進人民獲得感指明了行動遵循。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經濟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所在,社會不公平,發展便失去基本價值。統籌好促進經濟發展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關系,改革才能蹄疾步穩地推進,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才能落到實處。
新的發展動力帶來新的變化,對已有的格局帶來沖擊,這就需要運用好公平正義的原則予以平衡。厚植發展新動能、培育經濟新業態,既是一個享受新生與繁榮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摧毀舊的發展方式、產業形態和社會結構的過程,風險矛盾暗流洶涌,發展煩惱層出不窮。比如,“互聯網+”帶來網絡約租車服務的興起,但對傳統出租車行業形成沖擊。如何既鼓勵共享經濟的新業態,為其留出空間,又能為傳統出租車行業厘清發展定位?這就需要在監管規則、利益分配等方面做出規范。事實上,在這一輪改革中,從網絡電商對商貿物流業的重構,到3D打印對傳統制造業的沖擊,再到去產能、去庫存過程中產生的轉崗下崗問題,都需要在“增添發展新動力”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尋找結合點。在培育發展新動力、引領經濟新風向的同時,更好地平衡發展權利、兼顧各方利益。
由此觀之,在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兩個有利于”提供了方向和指針。循著這一思路就不難理解,為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社會事業改革”兩項內容在本次深改組會議上受到格外重視。前者最終目標是形成經濟增長新機制,后者則事關社會民生和公平正義。只有堅定不移地圍繞經濟結構的制度性問題推進改革,才能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在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教育體制、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領域深入推進,才能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增強發展的普惠性。
今天的中國,兼顧效率與公平、統籌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對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長遠眼光來看,只有實現了公平正義,才有真正的發展效率。增添發展新動力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實現共享發展的方向上實現了一致。本次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正是為了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兼顧公平與效率,更好地激發市場活力。
“器大者不可以小道治”。落實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任務,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的發展全局變革,方向和路徑至關重要。“兩個有利于”的論述,明確了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公平是前提。以實現共享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握好改革的各項重大關系,我們一定可以用先進的發展理念開創國家的光明未來。
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范文:個人信息安全
5分鐘就能搞到上千條銀行卡信息,而且密碼大部分正確!近日,有媒體曝光了一條盜取銀行卡信息的黑色產業鏈。其中“下料人”“洗料人”等分工之明確,架設偽基站、攔截驗證碼等技術之“高級”,令人咋舌。“卡在身上,錢莫名其妙地被轉走了”,把公眾嚇出一身冷汗。
其實,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經歷:公務員考試剛報名,賣“答案”的就來聯系;孩子剛出生,賣奶粉的就發來信息;新房尚未交付,就有搞裝潢的來電……我們一方面驚訝于對方神通廣大,一方面卻不得不面對隱私泄露泛濫的尷尬現實。可以說,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已是互聯網時代的民生剛需。
《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顯示,去年因個人信息泄露等原因,遭受經濟損失1000元以上的,就有大約4500萬網民。不僅如此,個人信息被盜還會帶來無窮麻煩和心理陰影。比如陜西一名男子,因遭人冒用身份,“被吸毒”長達10年,出行住店處處受限;再如,濟南20多萬條嬰幼兒信息被泄,地址精確到小區門牌號,讓家長“一想到黑手可能伸向孩子就不寒而栗”。
是誰讓我們“裸奔”在商家與不法分子的視野里?從源頭來看,許多手機APP未經授權采集用戶信息,有些經營機構罔顧法律買賣用戶數據,更為可怕的是 “內鬼”,在警方查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電信公司人員,也有快遞公司、銀行、醫院、學校、工商局的工作人員。信息安全問題涉及面之廣、黑色產業鏈條之長,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網絡社會帶給人們更多方便與快捷,但如果這個社會缺失信息安全,人們怎敢放心在電子銀行存轉財富?何以放心在網購時寫下實名地址?安全感少一分,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可能就會少十分。一個國家的網絡安全掌控能力,既體現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護航上,也同樣反映在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上。
個人信息安全,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個人信息如何保護,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個新課題。事實上,我國也在積極迎接這場挑戰。從頂層設計看,中央在 2014年就成立了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個人數據保護,嚴厲打擊非法泄露和出賣個人數據行為”亦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從法治層面講,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已經入刑,相關部委也出臺了不少保護政策與法規,司法打擊力度不斷加大。可以說,個人信息的“安全堡壘”正在逐步加固。
當然,與現實的安全風險、公眾的滿意程度比,這種“加固”還需要提速增效。這就包括,加快相關法律條例的研究跟進、系統配套,加強相關部門的“握指成拳”協調共治,進一步明確運營商、銀行、電商等的權責,提高對信息泄密者的處罰成本,切實保障個人信息、展開依法維權。可以說,今天,要解決好個人信息的安全漏洞,已非簡單“打補丁”就能堵上,亟須系統整頓、源頭治理。
維護個人信息安全是場持久戰,也是場前所未有的遭遇戰。美國也曾發生過約1.91億選民個人信息外泄,英國巴克萊銀行曾有數萬客戶的個人資料被盜。網絡犯罪的“進化”程度,有時會超過法律法規的制定速度。從技術上尋求防護對策,在理念上提高網民安全意識,多方用力、立體防護,才能打贏個人信息安全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