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時評精選
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時評:民營醫院如何有序生長
目前,網信辦等組成的調查組已開始工作,對涉事醫院的調查也正在進行,工商總局受理了“百度推廣涉廣告”申請,號販子和“網絡醫托”也會被集中整治,相信這些調查和措施,對于民營醫院行為的規范,應能起到一定作用。
民營醫院求生存、求發展,這可以理解。按照國家衛計委網站最新發布的數據,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數已達到43.8萬所,占比為45%,其門診量占全國門診總量的22%。這樣的數據說明,民營醫院在市場化競爭中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醫療資源蛋糕,緩解了整體不足的狀況。
所以,一個基本的判斷應該是: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渠道應該暢通,社會辦醫應該鼓勵。畢竟,無論是從政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社會辦醫都是改革的重要路徑之一。不能因為出現了問題,就回到“前改革狀態”,也不能因之而質疑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這只是因噎廢食,不可取。
但也正如魏則西事件暴露出的,民營醫院的監管,還有很多缺失;民營醫院的發展,還有一些失序。此次輿論集中關注的,是醫院大量進行虛假宣傳、承包公立醫院科室等問題。而此前不久,“手術中強行加價”“患者被醫生毆打”等新聞,也都指向民營醫院。這同樣不能忽視。何況,民營醫院已經從原來的男科、肛腸、美容整形等,擴展到了產科、心腦血管甚至腫瘤等“高風險”領域,這就更不能不把監管挺在前面了。
對于民營醫院亂狀,監管部門其實一直在大力糾偏。比如“科室外包”,2000年即被叫停,2004年曾被列入“嚴肅查處”之列,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仍被明令禁止。但也不能不承認,問題總是比辦法跑得快。比如,面對信息時代的“競價排名+醫療”,如何形成從資質認定到信息提供的聯合監督?對于民營醫院這樣的市場化主體,如何將監管深入到醫療行為的全過程?社會辦醫蓬勃發展之際,如何完善醫療機構及從業人員信用記錄,并向社會公開?
說到底,對于民營醫院,需要促進其生長,但必須是有序的生長。除了監管,如何給予社會辦醫在醫生從業、醫保報銷等方面以同等待遇?如何實現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的差異化發展?如何更大范圍實現包括醫療資源規劃、醫院資質認定在內的信息共享?這些,其實都可以是對社會辦醫的有效服務和引導。換個角度看,唯有以自律加他律,以管理加引導,更好地形成行業規則、確立嚴格規范,才能贏得市場的認可和信賴,獲得長遠發展。
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官網首頁是行風建設、學術會議、研究進展等內容的是“好醫院”,而掛著24小時在線咨詢窗口、主治各種疑難雜癥的則是“壞醫院”。這固然是揶揄,卻也折射出各自的問題。魏則西事件啟示我們,既做強公立醫院公益性,又規范與發展市場化的社會辦醫,才能既有公平又有效率,真正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時評:別讓暴力執法侵蝕公信力
近日,一段執法人員打人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一些身著制服的執法人員戴著頭盔、手執棍棒,對一群婦女和兒童進行毆打。
視頻流傳出來后不久,相關情況就得到證實。4月30日,海南海口秀英區瓊華村拆除違建,過程中出現了“暴力抗法”,現場個別執法人員在處置過程中違反規定毆打群眾。對此,海口市政府連夜進行處理,秀英區區長引咎辭職,參與毆打群眾的聯防隊員被警方拘留。
拆違現場,確實有扔石塊、放煙花、燒煤氣罐等阻撓執法的行為。但是無論如何,野蠻執法、暴力執法,都不該發生。更何況,被毆打的人中,還有婦女、老人和兒童。群眾思想工作沒有做通、利益訴求沒有妥善回應,不愿意拆除,相關部門應該更耐心、更細致地去解決問題、理順矛盾。使用暴力、毆打群眾,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不了,原來占理的也沒理了。
暴力執法固然簡單直接,但看起來的“見效快”,背后卻是極高的公信力成本。前些日子在地方采訪時,當地干部的一句話讓人印象很深:老百姓接觸不到更高層的領導,基層干部是什么樣,老百姓眼里的黨和政府就是什么樣。由此可見,基層執法者暴力執法,對黨和政府形象的影響該有多大!
中央一再強調,要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避免小問題拖成大問題。應該說,隨著公眾的權利意識大大增強,無論是拆違還是禁摩,我們面臨的工作環境更加復雜。對拆違行動組織不力、對風險評判不夠、對干部教育管理不到位,??趯o職的秀英區區長所犯錯誤的判定,道出了執法過程中需要特別加以重視的問題。要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需要更多的方法與技巧,絕不能戴上頭盔、拿著棒子粗暴行事。
在當前情況下,即便是依法行事,也需要更多考慮社會影響;更不能把“依法拆違”變成毆打群眾,這不僅讓自己陷入被動,更會付出公信流失的代價。老百姓對黨和政府的信賴,是靠像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這樣的一批批好干部,以數十年之功換來的。這樣的信任,不能在三五個執法者的暴力中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