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時事熱點評論
公務員申論時事熱點評論:減少退學復讀 應推進自由轉學
要建立健全轉學、轉專業渠道,關鍵在推進大學自主招生改革,要把招生自主權交給大學,由大學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確立本校招生標準,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錄取。如果實行這樣的招生、錄取制度,那學校可在任何時間段,接受學生的申請,為此也就可以接受學生轉學申請。對于自主招生,輿論都明白其意義,但也普遍擔心,這會不會制造招生腐敗、招生不公,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完全可以通過學校現代治理、建立獨立的招生委員會、推進招生過程公開透明加以消除。自主招生改革必須加大步伐,而不能瞻前顧后。
對于學生因對學校、專業不滿而退學復讀,有人建議,要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以便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大學、專業,這當然有道理,但是卻有兩方面現實問題。其一,我國目前的高考志愿填報、錄取,給學生選擇學校和專業的空間有限,學生只能拿到一張錄取通知書,而不能像美國大學錄取那樣,一名學生可以拿到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選擇大學、專業,而且,由于不能確保自己被某校錄取,在填報志愿時,學生明知道自己可能被錄取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但為保證能被錄取,而必須接受專業志愿調劑。
其二,由于高考按計劃錄取,每分必究,因此,整個基礎教育都采取升學教育模式,很難關注學生個性、興趣發展。也就是說,很多學生在高考填志愿時根本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進大學后才發現對學校、專業不滿意。要關注學生個性、興趣,也必須改革高考制度,給中學自主辦學的空間,另外,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會不斷發展、變化,也要給學生持續按自己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的可能。
總之,減少高分復讀和上大學后退學復讀,應該改革我國高考制度和大學學籍管理制度,擴大學生的選擇權。當學生選擇權增加,我國大學就會改變目前不太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
公務員申論時事熱點評論:京津滬發達城市就該大幅減少耕地
從全國視野來看,耕地保護確有必要,但建設用地總量的指標應根據人口落戶數,因地制宜分配。
6月23日,國土資源部下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調整方案》(下稱“方案”)顯示,全國各省級地區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標有增有減,京津滬三地的耕地保有量指標被大幅度降低。
原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最核心的內容是土地用途管制,將耕地保有量和建設用地總量的指標分解到省,上海的區域面積僅有6300余平方公里,被要求到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竟然高達2500平方公里。
現行土地總體規劃是以2005年的土地利用情況為基數的。10年時間過去,中國經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勞動力在區域間出現顯著的流動。站在2005年,土地規劃部門完全不可能預測到10年之后的人口流動情況,各地的建設用地指標苦樂不均也就很容易理解。耕地是各級行政區域內新增建設用地最主要的來源,京滬等發達地區因為人口流動過快,耕地保有量下降得也格外快。
全國視野來看,耕地保護是必要的,但這不意味著所有的地區都應該以同樣的標準保護耕地。京津滬等發達城市,因其區位優勢,建設用地的潛在產出要遠遠高于一般省份,而耕地的產出與區位關系較小,在上海保有耕地也沒有比較優勢。正常的決策思路應該是發達區域應該大幅減少耕地,釋放建設用地供應,降低生產成本、平抑房價。
允許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建設用地也是土地集約利用的體現。一個農民在農村可以享用330平方米(半畝)宅基地,到鄂爾多斯的中心城區人均建設用地就只需150平方米,不足原來一半。從農村到城市定居,就是集約用地。在上海,人均建設用地只需要130平方米(307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2400萬人),上海中心城區的人均用地更遠遠低于此數,因此,從鄂爾多斯到上海、從中小城市到大城市里居住、工作,就是集約用地。
但我們的耕地保護指標分解到省,沒有很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扭曲了全國的土地資源配置。發達地區人口流入多,新增建設用地少,是東部地區(尤其是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主要原因。缺乏用地指標,也成為特大城市排斥外來人口流入的原因之一。而中西部地區和地級市以下區域,人口呈現凈流出狀態,土地供應過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用不掉,土地浪費現象嚴重。
我們都知道,我國東部人多、西部人少,大城市人口密度高、小城市人口密度低。正常的土地規劃應該是地隨人走:人流動到哪里,新增建設用地的指標就應該增長到哪里。更多的人從農村到城市、從中小城市到大城市,帶來的也是巨量的土地復耕和用地指標節約,這才是真正的土地集約化使用。
《方案》調減京滬等地的耕地保有量是一個好消息,但還遠遠不夠。實踐證明,土地供應的計劃管理在指導資源的配置上沒有比市場更有效率,反而人為造成建設用地在區域間的不足與浪費。去年年末,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指出,中國城市化質量不高,在全局上制約著中國經濟增長,未來將把建設用地增量和人口落戶數掛鉤,這種因地制宜的分配用地指標才是更好的辦法。
公務員申論時事熱點評論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