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
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建設美麗中國
堅守生態紅線,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為此,一系列“最嚴格”的生態紅線被劃定: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建立天然林保護制度,建立草原保護制度,建立濕地保護制度,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等。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抓手,扎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良法才能推動善治。用健全的法治為美麗中國“保駕護航”,才能事半功倍。2015年開始實施的新環保法,被譽為“史上最嚴”,“公益訴訟”“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為打擊環境違法的有力武器。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推進水污染防治法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被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會的立法規劃等,立法“組合拳”使中國生態環境法治體系不斷完善、趨嚴。
生態紅線不僅被劃在遼闊的國土上,也劃在了各級黨員干部的腦海里。近年來,以敦促地方政府落實環保責任為目的的綜合督查及環保約談備受矚目。對地方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不再念“GDP緊箍咒”,一些地方開始逐步實施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等有力舉措,都有利于黨員領導干部轉變思維方式,在頭腦中時刻繃緊生態紅線。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決戰,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抓鐵有痕的實干齊心協力干下去,帶領群眾建設一個更加多彩的美麗中國。
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食品安全
消費者教育不僅可以使消費者擁有正確的食品知識,還可以對生產者形成倒逼,推動市場提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安全、健康食品
6月13日,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啟動。自2011年起,這一活動已持續開展了6年,在加強宣傳和科普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消費者教育必不可少,它不僅可以使消費者擁有正確的食品知識,做出有利于健康的消費選擇,還可以對生產者形成倒逼,推動市場提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安全、健康食品。
以往在食品安全方面出現的反面案例說明,如果消費者能夠對所購買食品的信息多一些了解,會有效降低安全隱患。比如,有些非法經營者為獲得更好的賣相,通過非法添加、化學處理等方式改變食品顏色,如用硫酸銅浸泡的返青粽葉包粽子,用化學方法令綠豆糕呈深綠色,等等。如果公眾能通過相關教育方式獲知信息,就會謹慎購買這些產品。需要注意的是,當下信息社會,消費者往往面臨信息缺乏和信息過度的雙重困境,如何在信息缺乏時獲取信息、信息過度時篩選信息,是進行消費者教育時需要解決的。
消費者教育對維護市場秩序與公共利益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但它是一項長期工作,效果很難在短期內顯現,因此應該通過強化立法和實施,設定各種食品消費者教育項目,以及有效的項目績效評估制度,從而讓消費者教育制度對個人和社會發揮最好效果。在這一制度體系中,政府應該承擔基礎性和主導性責任,因為教育本身是公共產品,只有政府主導和激勵,其他社會主體才會長期、積極參與;由政府來統領安排不同種類的教育服務內容,也才能使消費者教育發揮最大功能。
近年來,消費者教育已經受到一些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重視。比如,深圳市市場監管局龍華分局組織專業團隊,編撰《預包裝食品消費常識》和《進口食品消費常識》等消費教育讀本,圖文并茂,并在今年3月向轄區60多所中小學捐贈近兩萬冊;浙江省投資3000多萬元成立“國民消費教育中心”,推動消費教育的常態化、專門化,成為目前全國省級消費者委員會中規模最大、功能最齊的消費教育平臺。這些地方實踐證明,政府的重視和推動,能更加精準、及時地促進消費者教育,避免重形式而不重質量的走過場。
在我國,消費者群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導致他們在做出消費選擇時的能力出現差異。比如,老年人更容易成為保健品消費方面的受害者,未成年人更容易成為垃圾食品的受害者,低收入者更容易成為不安全食品的受害者,等等。而不同教育程度的食品消費者,對同一個消費者教育資源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異。因此,應該充分考慮這些差異,提供差異化的教育服務,提供最適合特定消費者群體的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使各個群體接受更為有效的食品消費者教育。
在移動互聯時代,消費者教育資源的提供者還應充分考慮信息獲取和查找的便利性,通過設定專門針對消費者的入口,運用精細的分類、搜索引擎等多種方式以便消費者查找。此外,還應創造條件,讓消費者教育有效進入校園,讓消費者意識從一開始就伴隨個人的成長,使其終身受益。
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相關